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是個好鄰居
在雅芳中國“乖孩子”形象因賄賂門而受到質疑時,安利運作如常,善行依舊。在安利所能進入到的每一個市場,都會積極利用各種企業資源來回饋社會。截至2008年6月底,安利(中國)參與實施公益項目4,100多項,涉及關愛兒童、保護自然環境等諸多方面。
正如安利總裁德·狄維士所言,企業社會責任堅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一群人。我們要做一個很好的鄰居,要做一個很好的企業公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安利也是個好鄰居。
產品、服務、文化的有機組合推動了安利的快速發展,而公益營銷為安利的穩健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公益營銷作為一種手段,是企業通過公益活動來承擔起社會責任,在公益平臺上展示企業形象,進而更完美的透過其活動增加企業的知名度,喚起消費者對其產品的消費欲望,進而產生忠誠度。因此公益營銷中的公益活動并不是只是單純的慈善事業,而且還在無形之中將企業的商業目的融入其中。
這個特質讓公益營銷變成了一把雙刃劍,如果企業不能長久的堅持下去,便很容易陷入概念的炒作之中,被誤解為做秀。只有長久的堅持下去,企業才能收獲到公益營銷所帶來的果實。不過,安利中國區總裁黃德蔭更指出,安利的公益理念源于兩位創始人“分享”和“幫助弱者”的人生信念,多年積累下來,已變成了一種企業文化。在安利,企業的公益營銷都有著一個長遠的目標和一個具體的戰略規劃,對于項目的實施有著一套完善的執行體系。
在安利看來,市場如同魚缸,而企業就像一條魚。只是單純的把魚放到魚缸里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魚缸里充滿養料魚才能更好地成長。換句話說,只有安利公司對社會有益才能獲得長期的持續發展。所以從2004年開始,在中國,安利確立了“兒童、環保、健康”三大主題,并視為三大品牌項目進行管理。
選擇兒童作為公益主題之一,是因為兒童代表未來擁有無限美好的前景與安利的企業理念“為你生活添姿彩”是相吻合的。而“健康”、“環保”則屬于“中國特色”。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健康”、“環保”成了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
2002年以來,安利(中國)出資330萬元人民幣聯手清華、復旦等14所中國著名高校,在四川昭覺、江西瑞金等國家級貧困地區開展“青春接力、你我同行——安利名校支教”活動。
通過設立獎學金,捐獻教學設備,安利希望能夠更好地改善當地的教學條件,激勵更多的青年學子投身到西部貧困兒童的教育事業中去。安利(中國)因對支教等項目的公益貢獻而榮登《福布斯》中文版“跨國公司慈善捐贈排名第五位”。
唇顎裂是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先天性疾病,全球每800-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例。安利(中國)公司出資100萬元人民幣支持“微笑行動”,由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5個國家和地區的40余名醫生組成的這支“微笑行動”志愿者隊伍,不僅給200名患兒帶來福音,還將加強與中國在此領域的國際技術交流和合作,促使更多國內醫院自行開展這類手術。
在環保方面,安利公司把關注環境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安利公司不僅提供優質的環保產品,同時通過組織大型的公益活動向大眾“傳達”環保理念。公司連續三年種植“安利林”,履行著“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綠色”的承諾。
2004年至今,安利(中國)聯手惠普、可口可樂、摩托羅拉、吉百利等多家跨國企業鼎立贊助并積極參與“地球第三極珠峰環保大行動”,連續兩年對珠峰進行清掃。
……
在一連串連續的案例面前,說明安利正是帶著“愛”投身到公益中去,給公眾帶來情感上潛移默化的影響,規避了“做秀”的概念炒作,讓安利具備了一種攝人的靈魂,其優質的品牌形象才得以如此的根深蒂固。
社會責任:是戰略更是文化
從互幫互助的安利文化孕育出龐大的企業志愿者隊伍,由樂善好施之安利“家風”(戰略)延伸為惠及全球的慈善成就。集腋成裘,滴水成河,“善的基因”伴隨安利一起成長壯大,結出輝煌的“善果”。
安利用熱衷公益事業的種種善舉,證明它在踐行社會責任方面已經走在了行業的前列。
當其他的企業因公益營銷而陷于實用主義的短視沼澤時,安利卻找到了社會責任更多的創意和深化空間,并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當其他的企業已在追尋“將社會責任提升到戰略層面上”的解決之道時,安利已找到了趨向成熟和深化的共識,將其提升到文化層面上,從而解決了企業與社會關系,進入了一個“全面的責任時代”。
此時,社會責任和公益營銷在安利的眼中已經成為了兩個不同概念的名詞。公益營銷是以關心人的生存發展、社會進步和關愛弱勢群體為出發點,借助公益活動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在產生公益效果的同時,使消費者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產生偏好,并由此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而社會責任如同一個人的愛心一樣,越是在別人危難的時候就越能體現,因此,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僅表現在平時的一些常態的公益和捐贈行為,更重要的是,當整個社會需要幫助的時候企業是否可以做出及時的反應。
當安利的公益由戰略提升到文化時,志愿者也瘋狂增加,截至目前,安利擁有正式注冊志愿者4.5萬人,分屬156支“安利志愿服務隊”,活躍在全國31個省市,已為中國社會奉獻凈志愿服務時間70萬小時,被稱為安利在中國最大的非經營性成就。
如雪災發生后,安利公司動員遍布全國的4.5萬名志愿者,開展形式多樣的救助、幫扶、慰問活動。5·12汶川地震發生后,安利迅速組織動員了4198名當地志愿者,參與到救災第一線。從社區志愿服務,到大型賽事、搶險救災,安利充分利用自己完善的組織體系與規范的管理制度,實踐著自己的志愿者精神。正是因為長期在公益服務、抗震救災、體育賽事服務等方面的突出貢獻,安利志愿者榮獲2008年團中央評選出的“中國百優志愿服務集體”稱號,這也是惟一獲此榮譽的外企志愿者組織。2008年,安利第四次獲得“光明公益獎”。
安利深知,一個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發展的道理。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如果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在市場競爭中自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會得到國家各級部門的支持,使企業非常容易在公眾中獲得高信任度和知名度,這對企業的品牌來講是一筆無形的資產,會讓品牌產生更大的魅力。
而安利卻以文化作為社會責任的源驅動,讓文化的影響力穿透了戰略層面,讓公司與經銷商能自覺的履行社會責任,為社會提供了福祉。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安利長壽基因的全面傳承和顯性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