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利華:不做直銷不后悔
發布: 2008-11-17 22:17:15 作者: 宋文明 來源: 當代直銷

早在2005年6月份左右,何華(化名)就聽到同事議論,公司正打算增加直銷作為公司的一項常規銷售手段。
在聽到這個消息時,何華腦子里迅速產生兩個念頭,一是轉型直銷后,自己的工作職責會不會出現變化。另一個則是,怎么去跟親友解釋,自己進了一家直銷公司?何華是聯合利華中國總部的一名高級銷售經理。
3年后,何華當初的擔憂已不復存在。2008年7月22日,上海市福泉北路33號聯合利華中國區總部大樓內,聯合利華中國區副總裁曾錫文向記者表示,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猶豫—調研—徘徊—論證,聯合利華最終放棄了在中國啟用直銷模式。“站在今天,我們對當時的決定仍不后悔”。
勇于嘗試
據曾錫文回憶,聯合利華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至80年前,當時,利華兄弟在上海黃浦江畔建立了中國肥皂有限公司,從那時起,聯合利華就與上海結下不解之緣,直至現在,上海仍然是聯合利華開拓中國區市場的根據地。
經過對中國市場多年的培育,聯合利華旗下的中華、夏士蓮、奧妙等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家樂和立頓等食品品牌,以及和路雪冰淇淋等已家喻戶曉,成為中國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牌。
盡管已經建立起了成熟而龐大的多品牌營銷架構,面對強勁對手——寶潔公司對市場的爭奪,聯合利華一直試圖找到擺脫全球市場第二的有效方法。2005年,國內市場傳出即將出臺《直銷法》,政府高層將通過立法來規范監督直銷模式的消息,撕開了在中國長期以來處于灰色地帶的直銷模式即將登場的口子,政府這一決策讓跨國巨頭興奮起來。
“這些跨國巨頭對此消息有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中國直銷專業網顧問、中國商業協會理事、中國直銷業資深專家胡遠江教授評價道,直銷模式與其他營銷模式相比,有一些個性特色:首先,直銷采用的是直接的款貨交易方式,這使企業有充足的現金流,加速企業資金的周轉,這對于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不會出現三角債,可以避免一些經濟糾紛。同時,直銷模式在銷售過程中主要通過口碑傳播進行推廣,可以減少宣傳成本的投入;采用勞動合同制,銷售人員無底薪,主要靠業務提成,可以節省財務支出;并且無店鋪經營,可以減少運營成本,這些都對于企業拉升盈利空間非常有吸引力。
直銷模式在營銷領域里這些特性,使得企業一直不愿放棄。“因為它可以為企業帶來業績的快速增長。”福建冠福現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102)旗下子公司——上海五天實業有限公司全國營銷總監王軻一針見血地指出,“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對企業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正因為如此,一向謹慎的聯合利華開始著手在中國進行直銷的嘗試。2005年3月,一個7人小組的直銷研究項目小組成立,當時還是聯合利華對外事務董事的曾錫文也在其中。
“事實上,聯合利華在全球主要有三種銷售模式,一種是通過大賣場、連鎖店、批發商進行分銷,另一種是通過建立專賣店的形式零售,第三種就是直銷,盡管這三種模式不同,但其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接觸消費者。”
曾錫文娓娓講述道,正是基于這個目的,當時成立的直銷項目小組的工作,主要是對中國直銷市場及法規做一些調查研究,研究消費者對直銷模式是否感興趣,研究跨入這一門檻的可能性等等。
而且聯合利華本身在泰國、印度和巴西的直銷業務比較成功,使得聯合利華更加堅定地希望,在中國市場能同樣成功地采用直銷模式,作為對傳統零食方式的補充,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收益。
曾錫文向筆者坦言,當時小組成員里,甚至有個別人是專門從其他部門抽調過來的,而并非流傳的都是兼做研究。可見,當時聯合利華公司高層對直銷模式還是寄予了厚望的。
叫停直銷
“但是小組成立不到一年,即宣布解散。”不同于當時被外界認為是聯合利華內部人事調整的猜測,曾錫文對于公司直銷模式考察的流產有著自己的解釋。
聯合利華有一個自己的消費者體系結構。它將消費者分為α或α-Plus,特指高端消費者;β,特指大眾消費者;γ,指低端消費者,主要是農村市場較低收入水平的人群。
在這個結構里,聯合利華的消費主體主要在大眾消費者,確切地說,是指城市中等收入以及農村中高收入人群。聯合利華的營銷研究主要是針對這部分人群展開,包括對這部分人群的生活習慣、閱讀習慣,以及接觸商品信息的方式等方面進行分析。
經過研究,聯合利華發現自己并不完全適合采用直銷模式。一位在聯合利華銷售崗位做了多年的員工告訴記者,中國的老百姓對于日用消費品實際上更多的是去大型商超里購買,如果對于這些消耗快、價格不高的產品采用直銷的方式,效果可能還遠不如傳統的零售模式。
曾錫文告訴記者,當時研究小組經過一段時期的考察,認為直銷模式不符合聯合利華的產品特性,比如冰淇淋由于產品對于溫度的要求,以及不便于攜帶等特性,根本不適合直銷方式;而家用日化產品雖然可以采用直銷方式,但小組認為自身的產品種類不夠齊全,護膚品種類不夠多,在這種情形下,重新建立一個直銷系統,會造成復雜的管理。
“因為政府部門出于對于直銷模式監管的需要,規定采用直銷方式,必須是單獨的公司,以及建立單獨的計算機系統,這就意味著聯合利華如果想采用直銷方式,就要重新拉一隊人馬,這對于企業而言,無疑是增加了成本。”出于對成本及管理的考慮,聯合利華最終宣布放棄對直銷的嘗試。
盡管直銷計劃在中國流產,但是聯合利華并沒有感到遺憾。自言樂于嘗試新事物的曾錫文,在接觸了互聯網之后,反而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了互聯網的應用上。曾錫文表示,銷售模式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產品質量、品牌建設等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而對于未來新商業模式的探討,他認為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會涌現出更多的新模式,比如互聯網直銷,對于消費者而言具有直觀性;普及速度及結算方式都遠遠優于傳統的直銷模式。“未來,也許我們也會像淘寶那樣,開展互聯網銷售業務。”對于未來聯合利華的營銷架構,他大膽地做出假設。
直銷之困
事實上,直銷模式一直以來都處在嚴格的監管之下,也是聯合利華不敢輕易嘗試直銷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直銷業資深專家胡遠江教授告訴記者,直銷在進入中國后,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采取非法集資活動,一度出現金融欺詐行為,這種魚龍混雜的局面,對于當時社會經濟秩序的健康發展非常不利,甚至于影響社會安定團結。
而且一些非法的直銷活動往往損害了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包括一些 中小企業(行情 股吧)自身實力比較差,產品質量不過關,通過采用直銷方式欺騙消費者。此類事件的一再發生,使直銷行業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一直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位置。換言之,直銷行業企業在中國消費領域的商業口碑不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位在中國直銷行業領跑企業的公司高管向記者表示,盡管該公司在中國直銷行業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比重,但該公司管理團隊一直以“如履薄冰”的心態處理公司事務及對外事務,“美譽度”也是該公司最為注重的一項指標。政策的不確定性及公眾對直銷行業的懷疑態度,使直銷企業發展格外謹慎,“一個細微的事件發生,就有可能導致這個在中國經營10多年的企業瞬間消失”。這種高風險性在其他行業是難以想象的。
這一切的原因,造成中國政府對于直銷方式的監管不會放開,對于申請直銷的企業資質會進行嚴格考核。聯合利華一位“直銷流產”事件的親歷者向記者表示,直銷牌照的申請周期是多長?申請成本會有多高?會對公司的現有架構帶來怎樣的沖擊?這些問題在當時都得不到一個確定的回答。種種不確定的風險,使這個跨國日常消費品巨頭的直銷模式嘗試無疾而終。
再被問到聯合利華是否還有可能再次啟動直銷模式時,曾錫文表示“暫時不會考慮”,但會不斷嘗試一些新的營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