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桐:從“舶來品”談中國直銷的發展方向
發布: 2009-05-17 23:13:04 作者: admin 來源: 趙桐博客

何謂“舶來品”?“舶來品”原是指通過航船從國外進口來的物品。因為舊時外國商品主要由水路用船舶載運而來,故“舶來品”由此得名。現引申為來自本土之外的東西,既從外國傳入本國的意識、物品、語言等等。可以是一種文化,也可以是本國沒有,從外國引進來的東西或技術。
說到這,“舶來品”的概念應該是比較清晰了,只是國人卻時常在一些事物上模糊不清,明明是自己固有的東西,卻把它說成是洋玩意“舶來品”;而明明是“舶來之物”,卻又把它當做自己的東西固守。阿桐也不妨來例舉一二,諸如:多年以前,一說起足球,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把它看成是源于歐洲的一項體育運動,足球運動在中國也就成了“舶來品”。直到有一天(2004年初)我們才發現足球的“雛形”就是中國漢代的“蹴鞠”,漢代蹴鞠是訓練士兵的手段,也制定了較為完備的體制。南宋《武林舊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競賽時兩隊的名單與位置,恐怕就是歷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發名單”了。再有,一說起“茶道”,我們也都不會對“日本茶道”感到陌生,視乎“茶道”是日本固有的,其實我們絕大多數國人也知道它源于中國的唐代,后來卻在日本興盛起來。說到“佛教”,多少國人總把它當做自己固有的文化和信仰終日固守著,多少百姓在家里供奉著這人手造的啞巴偶像,豈不知它是在漢朝由印度傳進中國的真正的“舶來品”。其實,中國歷來就是一個敬畏皇天上帝的民族,我們也稱自己的國家為“神州”,“拜天”也是我們最原始的信仰,所以皇帝叫做天子,代表天來治理天的下面,所以說:“天下太平”。結婚時我們說:“天作之合、天賜良緣”,俗語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孩子聰明,我們會說:“天生的”;去世的人明明埋在地下,我們卻要祈求說:“求在天之靈保佑”;等等。皇帝登基及每年他都要“拜天”,現在北京還有一個“天壇”,就是皇帝“拜天”的地方。北京的“天安門”更是我們乞求上天佑護的見證!天怎么寫?一個“一”加一個“大”就是“天”,“第一大”的就是“天”。阿桐也曾在《你是否真知道》一文中提到過“甲骨文”的組字規律里隱藏著《圣經》的事實,諸如:禁、婪、困、船、義等。我們敬拜的皇天上帝是圣父、圣子(耶穌)、圣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更不是“舶來的文化和信仰”。只是當人們迷茫找不到真神的時候,就會根據自己內心的需求盲目的去叩拜用人手造的啞巴偶像(假神),以便滿足和安慰自己內心的渴求。比如:黑社會和警察都會拜關公;求財的人會去拜所謂的財神(趙公明);出海的漁民去拜媽祖(宋代林姓女子);更可笑的是在臺灣妓女拜豬八戒(因為豬八戒好色)等等,而他們所拜的都是人自己所封所造的假神,豈不是自欺欺人么?!
而說到“直銷”,我們也幾乎都把它看成是“舶來品”。其實,中國數千年的商品經濟發展史證明,任何時期的商品銷售都包括了直銷這種形式。也可以說,直銷一直伴隨著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存在著。從古代走街串巷的貨郎到老上海的“王星記扇莊”等等都是用直銷模式快速拓展市場的,只不過他們所運用的尚屬于單層次直銷模式,對于“消費群”的激勵措施和方法處于相對被動的狀態。而當人們發現流通環節中隱藏著巨大的財富,且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中,終端消費者被無情地擋在了財富分配的大門之外,那么如何把消費者和經營者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用一種有效的獎勵制度來激勵“消費群”,讓“消費群”從被動消費變為積極向“經營者”轉化呢?于是“多層次直銷”在中國之外的國度美國誕生了。而當“多層次直銷”進入中國這塊土地時,從某種角度來說直銷又是“舶來品”。“多層次直銷”模式最原始的目的無非是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到產品的經營中并同時參與流通環節財富的分配,也使得產品在面對面的銷售和服務過程中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以便產品更能適銷對路和贏得市場。而當這種模式被變相利用,把產品當成了道具,利用人們一夜暴富的貪欲玩起了金字塔等數學游戲時,一個好端端的營銷模式也就被抹黑和糟蹋了。
對于“舶來品”來說,國人向來是比較謹慎處之的,政府也要根據國情而使外來的事物變得具有“中國特色”,免得“水土不服”。于是也就有了中西直銷的“差異性”,阿桐曾在博客上有過梳理,不妨再和大家回顧一下。(一)計酬方式的差異。西式直銷:凸顯多層次、團隊計酬;中式直銷:采用單層次、禁止團隊計酬。(二)運做形式的差異。西式直銷:以“無店鋪模式”為主流;中式直銷:已進入完全的“店鋪時代”。(三)法律狀況的差異。西式直銷:有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構;中式直銷: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及監管力度不夠(形同虛設),主管部門不作為現狀及地方保護現象突出。(四)直銷環境的差異。西式直銷:有良好的經營秩序和良性的競爭機制;中式直銷:經營環境尚處混亂狀態,惡意競爭凸顯,有待相關部門和業界相關組織共同配合和治理。(五)直銷商合法性的差異。西式直銷:獨立的自然人,讓普通百姓都有參與流通環節財富分配的機會(消費者既是消費者同時又是經營者);中式直銷:必須是直銷企業招募的直銷員。(六)產品許可范圍的差異。西式直銷:趨于多元化,且直銷商可兼營其它直銷公司的產品;中式直銷:目前尚限制在保健品/化妝品/日用生活品三大類,并且有區域限制,不允許直銷員兼營其它直銷公司的產品。(七)消費理念的差異。西式直銷:投資型消費,處于主動直“消”階段;中式直銷:純消費和被動消費階段(仍處于推銷層面)。(八)企業及其產品的宣導的差異。西式直銷:以“口碑相傳”為主導;中式直銷:由于陷于嚴重的社會誠信危機當中,所以更注重各種形式的“媒體宣傳”。
阿桐以為,有時“中國特色”并不能解決擺在國人面前的所有問題。直銷就是如此,當把這種模式去與世界通行的規則來接軌,當融入“世界直銷聯盟”這個最能代表直銷人權益的規范組織,當你我看到中西直銷的“差異性”趨于零狀態時,或許正是中國直銷真正擺脫亂象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