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農講所”學培訓
發布: 2008-08-27 22:28:34 作者: 趙 強 來源: 新華商

將企業培訓按對象細分,大致分為各級員工、經銷商與消費者。如何讓不同的培訓對象都能獲得最大的培訓效能?如何創造多贏的培訓?不妨樹立“革命”理念,向“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黃埔軍校VS農民運動講習所
黃埔軍校的功績是不可否認的,國共兩黨的許多高級將領都出自于此。應該說,黃埔早期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功勞應該歸功于共產黨,而共產黨人后來創建紅軍的經驗在這里也得到了最初的訓練。
在1925年第二次東征中,黃埔軍校出來的兩支學員表現優異:從政治訓練部所辦的政治訓練班,以及中央宣傳部及其附屬機構中抽調的宣傳員,使東征宣傳隊中的所有其他人員都相形見絀。
政治訓練部管理宣傳工作,它設計了一套定期發布宣傳大綱的制度,它不僅規定了哪天該說些什么,而且規定了在什么時候說,在每次軍事行動之前的一個月,就會預先安排好部隊中的宣傳事務。無論恰好置身何處,軍隊政治部途經范圍內的每一位士兵和平民,都將在相同的時間被告知相同的事情。
這絲毫不足為怪。因為,當時“政治訓練部”和“中央宣傳部”的兩位負責人,一位是周恩來,而另一位則是毛澤東。
如此精細的“組織”和“宣傳”,直到多年后的紅軍崛起時得以再次顯現,并延續到了共產黨人自己的“軍事學!碑斨小r民運動講習所。
1926年2月,毛澤東任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所長,這是農講習所成立之后規模最大和最集中的一次培訓。其后,毛澤東又于1927年3月在武昌創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稗r民運動講習所”是一個“組織”和“訓練”革命干部,“宣傳”革命信仰的重要實驗場所。學員們畢業之后,潛伏到全國各地從事農民運動的組織領導工作,相繼在湘、贛、鄂等地創辦農講所達300多個。
如果說,黃埔軍校是國民黨的預備役軍官學院,那么農講所就是共產黨的干部訓練營,二者的區別在于:黃埔軍校是一個“教育機構”,教育偏重理論,是“學歷教育”;農講所是一個“培訓機構”,培訓偏重實戰,是“實用教育”。培訓的意義就在于彌補了教育的軟肋。
企業自辦“農講所”
農民運動講習所為當代企業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
1.“組織”和“宣傳”是共產黨人制勝的法寶,也是營銷經理人必須學會的兩大技能。二者的真正目的都不是教給學員們空洞的理論和知識,而是要讓他們都變成“活動家”、“演說家”和“鼓動者”,每個學員經過培訓后,都能獨立作戰,能獨立開辟革命戰場。
2.營銷經理人要學會做研究。有目的性地做營銷,是提高營銷水平的一個有效手段。正如毛澤東所說,領導農村革命的人才要“對于農民問題有深切的認識、詳細的研究、正確解決的方法”,也就是營銷人不能僅將自己定位為命令的執行者,而是要力爭每個人都成為營銷專家。
3.培訓對于現代企業來說必不可少,培訓是企業最有價值的一種投資,它培養了企業“革命”的火種。而現實中,很多企業認為培訓是一種消耗和負擔,這明顯是個錯誤觀念。
蒙牛集團總裁牛根生認為,在企業里,培訓是最性命攸關的大事。在蒙牛企業文化里,培訓是最大的福利。牛根生自稱在蒙牛創業的8年間,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培訓,走到哪就培訓到哪。他的名言是:“團隊建設是培訓的重中之重。如果蒙牛是某一個人的蒙牛,或者是某些人的蒙牛,那蒙牛就失敗了;如果蒙牛是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以至上億萬人的蒙牛,這才是偉大的蒙牛!
培訓是一種雙贏投資,員工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提高最終會提高效率,并帶來價值的增長。
4.實踐是最大的培訓。無論是“陸軍講武堂”還是農民運動講習所,其學員的特點都是源于實踐,歸于實踐,帶著問題參加培訓效果是最好的。
現代企業培訓與學校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學校教育是一種普及性教育,培訓則是一種針對性教育。高超的營銷技巧不是先天帶來的,也不是在學校課堂上就能學到的,而是要靠后天的不斷學習,在培訓中學習、在實戰中學習。
學院的課堂里培養不出成功的營銷人,更培養不出企業家,優秀的營銷人和企業家都是在營銷實戰的大風大浪中鍛煉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專業知識越多越可怕,會削弱直覺和判斷的敏銳性和準確性。
同樣,培訓的課堂中也培養不出優秀的營銷員來,只有在“營銷實戰”中才能改變營銷員的觀念和習慣。
5.培訓一支高素質的經銷商隊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衣講所不是黨員培訓班,而是對全國各地有革命意識的志同道合者,進行團隊教育和訓練的場所,這些志同道合者是“革命”產品的“經銷商”。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把“農講所”看作是一所特殊的“經銷商特訓營”。
在中國這個特殊的市場環境中,經銷商隊伍的優劣決定著市場競爭的成敗。很多中小企業的快速崛起都有賴于與經銷商之間的密切配合,通過經銷商已有的渠道網絡迅速占領市場。為了提高營銷力,廠家與經銷商必須協同作戰。
因此,在營銷經理人的團隊中,應將經銷商放在第一位。但是,經銷商不是一支自覺革命的隊伍,他們的“革命意識”源于對現實利益的關注,缺乏革命者的理想主義和信仰,缺少一致的產品認知和營銷理念。為了防止執行上的偏差,保證銷售目標的實現,有必要對經銷商進行系統培訓,提升經銷商的團隊意識和營銷管理水平,將“游擊隊”變成“正規軍”。 牛根生說:“我們不僅培訓員工,也培訓股東,培訓經銷商,培訓合作伙伴!
著名白酒品牌“水井坊”對經銷商的培訓也極為重視,將經銷商視為營銷團隊的核心,經常舉辦經銷商會議和針對經銷商的培圳。由于其總部位于廣州,恰好是毛澤東舉辦“農講所”的所在地,因此“水井坊’在對經銷商的培訓中將參觀“農講所”作為一堂必修課,讓他們領會“傳播真理”對于革命的意義,將與經銷商溝通稱作“傳播革命的圣火”。一支優質而高效的經銷商團隊的打造,使水井坊在很短的時間以很低的成本迅速啟動市場,成長為華南地區知名的高端白酒品牌。
在實踐中,開展現場培訓是一種有效的經銷商培訓方式。廠家可以成立一支培訓督導隊伍,對各地經銷商在現場進行品牌推廣、形象維護、銷售技能的培訓工作,指導協助經銷商理解并執行公司的營銷策略。
6.培訓消費者,讓消費者成為銷售者。
蒙牛曾正式提出將“培訓消費者”作為自己的主要營銷策略之一。他們認為,培育一個新的市場往往首先需要改變消費者的觀念和習慣,而這些改變是要靠培訓、教育來完成的。
比如,中國乳業市場最大問題在于,老百姓對喝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此,他們在做市場的同時,還要教育消費者,傳播乳制品的健康理念,引導大家喝奶。牛根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提倡全民喝奶,但你不一定喝蒙牛奶,只要你喝奶就行。行業興旺了,所有的企業都會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事實上,“農講所”的學員首先是“革命”產品和“革命”理念的消費者,其次才是“銷售者”。而通過消費體驗的模式,將每一個革命理念的接受者都變成革命運動的發起者,這是“農講所”的成功所在。營銷正是一場“革命”,營銷就要發動一場持久的“人民戰爭”,讓每一個接受了革命理念的人都變成革命理念的自覺傳播者。
(本文摘自趙強先生即將出版的《向毛主席學營銷——中小企業的中國式崛起》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