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補養生“吃啥補啥”也要辨證
發布: 2008-10-14 15:00:17 作者: 鳴仁 來源: 大洋網

食物在帶給身體某個臟器好處的同時,可能又會對另外的臟器構成潛在威脅
俗話說“吃啥補啥”,這種說法有科學根據嗎?中醫學認為,動物臟器與人體相應內臟在形態、組織成分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有諸多相似性,當人體某一臟器發生病變時,中醫常用相應的動物內臟進行補益。 隨著近年對臟器療法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以臟補臟”的科學性,如從動物胰腺提取的胰島素可用于治療糖尿病;從豬肝中提取的豬肝核糖核酸,可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等。但是,食物在帶給身體某個臟器好處的同時,可能又會對另外的臟器構成潛在威脅,例如動物肝臟能明目,但同時膽固醇又很高。為此,中醫提醒,食補養生也要講究辨證的原則。
肝臟明目但膽固醇高
中醫養生學認為,“吃啥補啥”也要講究辨證食用。如豬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維生素B12、鈣、鐵等,能加強心肌營養,增加心肌收縮力,有補心安神的作用。補血選“肝”,當以羊、兔肝補血最佳,可用于肝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目痛等癥。補肺氣可選用豬、牛的肺臟:豬肺可清補肺經,適用于虛煩咳嗽、咯血;牛肺適合肺虛氣逆等癥。此外,因豬腦有補腦、補骨髓、滋腎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眩暈、偏頭痛等。羊腦不僅可以補腦益髓,而且還適合慢性反復發作性頭痛患者食用。
具體的病癥在每個人體內表現不同,食補方法也不盡相同。而且某些食補的方法可能會與某些慢性病“相沖”。例如中醫認為肝能明目,但不適合高血脂患者,就是因為動物肝臟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因此,即使選擇通過食物進補也要講究嚴格遵守中醫的辨證原則。
以血養血,老少皆宜
動物血液中含有豐富的鐵,而且是極易被人體吸收的血紅蛋白鐵。豬血的含鐵量最高,每100克豬血中的鐵含量為8.7毫克,是缺鐵性貧血患者的食補佳品。值得一提的是,豬血蛋白質含量高,其中的氨基酸比例與人體的氨基酸比例接近,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尤其適合消化功能較弱的老人和兒童食用。
以腦補腦,老人勿食
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健忘,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腎氣逐漸虧虛,不能上榮于腦。而根據“以臟補臟”的理論,豬腦具有補腦的作用。但豬腦屬于高膽固醇食物,而老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病,過多食用高膽固醇食物會加重病情,甚至誘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老人不適合用豬腦補腦,可選擇魚肉、核桃、黑芝麻等食物來代替。
改善性功能,未必用“鞭”
民間常用動物睪丸、麻雀肉來治療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礙等。這是因為動物睪丸、麻雀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六個星期內持續食用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能明顯改善性功能。因此,性欲低下、有性功能障礙的人不一定要吃動物睪丸或麻雀肉,可適當增加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減少脂肪的攝入。此外食用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蔬果能夠促進性激素的產生,也能提高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