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品牌的突圍之路
發布: 2008-08-25 23:13:00 作者: 宋健 來源: 新華商

百年品牌的突圍之路
文 宋健
前言:
成功屬于過去
百年品牌企業在中國又稱為百年老字號,他們之所以能生存下來,靠的是口碑與誠信,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是新品牌所無法比擬的。
但是,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開放,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百年老字號漸漸隱匿于市場經濟舞臺的幕后,而一些不具備“中華老字號”資格的企業,又在濫用著老字號牌子,影響了老字號的聲譽,造成市場競爭的無序及消費者的品牌混淆。市場格局的重新劃分,讓許多老字號陷入了被動接招的局面,只能勉強維持,有的老字號甚至在不經意間就已經灰飛煙滅,只存留在老一輩人的記憶當中。
然而,在老字號洗牌的背后,卻有一些不“安分”的企業,寧可在爆發中死亡,也不愿在沉默中等待。他們嘗試采取新的戰略戰術,引進先進的經營理念,充分利用老字號這個百年品牌作為后盾,通過實施產品多元化、品牌戰略、產業戰略、調整銷售渠道等進行二次革命,希望借此突出重圍,再現當年雄風。
當我們仔細思索這些百年老字號的突圍方向時,突然發現,所謂的百年品牌、老字號都是一個虛實結合的矛盾體。虛的是一種商業理想,家族式企業管理,歷史遺留又亟待突破的經營理念;實則是從品牌的實際出發,保持產品質量,保持消費者的口碑。老字號因為歷史傳承下來的經營理念,特別強調質量、口碑,因此他們抱著遠大的理想來做實業,他們遠大的理想在當時的環境中是適合的,但是在面對百年后的市場經濟時卻已經落伍。雖然他們都在不斷地調整自己,但是因為承襲著百年老字號招牌的傳統文化,終究無法跳出傳承了百年的思維模式。種種原因,讓百年老字號在品牌戰略上紛紛患上“近視癥”。
所以在百年老字號長久不衰的表象下,其實隱含著重重危機。當這些老字號覺悟后開始突圍時,有的發展迅速,有的則在鋌而走險,更有的在原地踏步,希望擺脫成功經驗造成的束縛。
畢竟,成功屬于過去,如何突破?我們拭目以待。
龍泉寶劍:未曾終結的江湖夢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鑄劍師歐冶子、干將兩人奉楚王之命鑄劍,為了尋找鑄劍圣地,遍訪江南名川,當游歷在龍泉地界時,發現此地曲徑幽靜,是鑄劍勝地,于是便取出鐵英三枚,鑄成“龍淵”、“泰阿”、“工布”三柄劍。這三柄劍不但鋒利無比,而且劍身紋飾也非常美觀,楚王大悅,異常欣賞“龍淵”劍。唐朝初期,唐人為了避諱唐高祖李淵的名諱,特將龍淵劍更名為龍泉劍。從此,龍泉寶劍名揚天下。
如今,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化程度的提高,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人認為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高雅藝術已經寸步難行,舞劍早已經不是大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這種時代形勢下,龍泉寶劍遭遇著市場寒冬。與此同時,市場上一些不法商販趁機投機取巧,利用了龍泉寶劍的品牌知名度,在市場銷售假貨,大大地影響了龍泉寶劍的品牌美譽度。在這兩記重拳的打擊下,龍泉寶劍品牌的表面漸漸蒙灰,曾經的市場領先優勢正在漸漸失去。
最危險的時刻
龍泉寶劍歷史悠久,延續千年后依然在兵器行業中占據首要地位。但是真正將龍泉寶劍發揚光大的,卻是清朝光緒年間的沈延泉。
1882年,鐵匠高手沈延泉在龍泉縣開設了“沈廣隆劍鋪”。沈廣隆劍鋪成立時,正值亂世,在國家與個人的雙重需求下,本應競爭激烈的市場,被時事的大局給沖淡,將競爭化作無形。這個環境給沈廣隆劍鋪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生存契機,因為那是一個物資短缺的時代,只要產品的質量好,就不愁銷路,所以沈廣隆劍鋪在行業中慢慢地站穩腳跟。
1914年秋,龍泉縣為了推廣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決定將歷史最為悠久的龍泉寶劍定為主打產品,特舉辦了一次劍業精英大比武,企圖用這個活動將龍泉寶劍的品牌推向世界。在這次比武中,沈廣隆劍鋪鑄造的劍以一劍洞穿三枚銅板,并將別家參賽之劍斬為二截而奪得“劍魁”。沈廣隆劍鋪鑄造的龍泉寶劍一舉成名,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拾,先后獲得過諸多的國際大獎,其品牌享譽世界。
1942年,龍泉寶劍經歷了一個不堪回首的噩夢。是年,日寇入侵龍泉,并對縣城進行了高空轟炸。作為龍泉的典型標志,龍泉寶劍也未能幸免,各個鑄劍鋪都遭遇了戰火的焚燒,龍泉寶劍受毀滅性的打擊。經此一劫,龍泉寶劍業走向蕭條。
這場劫難具有歷史性的意義,一方面它燒毀了龍泉寶劍的店鋪,阻擾了龍泉寶劍的歷史發展和技術演變,另一方面正是這場劫難成為了激發龍泉寶劍要創新的鏗鏘音符。
偶然中存在必然,就在外界為龍泉寶劍感到惋惜的時候,沈延泉之子沈煥周繼業,他不但致力研究寶劍傳統工藝,而且不斷地嘗試革新創造,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沈煥周在原有的基礎上,首創了養光工藝,使寶劍發出自然青寒之光,并將劍身造型變為“菖蒲葉”狀,這樣既別致又適合使用者舞劍,劍面圓形七星改為五角形,并新創“龍鳳吉祥”、“八仙云游”、“鐘馗神剌”等圖紋,從而使寶劍整套鑄制技術顯著提升。這些創新是寶劍技術史上的重大突破。
在鑄劍上,沈煥周不但選材嚴謹,而且嚴把質量關,對劍身造型和飾紋加以美化,做到以質取勝、以品種求發展。在這樣的堅持下,龍泉寶劍終于等到了第二春的姍姍而來。
“李鬼”打敗了“李逵”
1975年龍泉寶劍廠建立之后,對古老的鑄劍技術進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使龍泉寶劍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并多次獲得世界級大獎,成為中國冷兵器的一個典型代表。與此同時,龍泉寶劍還被作為國禮贈送外國首腦,令其聲名遠播。那時候的龍泉寶劍是身份的象征。在這種潛在需求的刺激下,許多人看好龍泉寶劍良好的市場前景,紛紛開工廠、開商店,生產經營龍泉寶劍。此舉不但讓龍泉市成為了“劍城”,而且極大程度上提高了龍泉市的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龍泉寶劍也開始走進尋常百姓家。當時,龍泉市有各種龍泉寶劍經營廠商四五十家,形成了以國有企業為主體,個體私營、家庭作坊式經營為補充的多元化格局,可謂刀光劍影,煞是壯觀。
在這樣的情況下,龍泉寶劍在繁榮的市場中也暴露了很多的問題。由于龍泉寶劍具有千年歷史,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其市場定位在中高端,普通人根本沒有經濟能力來承受它的價格,因此低端市場是龍泉寶劍行業發展的一個盲區。正是因為這個盲區,給很多不法商販提供了發財的契機,于是市場上出現了諸多的偽劣品、模仿品,從此假貨充斥市場。
龍泉寶劍是老字號,消費者對擁有龍泉寶劍就是代表著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極為敏感,就像現在的平民看待高爾夫球運動一樣,認為那是一種貴族標志。由于假貨的價格低廉,加上部分消費者貪慕虛榮,以低價位滿足了一些尋常百姓對這個品牌的購買欲望。同時,這對龍泉寶劍這個傳統的高端品牌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導致了銷售量下滑。
在這次“李鬼”與“李逵”的較量中,“李逵”成為敗者。原因是假冒寶劍的出現,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許多廠家為爭得一定市場份額,紛紛以低價位進行競爭。寶劍的價格一旦下降,再提上去幾乎是不可能了。在原材料價格沒有多少回旋余地的情況下,生產廠家只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粗制濫造,嚴重傷害了品牌的形象。而且讓這個行業雜亂無章,沒有統一技術標準,沒有統一標志,大量外地寶劍以次充好、冒名頂替、魚龍混雜、價格混亂,傳統的制作方式無法適應市場化浪潮,生產規模逐步萎縮。加上各個生產企業的管理滯后、孤芳自賞、固步自封等因素的存在,讓龍泉寶劍受到了市場法則的嚴厲懲罰,慢慢地開始萎縮,甚至面臨著消亡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