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對方感受 打開心門之匙
發布: 2008-07-23 23:17:24 作者: 李惠森 來源: 新華商

要做到思利及人,只有換位思考是不夠的,必須關注對方的感受。通過關注來體現對他人的尊重,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重視與認同,你也因此會獲得對方的信任和理解。事實上,被尊重的需求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時刻被需要,無論誰都如此。當你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時,做事就容易多了。
怎么做到關注對方感受,首先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做教練不做家長”的故事。
關注對方感受 打開心門之匙
【故事區】
做“教練”和做“家長”的不同
有一個銷售人員問主管:“我每天都努力工作,為什么總找不到顧客?”
主管很不耐煩地回答說:“如果這么容易找到顧客,我還要找你干什么?”
銷售人員聽完無語,心里很沮喪。
在這個場景中,主管不僅沒有關注銷售人員的感受,對癥下藥地回答問題,還用了一句類似輕視與不滿的話語來壓抑銷售人員的提問熱情,可想而知,銷售人員的感受如何。
如果我們現在用另一種溝通方式來重演開頭的故事,就會有這樣的變化:
當銷售人員問主管:“我每天都努力工作,為什么總找不到顧客?"
主管回答:“好問題!這說明你是一個既勤快又愛思考的人,遇到這樣的困惑,你是怎么想的?
銷售人員興奮地說:“我想,也許是我對顧客不了解,總是發現不了他們的需求。”
主管又問:“那有沒有什么辦法呢?"
銷售人員想了想,頓悟道:“明白了,我知道該怎么做了。謝謝您!”
主管滿意地點了點頭。
如果你就是這位銷售人員,聽完主管的回答之后會有什么感受?這個感受又會給你的明天帶來什么影響?
【解讀區】
怎么做到關注對方感受,首先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做“教練”和做“家長”的不同。
●“家長式”方式
以上第一位主管的待人方式,你也許感到非常熟悉,因為這是我們生活中常態的一個縮影。今天,這種“家長式”的權威不僅存在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上,還存在于上下級、朋友之間,一個組織的合作伙伴之間,甚至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之間。“家長式”的權威帶來“家長式”的交往方式。
用“家長式”的方式與人相處時,往往會有這樣的做法:
◆經常打斷別人的談話
◆常常下命令
◆輕易下結論
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是指手畫腳,包辦替代,全然不顧別人的需求,不理會別人的情緒,更不懂得尊重別人,讓人難以接受。
反映到語言上,是這樣的:
◆“就這樣,聽我的。"
◆“按我說的做,別想那么多。”
◆“你應該……”
如果對待別人總是以自己為中心,要求別人都要服從自己,凡事都好“唯我獨尊”,這就是“家長式”。
這種“家長式”待人處事方式的本質來源于特權。常用“家長式”方式待人處事的人,通常都自認為對別人擁有特權,在這種特權下,人與人的平等、自尊、認同與否都不重要。
人性中關于自尊、重視、認同、被愛的需求不會因為某一種特權而改變。慣用“家長式”的人,不能做到尊重他人、重視他人、認同他人,直接導致他人能力無法得到發揮,更談不上潛能的釋放,結果是很多工作都要自己來干。
“家長式"的溝通方式,從一開始就沒有尊重他人,溝通的結果也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家長式”的待人方式還會帶來嚴重的后果:聽不到不同的聲音,缺少了很多客觀的信息,因而也就少了很多的可能性和成功的機會。
● “教練式"方式
與“家長式”方式完全不同的是,第二位主管是采用了“教練式”方式。
用“教練式”的方式與人相處,常常會這樣做:
◆啟發你思考
◆由你做決定
◆不輕易下結論
用“教練式”的方式與人相處,一切以“你”為主!
所以,“教練式"的溝通語言通常是這樣:
◆“你是怎么想的/看的?”
◆“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你決定……"
為什么“教練式”方式與“家長式”方式完全不同?
用“教練式”方式與人相處的人,相信每個人都有積極的理由和成功的潛力。在教練看來,每個人內心都有對新知識的渴望以及被認同的需求,這些都是十分寶貴的東西,要給予愛護和珍惜。教練非常尊重他人的感受,透過尊重,他能夠看到他人的潛能。因此,教練會將他人的每一個問題都看做是機會。通過探詢和啟發,讓他人得到尊重、重視、認可,從而在鼓勵中發揮出潛在的價值。
人們一旦感覺到被尊重時,就會產生一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促進潛能的發揮。
為什么“教練式”與“家長式”的效果會完全不同呢?我們來進一步分析這背后的原因。
家長帶有濃郁的權力色彩,忽略了人們內在感受,因而容易壓抑人們內在的動力。
教練以信任為前提,關注他人感受,通過啟發、引導,讓他人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潛能得到釋放。
如果你就是這位“教練式”的主管,此時此刻你會有什么心情?你對銷售人員又有什么樣的期望呢?
“教練式"的溝通方式就是這樣,它從尊重他人的角度出發,結果帶給你尊重和成就。
●關注體現尊重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認同的需求。而人們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認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感受有沒有被人關注。
很簡單,如果你愛上一個人,你就會對她的感受和情緒非常敏感,想盡辦法讓她時時刻刻都感覺到你很關心她,在乎她。而如果你對著一個陌生人,你根本就不會注意他,又怎么會關注這個人的感受呢?
所以說,關注對方的感受,才是真正地尊重對方、重視對方。
只有關注對方感受,才能讓對方從心里接受你,信任你,愿意聽取你的意見和建議。
關注對方感受,是把鑰匙。它能夠打開與人交往的大門。
如果我們不去理會他人的感受,也不理解他人的想法,就容易讓對方感覺不舒服。即使是自己認為快樂、幸福的東西,如果不考慮對方是不是喜歡,愿不愿意接受,就強加于人,對方往往是不會領情的,他們會拒絕、反感甚至反抗。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感受常常不容易被發現。有時人們還會把自己的感受刻意地隱藏起來。這是人們保護自己的習慣,也成為交往的阻礙。我們也只有靠關注對方感受,來打開對方的心門。
事實上,被尊重的需求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時刻被需要,無論誰都如此。
這種需求并不會因為年齡增長、感情加深、關系密切而減少,相反,這種需求更強烈。意識到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任何時候你都需要有意識地用“教練式”的方式待人處事,時刻關注人們對尊重、認可、重視的渴望,充分滿足人性的需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當你和很熟悉的人相處,開始覺得“無所謂”時,你要有一種“緊張感”:提醒自己時刻關注他的感受,千萬不要“口無遮攔,語出傷人”。
當你尊重和認可了他人,你會收獲很多。比如,事情進展得更順利,節省更多的時間,減輕更多的壓力。同時,你會樂于聆聽別人的意見,獲得更多啟發或方法,增加更多成功的可能性,也會為你贏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
從現在起,我們就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教練式”方式待人處事吧。
我們將“家長式”與“教練式”做法和說法的不同列了一個表,作為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