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健(中國)總裁李道:給更多人一個機會
發布: 2008-09-17 00:43:00 作者: 徐輝 來源: 中國網

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日子,是李道一生中最興奮的時光:他親眼見證了北京的快速發展,在自己的領導下,也親身經歷了寶健的發展壯大。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李道在寶健在中國正式運營的第二年就開始推動其參與公益活動。這一切,都與父親對李道的影響有莫大的關系。
在北京,一生中最興奮的日子
今年48歲的李道在新加坡出生和接受英文教育。父親是電力工程師,為美國一家建立發電廠的公司服務。由于父親工作的原因,年少時的李道跟隨父親去了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臺灣、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地。讀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李道在美國。恰好那時,父親的工作職務也調到了美國。工作后的李道先在美國工作,后來也去了亞洲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并在歐洲的幾個國家工作多年。
“外國人經常會問你從哪里來,這句話最麻煩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現在他們再問我,我就說我從北京來,因為我在北京13年了。”在北京已居住13年的李道已自詡為“老北京”了。
在美國,當李道回答說自己來自北京時,對方往往很詫異地說你的英文講得很好。這個時候李道往往謙虛地說:“一般吧,我們北京人一般都這水平。”
如果對方再問在北京之前呢?李道就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李道的爺爺是福建莆田人,在北京出生。李道的父親海外出生,在上海工作時,娶了祖籍蘇州的母親。
問起李道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感受,李道用了“很興奮”來形容。畢竟與美國文化生活差異比較大,剛開始時,有很多的不適。不過還好,李道在韓國、日本工作過,比較習慣中國的一些情況。讓李道最興奮的是,他從來沒見過哪個國家像中國這么快速穩定的成長。李道經歷過臺灣,馬來西亞,韓國的成長,但這么穩定和快速發展的是沒有的。“很多人問我在中國苦不苦,習慣不習慣?我說開玩笑,這是我一生中最興奮的日子。”
李道感慨地說,北京的發展速度太快了。我剛來時,人們告訴我,三環外就是鄉下。當時員工找對象都是不要住在三環外的。今天北京都到六環了,能住在五環就不錯了。而且剛來時,北京都看不到色彩,尤其是在冬天,因為燒煤嘛。房子基本也沒有色彩,非常少的商品房,大多是福利房。因為1990年的亞運會,亞運村建立了很多公寓,當時覺得最高檔的地方就是亞運村。現在的北京多彩多姿,有很多的商品房,生活環境,經濟水平都太好了。
感受到中國經濟騰飛的速度。李道對中國的穩定和諧的方針表示了贊賞。李道坦言,寶健公司能發展,主要是感謝中國這塊土地給了發展所必需的穩定的環境。見識過東南亞國家動蕩的李道深知穩定的環境對于公司發展的意義。李道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那個時候日本、韓國、臺灣經濟慘淡,唯獨中國及在中國經濟鼎力支持下的香港經濟依然穩定發展。在穩定的大環境下,寶健公司在中國設立了長久的發展投資計劃。
2008年,寶健投入4億多人民幣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亞太區營運總部,面積近5萬平方米,是目前北京規模最大的健康產業中心。預計未來五年將為北京提供近萬個就業機會,帶動寶健亞太區產值超過100億。
寶健在跑馬圈地,投資擴大經營規模的同時,相應的一系列的公益活動也在發展中。寶健1996年在中國正式開始運營,1997年,開始投入公益活動。
公益活動是創造雙贏的手段
談起公司很快就投入公益事業的原因,李道輕松地回答,第一年開始營業,有業績銷售,從社會取得了回報,自然而然就開始回報社會。但是李道強調,公益和企業社會責任是兩件事情,每個企業必須完成社會基本責任,公益是額外的事情。現在很多人都混淆了。每個企業基本的社會責任是合法經營和納稅,然后創造就業機會,并在企業中培養更多的人才。其次是注重企業的環保、節能、減排。這些都是企業基本要遵守的。即使企業沒有營利,也要完成這些工作。在營利完成后,公司要對社會有更多的回報。
“有一次演講,好多人都在臺上講做了多少社會活動。我一上臺就說,我是經理人,經理人的最大的天職是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益。為什么經理人還要參加公益活動?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參加公益活動為什么對企業發展有利。”
李道認為,公益活動的第一個目的,是在企業內部塑造一種文化。通常企業的公益活動是企業文化的一個延伸。從外,企業形象的樹立來自企業的公益活動。對內,公益活動是凝聚員工的向心力。公益活動會體現一種價值。“比爾·蓋茨把很多錢捐了,Microsoft的員工就會覺得自己工作的價值,他們認識到工作不是只是為了錢。這是價值的凝聚力。”
“我當時說服我們的公司去做公益,首先對公司的回報是企業文化。公益的投入占公司的營利的比例并不大。但對于我們企業形象的塑造是長遠的,無形的。我們當經理人的要說服董事會的人,需要長期專心做好公益活動。”
對不起,我是很誠實地講,做公益活動的第二個目的是,增加企業在社會上的知名度、美譽度。同時,企業也應該從股東身上拿出一點錢(來做公益),他們也會覺得有價值。李道說,公益活動本身就是創造雙贏的一種手段。“我很誠實,我說服了投資老板。”
李道用中國舉辦奧運會來舉例證明公司從事公益活動并不會給公司帶來損失:奧運投資很大,有人擔心后奧運的經濟會不會衰敗。短期的數字會有影響,但從長遠來說,中國的奧運會肯定是賺的。奧運會提升了中國的形象,Made in china 的產品肯定增加百分之三到五的百分點。第二,中國人通過奧運自信心增強了,以前有一點兒崇洋媚外。大的國家,像洛杉磯奧運,肯定就是賺。以后中國肯定會成長的非常“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