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成直銷龍頭企業雅芳賣場 折射運營難題
發布: 2009-05-25 18:03:19 作者: 鳴仁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北京蓮花池公園再一次游人如織,為期12天的服裝節又拉開了帷幕,而在一個月前,這里剛剛舉辦過一次類似的服裝節。
地壇公園服裝節、朝陽公園購物游園會、地壇書市……北京的公園活動一個接著一個,沒有停歇。在這樣的公園展銷會上,似乎并未看到金融危機的影子,公園的商業展銷活動用特有的方式攪動著從2008年以來一直被認為略顯萎靡的消費市場。但是,如此頻繁密集的活動也引來一些爭議:以市民休閑為主的公益性公園,要不要成為熙熙攘攘的商業場所?
展銷商輪番在公園趕場
2009年的地壇書市比往年熱鬧了許多,因為書市上不僅有大量出版社和書商參展,還有很多品牌的服裝、箱包、日用品也在展銷,整個地壇書市儼然變成了一個大集市。
一直以直銷模式營業的雅芳公司以前從不參加公園展銷會,今年花了4000多元的展位費,在地壇公園迎客。
“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們現在也開始考慮公園展銷會的形式,畢竟公園人流量大,消費需求也大。”在地壇公園,雅芳的負責人告訴筆者。
據了解,地壇書市每年舉辦四次,春夏秋冬各一次。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地壇書市已經接待讀者近2000萬人次。如此大的消費人群,讓書商們對書市樂此不疲。
“一天的營業額有兩三萬元。”一家書店的老板告訴筆者。書市期間的展位費不過4000元,相對于每天上萬元的營業額,這樣的展銷無疑成為他們獲利、消化庫存的絕好機會。
不只是書市,其他的公園展銷會在這個春夏也格外火熱。
來自杭州做服裝生意的黃女士近幾個月在全國各大城市穿梭,5月9日,她出現在蓮花池公園的服裝展銷會上,這是她第一次參加戶外展銷會。一輪輪展銷會下來,日漸減少的貨物讓她覺得選擇這樣的銷貨方式是對的。
“現在我都沒有固定的店面了,就是到各展銷會上趕場子。公園人流量大,而且集中,這給我們的貨物提供了很好的銷路。”黃女士對筆者說。公園展銷會上的東西很多都會比商場便宜許多,而在公園大流量消費者的需求帶動下,商家的出貨量也非常大。
為什么有越來越多的商家會盯上公園展銷會?曾經承辦過地壇服裝節的北京金士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一位負責人認為,這就是消費和市場的需求。
國際雕塑園第一屆室內服裝購物節組委會的一位負責人稱,購物節舉辦的初衷一是為了方便消費者,第二也是為企業搭建平臺,為他們開辟國內的銷售渠道,這也是最重要的目的。他認為,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很多企業的出口態勢受到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拓展國內市場,尋找各種營銷渠道,而公園的展銷會因消費者眾多成為他們鐘愛的營銷方式。
群眾:有人歡喜有人憂
“我覺得公園展銷會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的方便,不僅商品種類越來越齊全,而且有的東西比商場里便宜很多。在逛公園的時候,順便可以采購一些生活用品,對老年人來說尤其方便。”家住六里橋附近的楊女士一直將公園展銷會當作閑暇之余的采購渠道,在她看來,這為自己節省了很多逛街和逛超市的時間。
“我買三件襯衣才花50塊錢,簡直跟白撿的一樣。一邊逛公園,一邊買東西,兩不耽誤。”楊女士說。
家住盧溝橋附近的程先生也有著同樣的觀點。在去年國際雕塑園舉辦的服裝節上他一次性采購了十幾雙襪子和很多內衣。在他看來,老年人不像年輕人一樣喜歡逛街,公園展銷會無疑為他們提供了采購的機會。
據筆者了解,很多公園展銷會的商品,大多都鎖定中老年人為消費人群。商家們普遍表示,這是因為來逛公園的多為這一年齡段的人,而且這一人群對商品的要求標準不是很高,價格低廉是他們采購的主要動力。
與楊女士和程先生這樣的老年人想法不同,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在公園舉辦商品展銷會并不是合適之舉。
做翻譯工作的李女士喜歡在周末到公園散心,但經常舉辦的各種展銷會讓她覺得公園成了露天的集市,尤其在周末,熙攘的人群和叫賣聲經常讓她失去了逛公園的興致。
“公園是怡情養性的地方,現在公園的各種商業展銷會越來越多,這種展會占據了游人鍛煉、休閑的空間,而且一舉辦就是幾天甚至十幾天,這影響了公園的公益性。”李女士表示。
展銷會破壞公園環境也是讓很多游客反感的重要原因。由于參展商和消費者眾多,在買賣的過程中往往會造成很多垃圾。另外,在展銷會上還有很多小吃攤,會給公園帶來很多固體垃圾,給公園的環境維護增加了很多負擔。
另外,也有公眾認為參展商只是把公園當成自己做生意的場所,并沒有真的為消費者帶來實惠。很多參展商是在交了展位費之后而臨時進貨,進貨渠道多為一些批發市場,質量上很難保證。
在蓮花池公園服裝展銷會上,筆者看到密密麻麻的參展商中,屬于廠家直銷的寥寥無幾,90%以上的商戶都是打著外貿的旗號在銷售。雖然有的商品很便宜,但筆者發現,商品有瑕疵的不在少數。
天蘭天尾貨批發市場的商戶張女士告訴筆者,在每一次公園展銷會舉辦之前,都會有很多賣家來她這里進貨,有些人都已經成了常客。
公園:運行經費捉襟見肘
原建設部2005年出臺的《關于加強公園管理工作的意見》中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公園用地、改變公園用地性質,改變公園的功能。”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商業展銷會顯然對于公園的功能和性質產生了一些影響。不過對于舉辦各種商業活動,公園的處境也很尷尬。
據了解,北京有530多個公園,收費的有60余個,占公園總數的約11%。這些收費公園一半以上為皇家園林。在收費的公園中,10元以上的不足20個,不少是兩元左右。而自2004年年底開始,北京市園林局直屬的12家公園開始實行年票制,即任何人只憑身份證,花200元便可購買公園年票,在一年的時間里可以任意游覽這12家公園,而退休人員和老人的費用僅在50元到100元之間。
這種狀況造成城市公園一般都收不抵支,經營困難,單靠門票收入根本無法維持公園的正常運營。
北京園林局的直屬公園情況還相對好一些,因為他們的支出大部分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包括員工工資、園林維護、建設和管理等資金。但即便如此,這些公園的運營情況也不是特別樂觀。每個周末都有兩萬元左右進賬的紫竹院公園也僅僅是做到收支剛剛平衡。
相對于由財政支持的市屬公園,那些財政已經相對獨立了的公園,運營狀況更加艱難,能夠做到收大于支的寥寥無幾。比如崇文區的龍潭公園,全園的維護、綠化包括人員的開支每年達1500多萬,而門票收入只有200多萬,即使會有財政補貼,其收支仍然出現了很大的不平衡。
面對如此狀況,很多公園努力采取各種措施增加收入,能夠很快見到效益的商業展銷會成為其增收的有效方式。
雖然很多市民對此褒貶不一,但很多專家表示,在現階段來看,公園的這種行為還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市公園綠地協會秘書長景長順認為,公園進行一些商業性活動是在所難免的,是可以理解的,這是彌補其收入不足的一種方式。
他還表示,隨著經濟的發展,政府要加大對公園的投入,最基本的要保證其生存和發展。
“公園的商業運營要保證游客的正常需要,比如必要的餐飲等設施,在公園里,這屬于游玩需要,而不是生活需要,不能讓公園成為一個集市。”他對筆者表示。
而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劉秀晨看來,公園舉辦商業展銷會,也是為群眾服務的一種方式,只是對象由大眾轉為小眾,轉為為眾多有需求的消費者服務,但含有為公園創收的潛臺詞在里面。不過,他認為,在現階段,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都支持公園要多一點公益性,但是如何來規范現在的公園行為,應該由政府來界定清楚,現在還沒有具體的關于這方面的規定,所以也無法禁止這些活動。”劉秀晨說。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朱旭峰曾表示,公園提供的是準公共產品,只能由政府投資支持,而政府支持公共產品的經費來源是稅收。從這一觀點出發,政府以及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公園管理者在投資、經營、管理公園時不應以是否營利為標準,而應以是否提供了足夠多的公共服務為根本目標。
但事實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公園并不是如此,政府沒有足夠的財力完全支撐公園的運營。
有專家認為,公園屬于公眾場所,應該建立相應的社會基金來支持公園事業。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