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挑戰自己 安利在調整中融入中國市場
發布: 2008-08-18 21:42:27 作者: 劉從禮 來源: 大河網

安利在中國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要學習新事物,適應中國國情,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營銷之路。
——德·狄維士先生
專訪中,德·狄維士先生每當談到安利在中國遇到的挑戰時,總是同好好學習新事物聯系在一起。他說,安利在中國運營初期,遇到了不少挑戰,主要問題是安利的營銷方略與中國的國情不相符,營銷中遇到了不少麻煩。這說明我們對中國了解不夠,對中國人民了解不夠,需要認真學習新事物。
事實確實如此。縱觀安利在中國十多年的營銷實踐,他們并非一帆風順,可以說每前進一步都要經歷一個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不適應到適應,由操作艱難到得心應手的過程。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的:“開始時,由于我們在中國照搬海外安利的直銷運營模式,結果常常‘碰壁’。”
首先遇到的是退貨風波。由于安利的直銷模式特別注重顧客的消費體驗,因此售后服務非常有保障。當時,安利規定,產品實行無因全款退貨,哪怕一瓶沐浴露用得一滴不剩,只要瓶還在,就可以到安利退得全款。于是在中國市場上,有人去安利買東西帶個容器,出來把安利產品倒入自己瓶子里,然后拿空瓶回去退錢。同時,這種政策也催生出一個專門回收安利包裝、再去退錢的行當。他們沒想到這種在海外司空見慣的質保承諾,卻在中國行不通。但由于承諾在先,安利還是頂著每天的巨大虧損,忠實履行了退貨承諾。后來,安利不得不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重新調整了退貨制度,才合理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二是遭遇停業風波。1998年4月21日,中國政府鑒于直銷行業魚龍混雜,許多詐騙組織打著直銷名義,不賣產品,只拉人頭,造成大量社會問題,便果斷叫停了整個行業。剛剛開業三年的安利公司亦受此波及。幸虧不久,政府給守法記錄良好的外商投資直銷企業以出路,引導這些企業轉型經營,并出臺了“店鋪加雇傭推銷員”的轉型方案。
此后幾年中,為了配合政策法規的變化,安利(中國)對業務模式進行了多次調整,直到2006年12月1日,獲得直銷經營許可證,推出了包括直銷、店銷、經銷等多種渠道的多元化營銷模式。其間企業所經歷的爭論、所付出的成本、所面臨的抉擇、所承受的不確定性,難以想象。但安利公司以其特有的堅韌挺了過來,成功地實現了營銷模式的本土化,使每一次調整,都能既滿足中國政策法規要求,又符合市場規律,從而帶動銷售業績不斷躍升。
目前,安利已累計在中國投資達2.2億美元,在廣州設有占地14.1萬平方米的大型生產基地、占地4萬平方米的物流中心以及設施先進的研發中心、培訓中心和數據中心。在商務部排定的2006/2007年度中國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資企業中,安利(中國)名列第70位。
在取得顯著銷售成績的同時,安利(中國)也得到了中國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與贊譽。截止2008年6月底,累計獲得各類嘉獎2,700多項,其中主要包括:連續四年入選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等權威機構評出的“中國最具影響跨國企業”;四次入選《財富》(中文版)評選的中國“最受贊賞公司”;榮獲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等評出的“最佳企業公民”;《讀者文摘》評出的“信譽品牌維他命/健康補充品類白金獎”;《信息周刊》評出的“2005中國商業科技百強”第一位;中國物流協會授予的“優秀企業物流典范”稱號等。
回顧安利在中國十多年的營銷實踐,德·狄維士先生深有感觸地說:“安利在中國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要學習新事物,適應中國國情,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營銷之路。我們要把安利在中國的成功經驗向全球推廣,可以說這是我們在全球發展上的一個新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