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到現在彈指一揮間,三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經濟以年平均9.67%的增長速度創造了世界奇跡。梳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我認為中國經濟發生了以下十大變化:
第一個大的變化是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根本的變化,是一場整體制度的變遷或者說是經濟制度的重新安排。經濟制度的重新安排對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起著最根本性的決定作用。
第二個大的變化是中國經濟從封閉半封閉經濟轉向了開放經濟。從東南沿海的第一單開始,加工貿易開始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從漸進式的、試點的、局部的開放到加入WTO實現了高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它的標志是實現了兩個全面接軌:第一個是中國同世界市場的接軌,第二個是國內規則同全球規則的接軌。
第三個大的變化是從自給自足的產品經濟轉向完全的商品經濟。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從一般的商品經濟形態邁向了更為發達繁榮的商品經濟形態,。中國已經成為了完全的商品化經濟,所有的要素點都在市場上交換和交易。
第四大變化是中國的經濟從總體上的短缺經濟轉向總體上的過剩經濟。供過于求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常態。現在我國成為商品最多的國家,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商品占到了聯合國貿發組織的80%以上,供過于求的狀態加劇了市場競爭,使市場保持了非常大的活力。
第五大變化是中國經濟從生產決定型經濟轉向流通先導型經濟,這是我們經濟改革發展的重大推動力和變革。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整個產業鏈的最高端都是“流通”了。
第六大變化是中國的經濟從模仿型經濟轉向創新型經濟。從模仿走向創新是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年對過去的梳理總結和對未來新的戰略契機。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走了一條模仿之路,“所有能模仿的都模仿了”,創新的源頭是市場的需求,現在國家成為了創新型國家。
第七大變化是從粗放型經濟轉向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中國的經濟增長非常快,年均GDP增幅達到了9.8%,但總的來說還是粗放型增長,這其中我們過度地支付了一些東西,包括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態和環境、勞動者福利,這使我們的經濟支撐能力產生了很大的危險,所以這種轉型既是我們的戰略性選擇,也是我們的現實性選擇。
第八大變化是中國的經濟從供給約束經濟轉向需求約束經濟。我們當前面臨的問題是需求約束,我們的當前需求約束是四個過低,即第一個是總消費率過低,第二是居民消費率過低,第三是農村的消費率過低,第四是信用消費水平過低。
第九大變化是中國經濟正從二元經濟轉向一體化經濟。這種轉變已經開始了,按照國務院的提法在十七大時叫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叫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這種轉變最重要的是六個一體化:城鄉建設規劃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勞動就業一體化、社會管理一體化。
第十大變化是由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微觀主體自增長經濟轉變。中國經濟發生了歷史性、革命性的變革,現在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微觀主體,所以政府的行政體制改革必須要加快,現在已經到了改革最關鍵的時刻。
在中國經濟發生變化的同時,中國市場也發生重大的變革,這主要有九個大的變化:
商品流通體制從縱向的商品經濟轉向多渠道開放、少環節流通;商品市場體系從內部循環轉向大市場和網絡化;從內外貿分割轉向內外貿一體化;商業主體從國企壟斷轉向多種經濟成分競爭;從過去商品的交易交換到現在社會間涵蓋生產流通的大流通;商業業態從單一的傳統業態轉向新型的多種業態;商品運行方式從政府計劃分配轉向了自主決定;商品市場的需求從總體上的供給不足到供過于求;經營手段上從傳統的運營模式轉向現代商業。
我們的目標是邁向強國,我們的綜合國力要提升,我們要從傳統邁向現代,流通能力是制約我們前進的障礙。市場在發展變化,我們的營銷策略也要跟著變化。現在國際金融危機大的背景下,我們要反思這樣幾個大的問題:用什么樣的營銷方式能創造利潤,我們的營銷立足點是什么, 用什么樣的手段擴大消費。解決了這幾個問題,我們的營銷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