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在即:電子商務面臨征稅壓力
發布: 2008-08-25 23:25:44 作者: 王永嶺 來源: 新華商

引言:
電子商務是一種交易方式,按我國現行稅法規定,無論是線上線下,只要達成了交易就應納稅,否則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避稅,而資本通過網絡進行國際流動,也將導致大量稅收流失或轉移,更有一些不法企業利用互聯網的高效便捷與稅收空白進行洗錢活動,造成這個行業一定程度的魚龍混雜局面。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上,民建中央委員們聯名提出了“關于完善電子商務稅收制度”的提案。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關于完善電子商務稅收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對于眾多采取觀望態度的網上商家來講也是喜憂參半。商務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聶林海在第三屆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發展大會上表示,商務部計劃在6月發布《網上商業數據保護辦法》,而這將有可能成為中國首例網上交易的相關法規。隨著各項規范相繼提上日程,一場行業洗牌已不可避免!
勢在必行:稅收制度直指電子商務
兩會上,民建委員們表示,必須根據電子商務的實際情況完善相關稅法,將電子商務涉及的內容寫入有關法律法規,明確電子商務適用的稅法、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關系和法律責任、電子商務行為稅收征管的界定標準等等。
據悉,2007年全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總成交額達到594億元。僅淘寶網一家,其用戶數在2007年就達到了5300萬人。
北京市潮陽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律專家胡鋼表示,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此前國務院出臺的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已經不適應目前的情況。“網上交易類的網站最早是為了給普通用戶交換閑散物品而設立的場所,后來演變到個人用戶在平臺上出售很多商品,這已經不是簡單的交換了,是很有規范必要的。”
據“3·15”期間市工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以網絡購物為代表的非現場購物已經成為2007年十大投訴熱點之一。3月6日,北京市工商局發布了電子商務監管征求意見稿,對網上開店辦照的具體適用范圍予以細化,其中將進一步規定個人在網上開店出售、置換自用物品,且不以盈利為目的等情況可不用辦照。而早在去年12月1日,《北京市信息化促進條例》開始實施,北京市率先規定網上經營應依法取得營業執照,被稱之為電子商務監管中的北京模式——個人網店牌照制。然而,當時的條例中對于如何辦照,和具體誰需要辦照都沒有具體界定。
操作難點:盈利標準尚難評判
由于征求意見稿中說明“不以盈利為目的可不用辦照”,因此在此份征求意見稿中,討論的最大焦點便是如何判斷網上開店是否以盈利為目的,以及其銷售是否盈利。
在淘寶網上開店,是置換自用物品還是以盈利為目的不需經過審核,只需要賣家自己選擇項目填寫即可,淘寶網不負責審核工作,因此是否以盈利為目的在目前還不好界定。國內另一C2C網站易趣網則認為,目前很難界定網店屬于營利或非營利,而且網上開店多數以小賣家為主,那些同時銷售自用物品和新商品的網店是否需要辦照,也未有清晰的指示。
北京市工商局特種商品交易處處長王靖表示,對個人網店如何界定盈利,主要依靠交易雙方來識別,以購買者能承受的價格為前提,購買者最好索取購物憑證。如果個人開網店出現盈利又沒辦照,經執法部門查證屬實,將按無照經營查處。
除了是否要辦執照,網上開店是否要納稅也一直是這些年最具爭議性的問題。據了解,目前個人網店征稅監管還是空白。有專家指出,電子商務稅收問題提上議事日程是勢在必行,可怎么收稅目前尚存疑問,另有網友對此的建議是,“應該按支付寶上的來往金額交稅,這樣可以避免有的人炒作信用,也可以避免大家都爭著低價出售商品”。
另有專家分析,從目前網上開店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個人的銷售額是達不到起征點的,所以看上去不繳稅的原因,其實不是網絡交易不需要繳稅,而是交易額沒有達到起征點,免征增值稅。對一些銷售量大、銷售額達到或超過起征點的納稅人,應該認真對待納稅問題。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不僅是一種違法行為,還會受到行政處罰,嚴重者可能構成犯罪,會受到刑事處罰。
尚存爭議:網上開店將設準入門檻
小馬在網上開店已有3年的時間,低價一直是他的銷售手段。“在網上賣東西就應該是低價,如果和實體店鋪一樣的話,也就沒什么競爭力了。”他說道,“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經營著自己的網店,并沒有其他的工作。如果采取稅收制的話,今后可能還會另做打算。”邢小姐對此也有類似的看法,“網上購物足不出戶很方便,而且拼的就是價格。如果你的東西價格高,誰會買你的呢?我們都是靠薄利多銷來實現利潤的積累,一旦成本上去了,可能很多人都不會在網上開店了”。
雖然有人擔心,但也有人期待。名叫“KIMI”的網友是逛網店的常客,他說:“辦執照就肯定要考慮交稅的問題,雖然會造成很多賣家經營成本的提高,但至少信譽上能得到保證。我曾在網上也買到過假貨,吃了不少虧,如果店家辦了營業執照,以后我上網買東西就會更放心了。”
還有網友表示,只搞個支付購買信譽度評價是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應該有一個售后信譽度評價,得建立一個強制賠償機制才是真真正正解決網購的信用缺失,為老百姓搞活經濟,雙方得利。
胡鋼認為,如果按照現有的稅法法規來針對發生在互聯網上的電子商務交易行為進行征稅,操作難度很大,比如管轄權認定、納稅主體界定、商品來源地確定、個人交易行為界定等等。不僅如此,關于網上交易收稅不能單單依靠簡單的工商登記,后臺關于注冊渠道、人力、財力等投入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但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登記和掌握網上交易者的個人信息。
個人網店牌照制提出要求互聯網經營者辦理執照就是為將來收稅邁出的第一步。然而,一旦啟動征稅程序,可能也將對個人網店形成不小的沖擊,有些小規模的網店可能面臨著退出C2C市場的可能。
誰是贏家:是規范也是挑戰
電子稅收制度的建立是電子商務的必然趨勢,即使目前存在的操作難點巨細不一,一時難以一一盤點,但很清楚的事實是:電子商務稅收制度的建立必將帶來行業準入門檻的抬高,從而使一部分實力較弱的從業者失去進入行業的機會,并可能帶來部分經營者的危機,從而丟失一定數量的消費者。以犧牲一批不具競爭力的小店鋪的生存機會為代價,這樣的犧牲是否必要?當一個行業踩著相對弱勢群體的尸骸往前走的時候,是否該為他們鞠一把同情的眼淚?還是奉行市場不相信眼淚的競爭規則,舉著“任何改革的步伐都必定要淘汰一批弱者”的信念大旗堅定地往前走?
一個行業的發展壯大在某個階段往往要以犧牲部分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要獲取更大的發展動力,弱勢群體的利益往往成為行業前行的奠基石。那么小規模店主群體是網購領域的弱勢群體嗎?據行業統計,事實上小規模網店的數量和營業總額占據行業的絕對主體地位。在規范稅收監管的同時,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對行業發展的消極影響是主政者面臨的最大考驗。大浪淘沙,適者生存,對大小商家來說,商業競爭的游戲規則原本如此,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英雄。這其中的陣痛,以及隨之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可避免。有所預料,才能讓各自有所準備。
行業規范化的同時還將給網上店鋪帶來更大的挑戰。如何經營,如何使自己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在稅收制度的監管下全面轉型,提升價格的同時,以提升信譽度、美譽度、提升服務等競爭手段來吸引消費者,使消費者給予一以貫之的支持,是網店與商家最需考慮的問題。
笑在最后:消費者是否真正受益者?
電子商務稅收制度的出臺到底能給消費者帶來什么?
立稅的目的首先在于行業的規范化與堵住國家稅收的漏洞,但消費者的受益無疑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方面。在這場即將到來的大范圍行業洗牌中,網上店鋪的消費者是否會成為真正的受惠者?筆者認為,只有消費者的認可,才是一個行業能夠長期存在并良好發展的保障。是否能讓消費者享受到與從前相同或者更多的便利,滿足他們越來越多元化的需求,這是接下來亟待證明的。
稅收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惡性競爭,網上開店準入門檻的抬高使網店經營必定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質與服務。網上購物被一再詬病的地方在于其相對低廉的價格來自進貨渠道的一再降低成本,從而導致部分商品品質與服務的不能保障。價格戰決不是企業生存和壯大的制勝法寶,這一著險棋可能暫時挽救一個企業,但也可能葬送一個企業甚至行業。
然而,失去了一部分小店鋪經營者的參與,一定程度上是否會削弱網上經營多姿多彩的特征?小店鋪經營者數目的減少可能帶來更多較有實力企業或商家的合作經營,接下來是否會引發在未來的網店行業一定程度的壟斷化經營,從而削弱網上店鋪的自由競爭狀態與多元化經營特點?還是更大的經營商家將集中智慧把電子商務帶進又一個春天?
既享受到貨真價實的商品質量又享受到貼心的服務才是消費者的真正意愿。然而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消費者的需求眾口難調,他們有各取所需的意愿與自由,以失去了一定的商品選擇面與低廉的價格換來商品質量的相對保障,是否所有消費者的意愿?
一系列的疑惑與難點不是問題,如何以科學的決策機制建設合理的行業稅收體系以平衡各方利益需求是大問題!
任何一個行業的成長與成熟都必定是路漫漫而任重道遠的。即使稅收制度建立起來,要完善、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仍然不少。在任何一個事物的面前保持住清醒和理性才最重要。我們拭目期待電子商務稅收法案的出臺給我們秀出的是一個讓人驚艷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