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直銷企業的中國市場敗局
發布: 2008-11-27 12:57:17 作者: 吳垠 來源: 當代直銷

“1780計劃”引起的經營性敗局
同樣的涉傳,DF公司只是暫停了直銷業務,而大連的一家做芽苗的企業卻因此而陷入災難的境地。事實上,涉傳只是FR(為產生直接影響而隱去真名)這家企業經營性敗局的導火索,更大的危機潛伏在涉傳前夕的公司治理制度的變更上。
從該公司的“1780計劃”來看,其猛推白金會員資格的做法尤為不妥。原有會員繳納一定數額的現金,獲得同等數額的產品,同時公司一次性返還相應分紅積分的等值產品,除此之外還可以獲得白金會員的待遇,獲得相應的積分。
利息剛開始每月20到50元不等,后來參加的人多了,利息返還得越來越少,每月只有10元左右,后來說國家立法,每月10元的利息返還也停了,這一停就是一年多。
這種號稱“休克療法”的1780計劃,從企業經營角度注定了敗局,公司也跟著悲慘地“休克”了。
像很多創立民族直銷企業的老總一樣,大連這家企業的老總幾乎單槍匹馬地創造了一個芽苗帝國。不同的是,他沒有也不愿意改變自己在企業中的英雄地位,沒有培養相應的治理團隊,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和處理平臺,甚至沒有最簡單的危機處理機制,最終讓自己一手創造的大廈陷入泥沼。
以上的這些要素都是企業經營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穴位”,穴位不暢會影響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優秀的企業家,一定是對自己的企業諳熟于心,時刻把握每個穴位脈動的;很多企業栽跟頭,就在于企業家對穴位里的“血液”流向毫不清楚。
記得在直銷立法前夜,業內對直銷稱贊聲壓倒一片時,企業家的直覺很重要,但是隨著直銷順利立法,整個業界的外部壞境發生變化,外資直銷企業的本土化,競爭日益加劇,尤其是當“直銷業保證金治理”、“分支店鋪治理”、“規范培訓”等企業業務日益復雜后,企業家必須在經營技能方面深入學習,主動學習建立治理團隊的能力,通過集體討論進行判定和決策,在信息系統處理方面及時更新,依靠治理隊伍執行經營過程中每一個目標。
偏離價值投資的理念性敗局
以L公司與M公司(為產生直接影響而隱去真名)兩家情況為例,由于很多經銷商偏離了價值投資的正確理念,一度讓這兩家外資企業背上“偷渡”的罵名。
關于L公司的一個故事是,2003年前,L公司臺灣地區分公司一對皇家會員在臺灣等地區一年的銷售業績是整個L公司香港分公司經銷商業績的總和,但自從香港分公司經銷商在中國內地發展銷售業務以后,其銷售業績很快就遠遠超過了臺灣地區這對皇家會員。
蓬勃發展背后的危機是,香港成為前期運作偷渡的跳板,從2003年開始在內地市場的運作,并非名正言順的公司行為,而是香港分公司經銷商的個人行為,即使這種行為是分公司默許甚至授意的。但偷渡,無疑觸犯了國家政策,自是國家打擊的對象。L公司于是成為了2004年中國工商總局嚴厲打擊的十大非法傳銷及變相傳銷企業之一。
無獨有偶,為了在獲牌前搶占內地市場,M公司對港臺M公司經銷商的偷渡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行為,成功地打開了中國內地市場。而在獲得牌照之后,M公司開始以“規范經營”對經銷商進行新的治理,甚至開除了一些經銷商。
經銷商教育永遠是直銷企業文化培養與理念塑造的重中之重。通過經銷商對直銷樸素的感情、對投資理財的強烈渴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讓我們也看到了一些驚心動魄、令人心碎的投資失敗的案例。
中國式直銷要回歸價值投資
中國直銷到底要走向何方?中國內資直銷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要破解這個難題,記者聽到的觀點是,直銷人要善于向傳統企業思維的人學習,不僅要向投資理財領域的專家學習,還要學會利用“價值投資”的理念來重塑我們的直銷。直銷企業家、操盤手、職業經理人、網頭與直銷員,或者直銷研究者、編輯記者等各個層面的人,我們都要靜下心來,研究傳統投資理財思維理念與直銷領域的時代性結合。
有時行業人士會說,為什么不用對待其他投資理財產品一樣的平常心對待直銷呢?這時人們就會意識到,既然是投資理財,就很難做到一夜暴富,不但自己不再會抱有一夜暴富的幻想,也不會用一夜暴富的說詞去忽悠別人,這樣以讓直銷真正走上理性的軌道。
其實在國外,只有不到20%的人會把直銷當作創富的機會,80%以上的人從事直銷是為了獲得消費便利,并通過銷售獲得經濟回報來幫補家用,這其實屬于投資理財的一種生活方式。無數慘痛的事實證明了那些背離價值投資原則的人們的失誤,由于他們選擇的公司的價值失誤,很快這些公司崩盤而去,對他們曾經的承諾也就自然成為了空頭支票。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