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還有哪個行業不忽悠?
發布: 2008-10-13 17:33:29 作者: 邸長興 來源: 綠色分銷網

一提忽悠人們便想到了傳銷和直銷。其實這年頭,還有哪個行業不忽悠?看看股市泡沫的破滅,想想當時權威,專家和學者們的忽悠之聲;瞧瞧公司追逐上市熱潮,聽聽想上市的公司喊著要讓掃地的變成千萬富翁的豪言壯語…從耳朵里灌滿了:“買房永遠不會貶值,只會長,不會降”的震耳欲聾的口號,到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哪一個不是忽悠導致的慘劇?而這些忽悠卻被大眾忽略了,因為忽悠的人是專家,學者,權威,銀行家,金融家,銀行,權威機構,電臺,電視臺,甚至政府,所以被大眾忽略了。其實傳銷和直銷的這種動輒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存亡和大眾百姓的日常生計來比,應該算是小巫見大巫了。我來給你們歸納歸納:
一、股市
全民炒股時期,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什么權威,都忽悠大家去炒股,好像股市就是金礦,只要進去就可以淘得金子。來自那些專家,學者還是什么權威的忽悠詞語,詞匯我想大家不會忘記吧。有一個很有意思的2008股市忽悠記錄:
(1);5500點,股市初下跌時,專家斷定洗盤無疑,呼吁:牛市不言頂,不上10000點,死了都不賣!
(2);5000點,股市下跌一陣后,專家評論,5000點是鐵底,比1000點健康,僅僅是10年牛市中的正常調整。
(3);4500點,手中股票市值損失超過20%,股民開始動搖,但專家勸慰, 炒股要學巴菲特,貴在堅持,長線是金。
(4);4000點,股市繼續下跌,這時市值損失超過40%,開始懷疑是不是熊市來了,但專家認為,宏觀基本面并沒有改變,中國宏觀經濟大好,人民幣繼續升值,gdp年增長率全球第一,牛市根基依然牢固。
(5);3580點,市值損失已超50%,正要失去耐心,但專家安慰說,不要絕望,監管層有n大救市王牌:降低印花稅、基金擴容、新股發行暫緩及凍結創業板......
(6);3000點,市值損失已超出60%,這時專家說,熊市似乎“基本”來了,建議逢高減磅。
(7);2800點,專家宣告:10年熊市"正式"確立!告誡: 熊市不言底,不賣就要死!于是股民忍痛清倉。次日,大盤全線漲停!
二、公司上市
上次回國碰到一個只有十幾個員工的貿易公司老板,口口聲聲告訴他的目標是要把公司搞上市。我聽了哭笑不得。在中國只能聽到忽悠公司上市的好處,完全聽不到不同的見解。常聽到的是哪個公司上市了,連掃地的都成千萬富翁了。知道上市能圈錢,于是在中國就像得了非典一樣,大家都搶著上市。誰能上市誰就是老大,在直銷界最近也被帶壞了,某公司總是拿上市來說事,似乎經銷商僅憑公司股票就能致富了。忽悠的經銷商興奮的不知天高地厚,可眼下股票貶值,快到一文不值的程度,手持公司股票已經是災而不是福,惟恐躲避不及呢!
其實上市公司是有風險的。
首先,上市就意味不在是私人擁有的企業了,決策的自由度已經無法和私人企業相提并論。因為,一旦上市了就必須受到股東的監督,這樣在做一項決策的時候,就由不得你,股東如果不滿意企業的表現,他們可以想方設法要你去做一些肯定會掙錢的項目,而放棄那些原有的在他們看來無意義的擴張投資。否則他們就會抽掉資金。對于那些有著自己目標和信念的企業家,未必是個好事。
其次,股市變化深不可測,你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去應付。投身股市的人形形色色,有想支持實業的,賺穩當錢的,也有投機家,有的會在你有上升趨勢的時候,推波助瀾,有的會在看你漲得不能再漲的時候,抽掉所有資金,讓你的股價一落千丈,還有你的競爭對手或者一些大財團,可能乘你不注意的時候,慢慢吸入你的股份,當時機成熟時,提著一份收購意向書敲開你的辦公室大門,或者有些惡意競爭者,購買大量公司的股票后,然后大量拋售,造成市值下跌…,總之要上市就要耗費精力應付這些,必須得時時提防,如果不小心的話,可能會被股市拖垮。
然而,我們聽不到這種聲音,我們聽到的就是:等我上市,我讓你立刻成為百萬富翁!
三、房地產
從美國房地產的泡沫破滅可以看到中國房地產的未來。因為其忽悠的方式如出一輒。7年前我加拿大買房的時候,加拿大的房子正值最便宜點,美國的正值貴點。現在美國的房價跌入低谷,加拿大房價正高。如果我把房子賣了,應該說可以大賺一筆,如果我生活在美國的話,那我現在就大賠一筆了。房地產和其它生意是一樣的,有升就會有降,那有只升不降的道理?然而,現實社會我們聽到的都是:房價永遠會攀升,永遠不會跌價,買房子可以帶來財富…..
大眾相信了這話,因為說這話的是權威,專家,銀行家,辦這事的是銀行和政府。。
導致美國房地產危機的真相是,成千上萬消費者買了定價過高的房子,因為他們被忽悠說不擔心住房價格,因為房子價值總是會升不會降的。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可能,那就只有一種方式,像傳銷一樣,必須不斷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購買)。有更多人民意味更多需求。 更多需求意味更高的價。然而,很快,他們發現房子情況并非如此,并沒有更多的人購買,因此價格貶值。
然而,忽悠大師們包括銀行機構,不肯就此罷休,利益的驅使,使得銀行忽悠消費者,并且將貸款大量得貸給了沒有能力償還的消費者,正是這些不夠資格的消費者進入買房的市場,是價格繼續保持高價。這種貸款可以是說是欺騙性的貸款或者說是虛假性的貸款。銀行明明知道,但是由于銀行和經紀和保險公司全部得到了在每種交易的好處,高額的傭金,因此,即使他們知道會把消費者帶向懸崖絕壁他們也心安理得。他們這種忽悠其實不比傳銷好多少。
綜觀上述現象,我們不僅感嘆,這年頭,還有哪個行業不忽悠?我們還能相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