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府和企業的關系看直銷在中國的未來
發布: 2008-12-04 22:17:31 作者: 徐靜 來源: 當代直銷

2005年8月《直銷管理條例》、《禁止傳銷條例》頒布,同年11月1日《禁止傳銷條例》施行,12月1日《直銷管理條例》施行。中國直銷長期靠政策指導的局面,終于進入了有法可依的時代。然而直銷與傳銷的根本區別從此以是否團隊計酬來區分。合法經營的企業首先要獲得直銷牌照。依據《直銷管理條例》第七條之規定,申請成為直銷企業,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投資者具有良好的商業信譽,在提出申請前連續5年沒有重大違法經營記錄;外國投資者還應當有3年以上在中國境外從事直銷活動的經驗;
(二)實繳注冊資本不低于人民幣8000萬元;
(三)依照本條例規定在指定銀行足額繳納了保證金;
(四)依照規定建立了信息報備和披露制度。
很多本身從事直銷的企業頓時進入了無所適從的狀態。而具備條件的直銷企業申請牌照,必須還要遵循支付給直銷員的報酬只能按照直銷員本人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的收入計算,報酬總額(包括傭金、獎金、各種形式的獎勵以及其他經濟利益等)不得超過直銷員本人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產品收入的30%。這一規定將意味著想要獲得直銷牌照就必須修改被譽為直銷企業命脈的制度,變多層次直銷為單層次直銷。
自《直銷管理條例》實施到至今已經獲得直銷牌照的企業只有22家,而沒拿到直銷牌照,還在繼續直銷業務的企業卻是這個數字的數倍以上。過高的牌照門檻,將很多直銷企業拒之門外,從地上轉入地下,而拿到牌照的企業真正實行單層次的直銷企業近乎沒有,這樣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就造就了中國直銷畸形,使得許多直銷企業都不敢承認自己是直銷企業,包括某幾個直銷巨頭。
畸形一:形成直銷“潛規則”
拿到牌照的直銷企業在國家工商總局報備一套制度是單層次,而私下其實都有變通做法,事實上都是多層次,否則直銷員都流失而去,企業難以生存。而不拿牌照或者拿不起牌照的企業反而公開實行多層次,無非是給直銷換了不少名稱和說法,什么“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特許加盟”、“空中購物”、“有獎銷售”等等來掩蓋其真實面目。
畸形二、造成直銷、傳銷難以區別
按照我國現行法規的規定,區分直銷與傳銷就是團隊計酬,因直銷“潛規則”的形成,都是多層次,拿牌照的不一定合法,不拿的不一定就不合法,在老百姓眼里法律成了一指空文,只要利潤空間大,能快速賺錢,什么直銷、傳銷根本不去考慮,就當都是直銷企業,民不告,官不糾,把鑒定的任務交給執法部門,和自己無關,只要企業不出事,大網頭不被抓,該怎么操作照樣怎么操作,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直銷市場環境。
畸形三、為掩蓋傳銷本質,各種營銷概念林立
美國有家標準的直銷企業“FORMOR”,在美國經營有近30年的歷史,可到中國就成了“電子商務”,“空中沃爾瑪”,其營銷人員稱他們這是“電子商務”,全部網上郵購,絕對不是直銷,也不是傳銷,可其使用的卻是令很多直銷企業效仿的T90制度,FORMOR被譽為T90的鼻祖,推薦一個人拿15%的獎金,拿第二代的45%,三代及以后拿3%……,而所謂的“電子商務”無非是用信用卡訂貨,從美國快遞貨物過來,其每次購貨的郵費少則400-500元,多則上千元,而營銷人員花如此高昂的代價,賺取的就是多層次的傭金。所謂的“電子商務”和直銷不掛鉤,只不過是為在國內拓展市場使用的“障眼法”,哄騙未從事過直銷的一些成員的,只要對直銷有所了解的人,參與過的人,根本問都不問就跟著照貓畫虎,瞎起哄,給其營銷模式定義為“電子商務”。猖獗一時的傳銷電話卡,也都稱自己是“電子商務。”更有甚者,給其營銷模式定義為“空中沃爾瑪”,搞個雙規制度。目前的直銷立法,真可謂鼓勵了各種換湯不換藥的營銷概念和營銷模式的創新。
綜上所述,已經出現的直銷市場的混亂,想必國家有關機關是有所了解的,一個胎兒從出生就畸形,一般會出現幾種可能:第一是過早的夭折;第二是勉強活下來,可活得太痛苦,自己了斷;第三,活著,就為等待良方良藥,能給其一個健全的體魄。其實,今天形成的這種變味了的中國直銷并不稀奇,合法拿牌照的直銷公司監管太嚴,發展緩慢,人員流失嚴重,地下“直銷”猖獗,僅是一個現象,當那些有實力拿牌照,甚至拿牌照的直銷企業都不愿意提及其在從事直銷時,那才真是堪稱憂慮,中國直銷何去何從確實是難以預料,這種情況下政府與直銷企業之間,直銷企業與直銷人員之間該有一種怎樣的和諧關系才能讓中國直銷回歸本源呢?
首先,政府要實時了解目前中國直銷現狀。
造成中國直銷變味兒的緣由,由亂到治,由治到放的進程是否縮短是問題的關鍵點。從美國到歐洲、韓國、日本等國經歷了幾十年的直銷經驗是否在中國適合,要么大治,洗清市場,要么大放,讓市場機制自己去調節,目前這種狀況直銷企業無所適從,直銷員亂跳,直銷沒有主心骨,直銷與傳銷難以區別,想必這也不是政府想看到的。
其次,政府與直銷企業間應增加公開對話機會,實時調研,給直銷企業生存的信心。
直銷企業不愿意談自己是直銷企業,相互游戲于營銷模式、文字游戲,“(政府)上有政策,(企業)下有對策”的做法,本身就是在夾縫中生存的艱難表現,完全按照法規執行,生存難;發展就更難,不按法規執行猶如踩鋼絲,冒著極大的風險。讓直銷企業承擔起宣傳直銷與傳銷區別的責任,本身就是“正龍拍虎”,有假無正,企業不敢說真話,變著法子“描紅”,結果是越描越黑,實在描紅連自己都說不通。業務員問題越來越多,干脆就不說自己是直銷了,以此來回避行直銷之根本,實屬無奈。如果政府與直銷企業間增加公開對話,實時調研,給直銷企業一個正確的風向標,樹立直銷企業的威信,實時調整政策,補充、糾正監管中的不利狀況,想必有這樣一條通路,能拉進直銷企業和政府之間的距離,對中國直銷市場的穩定、繁榮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三、政府應該加大對傳銷的查處力度,保護直銷的發展。
目前異地邀約傳銷向西部等落后地區長驅發展,打著西部大開發的旗號,以批發生意為名,大肆邀約,以直銷為名,迷惑百姓,僅是傳銷中最惡劣的一種方式,而很多以拉人頭為目的,有不切實產品的傳銷為數更是不少。直銷、傳銷難以辨別,自然會導致直銷市場的混亂,政府加大打傳力度,動員群眾力量,通過各種方式宣傳傳銷的危害,肅清傳銷,保護直銷市場,才有可能讓直銷市場在規范中穩健發展。
第四,直銷企業應承擔起宣傳國家政策、法規的義務,在直銷員中普及直銷教育。
目前,直銷企業不愿談直銷,避開這個尖銳問題,明哲保身,實在是不可為之。直銷企業的生存、發展是長久之計,只有直銷企業名正言順承擔起宣傳國家政策、法規的義務,普及直銷教育,依靠眾多直銷企業和營銷人員自律、自覺、自動、自行維護直銷市場,直銷市場才有可能出現有序穩健發展的狀態。如果大家都避開直銷,那中國還要直銷行業干嘛呢?不是等著讓政府來一次大的全面禁止吧?直銷企業應該具備前瞻性,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中國直銷,對抗、逃避都不是“上上策”,何況社會的繁榮、穩定、和諧最終都是在政策和法律的指引下才能最終實現的,別說直銷行業了。
我們有理由相信,認清行業現狀、接受政府監管、搭建直銷企業與政府公開對話的平臺,有眾多直銷企業、營銷人員自覺維護直銷市場的環境,中國直銷未來必定是繁榮昌盛的!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的直銷大國,有更多的直銷企業親睞直銷,中國直銷也必然從變味的時代回歸到真正的直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