廣西臨桂“南派傳銷”探秘 地方是傳銷最大受益者
發布: 2009-07-15 11:08:03 作者: 張宏偉 來源: 華商網

■網友 地方是傳銷最大受益者
根據“行業”規定,首份投資的金額是3800元,其中包括500元的產品費和3300元的“資格”,若投資多份,只需累加“資格”費。每名實習業務員只能發展3名下線,但并不限制銷售份數,購買11份(36800元)以上,“行業”稱為“高起點”投資。
理想狀態下,業務員的“傘下體系”就會由3人變9人,9人變27人,27人變81人,呈幾何倍增發展,按照這種發展速度,一年左右時間即可登頂出局,出局時可獲得總共1040萬元的收益。
但這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
根據老范計算,目前從事該行業的有300余萬人,要支撐這300余萬人出局,就需要1億人加入,如果要支撐這一億人出局,則需要33億人加入。所以,稍有些經濟常識的人是很容易識破騙局的。但是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不排除少數加入早的人可以成為幸運兒,體系所有收入的55%被各個環節瓜分,剩余的45%被網頭獲取,絕大多數只能成為這個游戲的犧牲品。
反傳銷志愿者易鐵分析,聚集在廣西傳銷活動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已經由以往的農民、下崗工人等文化層次較低的群體,向商人、離退休干部、職工、大中專畢業生甚至大學教授等學歷較高的人群發展。
由于參與人群的高素質和地方政府的漠視,制造出來的新的傳銷歪理邪說日趨完善,從純粹的技術層面反駁越來越難,參與人群的自省自悟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甚至在鐵一樣的現實案例面前都不能產生絲毫動搖,所有國家相關公告和文件對這個人群都是形同虛設,國家誠信在這里被徹底摧毀。
毫無疑問,組織傳銷網絡的頭目是傳銷的獲益者。但毋庸諱言,地方也是傳銷的受益者,大批傳銷人員長期居住,所有生活資料都在當地選購,每天都要消費,某種程度上會給當地經濟帶來短期的“繁榮”,加上傳銷組織“不擾民”,并未給當地居民或者政府帶來太多危害。
當地有關政府部門究竟怎樣看待傳銷猖獗的現狀?記者先后幾次走訪臨桂縣公安局和工商局,但均遭拒絕。
7月5日下午,臨桂縣外宣辦主任梁尚明向記者介紹說,臨桂縣早已成立打擊傳銷的機構組織,也通過不斷打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于目前參與傳銷的人數確實無法統計,因為這些人員流動量太大,別處打擊的時候,就有跑過來的,這邊打擊就跑到外地。另外,打擊傳銷的難度還在于這些人本身也是受騙者,政府對于一般的參與者只能勸返。而銀行里的個人賬戶資金是受法律保護的,一般情況下,工商部門也奈何不得。
根據梁尚明提供的2008年8月的資料顯示,“經縣委、縣政府多次打擊后,涉嫌從事傳銷活動的人口急劇減少為300-500人。”
而民間的中國反傳銷聯盟估計,目前盤踞在該縣的傳銷者,大約在10萬人左右。
有網友做了一個估算,假設10萬傳銷大軍,每人每天在當地消費10元錢,全年當地就有3億元的收入。按照“行規”,新人到達后一周內的吃住行全由邀約者承擔,假設10萬人中只有5萬人成功邀約,一年就有15萬外來考察者,每人按照500元的接待標準,就會給當地貢獻7500萬元。
僅此兩項,每年就有4億元收入落入囊中,地方是傳銷最大受益者的傳聞,絕非空穴來風。
毫無疑問,10萬傳銷大軍在此安營扎寨,為當地提供了一系列產業鏈上眾多的就業機會。
難怪有廣西學者呼吁,莫讓傳銷綁架了地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