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健(中國)總裁李道:給更多人一個機會
發布: 2008-09-17 00:43:00 作者: 徐輝 來源: 中國網

父親告訴我人生之道
李道的這些思想,一方面得益于他MBA的教育背景及數年職業經理人的經歷;另一方面,則是得益于他生命中重要的一個人:他的父親。
小時候,李道向父親伸手說,爸,給我點錢。父親反問李道:我給你錢那你給我什么?這是父子之間的互動雙贏。在這種“交易”下,李道明白一個道理:當你得到什么,你要想想自己付出了什么。
“寶健能成長,真的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和環境,當然有我們的努力。當我們完成了基本的社會責任,我們還能做什么?”李道相信,要收獲一定要付出,因為“你不可能平白無辜的得到。”李道更希望這種收獲與施與會成為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影響了寶健的員工,員工再去影響更多的人。
正如父親告訴李道,“道”有道路,目標之意,父親希望李道盡快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道”銘刻到了李道的骨子里,他反復強調,自己是個有目標和規劃的人,一步步的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便會感恩。人生有“道”,公司更需要“道”,“我也希望公司的發展有一條路。”這條路上包括著公司形象,企業社會責任,公益等元素。其實說到底,公司的路,是李道人生之路的一部分,李道所要做的還是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寶健是李道工作服務最久的一家公司。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道的價值觀和寶健的企業文化能吻合。“人在職場就像夫妻相偕,一定有共同的理想才能長久結合。現實地說是有共同的利益關系,理想地說是人生的價值。在寶健能夠展現我最大的價值,我也了解并接受了寶健的企業文化我們才能很好的‘相處’下去,我們有共同的文化目標價值感。”李道說。
已經在寶健工作了13年的李道很清楚自己在寶健的位置:為寶健在中國的發展奠定基礎。李道雖然自己在不斷地學習,但是在一個位置呆久了,很難賦予企業新的東西,所以未來,李道希望能有新的領導者進入,而自己在另外的位置幫助他們。“一個階段有一個階段的任務。我特別喜歡鄧小平的一句話,取消領導的終身制。有交替,才有新的發展。”
今年是李道父母結婚60周年。李道問老爺子老太太結婚60周年的感受。媽媽說,真好,這一家子平平安安的,雖然沒出什么大人物,但是每個孩子孫子都平安成長。“給我的啟發是,人平平安安的就夠了”。李道說。然后問父親的感受,父親說,我覺得最驕傲的是一家人對社會有正面的價值和工作,沒有人危害社會,我的婚姻能教育出這樣的子孫很值得了。“我當時很感動。我和我太太講,我們過去更多的是得到。雖然我們也在付出,但是我們得到的比我們付出的要多很多。”
再過兩三年,李道希望自己能退居二線,能付出的更多,去服務這個社會。“我太太也很同意,我們需要付出更多。”
為了不給子女增添負擔,李道的父母賣掉了在美國的房子,搬進了養老院。今年5·12汶川地震,老夫婦倆拿出了10萬美元的賣房款捐給了災區。李道夫婦再次被老人家的舉動感動了。
最想當的是好爸爸
2006年,李道被中國公益事業聯合會和中國愛心工程委員會授予“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慈善大使”稱號。但,李道認為這只是個虛名,并不以為然。“可能想樹立一個榜樣讓大家學習,并不代表我有什么特別”。
李道在意什么呢?他最在意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家庭中能夠得到家庭成員的喜歡和尊重。李道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美國讀書,小兒子在國內讀書。“我最喜歡別人說,我是誰的爸爸,我是誰的兒子。我很喜歡這個稱謂。當太太說,這一生嫁給你真好時,我心里會特別驕傲。我最喜歡我兒子在父親節時送我的卡片,上面寫著‘NO1的爸爸,’我就覺得很滿足。這是最喜歡的事情。”至于自己的公眾形象,李道似乎并不是特別在意。“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最想當的就是個好爸爸。”
假如自己是一個旁觀者,會對李道提出什么樣的要求?李道稍作沉思后說,回美國休假時,我也在想,如果不再擔任寶健總裁,而是在董事會里,我會選擇什么樣的人做總裁。我可能會對他要求更多一些。我不太有魄力,心太軟,顧慮比較多……“我是個目標性計劃性比較強的人,但實際上,還是有些落后于當年我定的計劃。我能掌握的公益預算和業績成正比,寶健業績越高,我所能掌握的比例會越大。不是為自己負責,要為寶健負責。要為公司很多人的生活、愿景、理想去努力,做為一個企業領導,最重要的是要讓每個人看到自己的未來。”
讓1%體現捐贈價值感
“中國要富強,孩子是希望,需要給孩子平等的教育機會”。李道的一顆公益心全都給了貧窮地區的孩子。為了孩子,四年前,李道就貧困孩子接受教育的問題上書溫家寶總理;為了孩子,與青基會合作,設立“寶健自主基金”:公司、代理商和員工需要各自拿出年收入的1%投入到基金中去……
最得意的事情
回首在中國的13年歲月,李道認為自己做了兩件最讓自己得意的事情。一件事情是在寶健內部樹立了“企業的良心準則”:當上級交代的任務與良心違背的時候,員工要權利申訴或者拒絕執行。這也是讓寶健的員工值得驕傲的事情,他們不需要做違背良心的事情。
第二件讓李道得意的事情是,在李道的努力下,寶健成立了一個長期的基金。李道說服了公司總部、員工和代理商,成立了三個百分之一的“寶健自主基金”——公司,員工和代理商每年拿出各自收入的1%,讓貧窮的孩子成為公司的股東。“我是這個事情的推動者,這個事情做成了我真的很高興。”
之所以定了這個1%的比例,是為了讓大家公平的來捐贈。“李嘉誠捐一個億,撿垃圾的捐出100塊。這100塊可能會更有價值。李嘉誠的1億只是一個月的收入,可是100塊,可能是那個人好幾天的飯錢。這價值感差異很大。所以我們制定這個1%的目的,不比是誰捐的錢多,而是大家都公平的拿出一定的比例來捐贈,倡導一種精神。”李道說,在中國,我們是第一家提出這個概念的公司。而自主基金之所以要設在青基會,是為了讓青基會來監管使用。當然,如果我們金額很大時,我們可能會單獨成立基金會。那個時候我們可能會邀請社會的賢達人士來監管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絕對不會在單獨的企業手里。否則就成了企業的小金庫。
1%的比例也是對李道的鼓勵。如果寶健能賺的更多,那寶健對社會的回報就更大。但是,寶健公司給了青基會承諾,即使公司經營的不好,虧損了,寶健也一定想盡辦法,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這給我很大壓力,是對我們工作的挑戰。當然,到今天為止,公司有起伏,寶健卻一直沒有停止過捐贈。”
公益同樣需要品牌
當問起李道從事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有沒有讓自己遺憾的事情時,李道剛剛還興高采烈的聲音轉眼間就變得低沉。“我有次去北方的一個學校,那時天特別冷。我一去,就特別生氣。孩子們站在路邊,臉都凍紅了,這些孩子已經站了足足有兩個小時,我們不需要這個場面。”提起這件事情李道仍然很氣憤。當然還有更讓人氣憤的事情:捐給學生們蓋校舍的款項在幾經周折后并沒有真正讓學生們受益;有些組織打著慈善的幌子來申請資金,但是寶健很快就發現了其私人的目的。這些都讓李道感到傷心。
“中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下,在貧富差距懸殊的條件下,在機會不均等的條件之下,這種情況是避免不了的。我可以理解這種行為,但是絕對不能接受。”因為不能接受,李道甚至采取了上告的措施。李道希望能在以后的資助活動中進一步加強監管。對現在和青基會的合作李道還是非常滿意:“最近,青基會主動讓我們叫停正在修建的兩所學校。青基會告訴我們不要再資助了,因為他們發現有問題。我們和青基會合作也有5年了,青基會還是比較負責任的單位,合作相對愉快。”
李道強調了公益活動的品牌的重要性:公益活動和中國的市場活動一樣,正在朝向品牌和信譽去建立。我剛到中國的時候,中國所謂的品牌還是不存在的。房地產商是一個項目,一塊地,一個樓建完就完了。那個時候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啤酒廠。可是現在資源都慢慢地都集中到大的、信譽度好的公司下面。公益活動也是這樣,品牌信譽度要逐步建立,但是也要監督。中國很多事情不喜歡監督。這是不對。我們經理人知道做這些事情必須要有人檢查的。
教育就是機會
為什么做父母的可憐,孩子還要受罪?為什么明明在流出地有孩子的教育預算,來北京上打工子弟學校還要再交錢?為什么這些孩子不能和北京的孩子享受同樣的待遇?面對這些“為什么”,李道曾經以“寶健自主基金”的名義寫信給溫家寶,提出自己一些解決的方法。
這也是讓李道感到驕傲的事情。在李道及關注教育公平的各方力量的努力下,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在國家政策層面,規定孩子都可以享受免費教育,盡管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畢竟事情在持續的前進。“我很堅持,我希望孩子們都有同樣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很高興,能看到政府也在努力致力于解決這些問題。”
李道關注教育,就是希望這個社會能有個公平的機會。“每個人出生不公平,世界上沒有公平的事情。但是孩子應該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李道說,中國未來要富強,孩子是希望,孩子需要平等的教育機會。
寶健的“自主創業項目”是在為青少年人提供公平的創業機會。“希望寶健公司做得更好,希望能夠給更多的人一個機會。”李道說。
后 記
采訪結束,握手告別時,李道對我及另外兩個同事都說了句“你讓人印象深刻”。這是句很讓人受用的贊美之詞。李道也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人”。
他是個認真的人,給他的采訪提綱他用鉛筆在上面仔細地進行了標注;他是個誠實的人,坦誠地告訴記者寶健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也是為了寶健自己;感覺得到他在自己目標規劃下,對自己人生的滿意和感恩,所以他在不停地說著付出;他生活樸素,依然開著13年前的那輛車,一個人拎著包去參加活動,沒有隨從,也沒有專車接送:“自己舍不得講究吃穿,只吃幾塊錢的快餐,卻在幾年內為中國公益事業捐助上億元。”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對慈善的理解:人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這是基本的慈善。他的這種感悟來自于對父母行為的感動。
總之,李道是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人,讓人感動的人。
人物檔案
李道出生海外,美籍華人。
1983年畢業于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1995年李道被寶健國際集團聘任為寶健(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總裁。同年,實現寶健國際集團在內地零的突破,1996年寶健(中國)正式開始運營。
2006年,李道被中國公益事業聯合會和中國愛心工程委員會授予“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慈善大使”稱號。
2008年3月,李道被北京市政府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企業家”稱號。同年,李道又被北京市政府授予“長城友誼獎”榮譽。李道同時還擔任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北京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香港(地區)商會名譽副會長的職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初聞李道名字,很容易聯想到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9月4日,在李道辦公室,筆者看到了掛在墻上的大大的“道”字。李道的“道”是不是含有某種玄機?“我從小在英文世界長大,只知道自己的英文名字叫Jason。長大了去亞洲,別人問我中文名字,說‘道’取得很好啊,我才開始留意這個中文名字。”李道說,爸爸告訴他,“道”是一條路,尋找方向的意思。
不知是否受自己名字影響,李道一直說自己是個方向性和計劃性很強的人。年少時跟隨做電力工程師的父親在不同的國度和地區學習;長大后,又像父親一樣在不同的國度和地區工作。成年后,李道將自己的人生方向義無反顧地指向了中國,北京。對李道而言,于私,他看好中國廣闊的市場;于公,這也是父親的一個心愿。父親非常希望他能去中國工作,為中國去做些什么。
13年前,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李道帶著寶健董事會對自己的期望來到北京。敏感的方向性讓他很快就決定為寶健(中國)(以下簡稱寶健)插上公益之翼——李道堅信這是做大做強一個公司的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