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背后的“危機”
發布: 2008-07-23 22:49:59 作者: 于集 來源: 新華商

慈善事業是能讓社會、企業、個人形成三贏格局的偉大事業。但,如何避免因具體操作手法不當而導致愛心不被理解或被誤解的情況出現?這就是筆者寫作本文的初衷。
慈善背后的“危機”
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爆發8級地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失。截至發稿前夕,估計有8萬人遇難。在此天災面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積極參加抗震救災工作:部隊行動起來,企業行動起來,協會行動起來,個人行動起來,共同為賑災捐款、捐物、捐血。
雖說捐助不分先后、愛心不論大小、關懷不計彼此,但在大家積極貢獻自己愛心的同時,很多企業的慈善愛心行為卻飽受爭議。最典型的就是萬科的“捐款門”事件:汶川地震發生后,深萬科迅速承諾捐款200萬元。而就是這200萬元的捐款,讓萬科及其董事長王石成為網友們質疑的對象。究其原因,絕大多數網友認為萬科作為我國房地產的龍頭企業,資金雄厚,實力強大,捐款數額與企業身份、社會責任極不相符,太少了。
而萬科董事長王石在回答網友質疑時說:“對捐出款項超過1000萬元的企業,我當然表示敬佩。但作為董事長,我認為,萬科捐出200萬元是合適的。”他的理由是,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賑災慈善活動是個常態,企業的捐贈活動應該可持續,而不應成為負擔。
5月19日,王石在災區對公司“捐款門”事件公開道歉,萬科公司也隨即提出捐助1億元重建災區的方案,即使如此,網友對萬科的“補救”行為并不買帳,據一權威組織研究評估發現,萬科品牌較去年嚴重縮水12億……
飽受爭議、慘遭拷問的企業遠不只萬科一家,也不只是王石一個人!像姚明,剛開始因為信息不對稱,也受到詰問,直至其捐款金額公開才澄清了質疑。
對于這類現象,很多當事企業和個人肯定會感到非常的不舒服,認為民眾不理解他們,其實筆者也表示遺憾,但更理解民眾對此類事件的認識和看法。
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是社會中的一份子,其慈善愛心不單是個人、企業的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如果企業只考慮自身的實際,而忽視大眾的心理期待、潛在情緒,就會因為不懂中國的民心、民情、國情,而導致好事變成壞事。
在抗震救災愛心捐贈中,因為以下四種原因導致企業受責問的很多。
1、捐贈數額少,不堪承受民眾心理期待——易遭民眾詰問!
中國人都有一種民族情結,尤其在當今,只有很少的企業品牌成為跨國品牌,能夠叫板國際實力,當這樣的企業出現時,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驕傲。像萬科、海爾、聯想等龍頭企業,它們雖然是企業,但在大多數民眾心里,更多的是一種民族脊梁的象征。
在此次抗震救災中,當所獻愛心(在大多數人意識里,愛心的大小等同于捐贈數額的多少)遠低于“不在同一層次”的企業時,民眾自然會滋生一種心理,認為它不堪為中國人的驕傲,不值得我們欽佩,哪怕它規模再大、效應再好,這種心理的巨大落差,甚至造成民眾直接把這些企業的行為與不愛國等同!
企業并不是沒有愛心,也不是愛心比較小,而是忽略了中國民眾的獨特情感,這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可以說是致命的,任何忽視中國民眾情感的行為,都將可能導致企業出現滅頂之災。
在王石“捐款門”事件中,網絡上有一個嘉賓這樣說:在出現大災難時,對于力量強大的企業而言,錢雖然不是衡量其是否盡了社會責任的唯一標準,但肯定是主要標準之一。
地震的捐款榜出來后一直被我和身邊的很多人所關注。可能對于慈善行為而言,談錢或者說數字會讓慈善舉動的涵義變質。但“5·12汶川地震”不同,國家有難,匹夫尚且有責,更何況我們的企業家們。
而這,代表著許多民眾的普遍心理。
因此,王老吉和萬科,雖然最后都捐了一個億,但前者遭追捧,后者遭痛罵!
一個對環境不負責的企業,對國家民族不負責的企業,就不會對消費者真正負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誰負大責任,誰就能成為大品牌,誰負小責任,誰就只能做小品牌。誰如果不想負責任,那就只能走向慢性死亡。
——牛根生
2、速度慢,慢慢走流程。讓大家心里“咯噔”一下。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救災如救火!
這不單是對于我們的救援部隊,對于捐贈企業來說,也是如此。救援物資如藥品、食品、水、帳篷等等,早一分到達災區,災民活著的希望就會大一些。
然而,我們看到很多企業仍在慢慢地走流程。廣州有一家企業,一直以來對外宣揚極富愛心的企業形象和文化,然而,地震爆發了4天后,企業仍然一片平靜,物資遲遲不見蹤影,當記者詢問其抗震救災進程時,其文宣部卻說:我們要走流程,哪能說捐就捐!雖然最后其捐款數額不低,但是大家心里卻永遠留下了一個坎……
固然企業需要走流程,需要協調安排,這些都需要時間,但是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在災難面前,多浪費一分鐘,可能就關系到別人活生生的一條人命。企業緊急進行合理調整,高效、優質地組織抗震救災工作,是迫切需要的,不能照著常規流程一步步地走,而應“特殊事件特殊處理”,采取應急措施,盡量減少流程,為抗震救災開綠燈。
在這方面,政府值得我們褒揚,很多民營企業、私人企業也值得肯定,而一些大型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反應卻非常慢。
3、太“理性”,讓人誤解沒有“愛心”
《北京晨報》李雋瓊評述中有這樣兩段話:
“國難當頭日,敢申大義者,才見真性情;生靈涂炭時,不計私利者,方是真慈悲。”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國普通公民和企業公民們層出不窮的義舉,屢屢令世界動容。是的,有些下崗工人是不夠“理性”,月工資只有800元卻捐了1000元;有的企業是不夠“冷靜”,把自己辛苦生產的商品白白地送了災區……然而,正是他們的“不冷靜”,給痛失家人和家園的同胞以堅強前行的動力。
巨災面前,人性光輝怦然迸發,無論壯舉還是義舉,通常總與“商業精神”擦肩而過,而也正因為如此,俗世中的我們才總會禮贊英雄。確實,哭完后我們還要“理性”地活下去,還會繼續構建企業捐贈的“可持續性”,而有些人,總是“理性”得太早。
網友也是這樣認為:不得不承認,在國內如今慈善捐助并沒有形成常態的背景下,“汶川地震富豪捐贈慈善排行榜”就是一種及時的鞭策和激勵,看看排行榜上的領頭數字,再對比王石、馬云等人此前的冷靜的態度,讓人有些脊背發涼。
在慈善面前,正是因“不理性”才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一個乞丐捐102元,讓大家感動得熱淚盈框,為什么?因為對于他來說,這是他的全部身家,此次捐贈,可能會導致他挨幾天餓。
所以,在慈善面前,我們企業不要去詰難大家的不理性,而要要求自己,雖然自己企業不計得失,不講價錢,但是如果不注重策略、方式、方法,那么慈善公益所產生的效果將可能讓人寒心。
4、不顧場所亂說話,易遭民眾“炮轟”
“禍從口出!”
導致萬科危機進一步升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王石的“二百萬已盡到企業責任,員工捐款以十元為上限”的言論,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網友的口誅筆伐。在抗震救災的緊要關頭,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災區急需物質,捐款越多越好,物資越多越好,這樣能為災區提供更大的幫助,而王石拋出的“十元論”,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感。
在此時此刻,哪個企業誰如果亂噴口水,就得承擔惡劣的后果。
一直以來,筆者都在思索企業慈善的意義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發現:幫助別人渡過難關只是慈善的一部分。企業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在災難面前,我們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同時,更應該成為一個榜樣,成為一種示范力量,去影響、帶動更多的人,這樣才是企業慈善的最終目的。
因此,企業在從事慈善公益的時候,一方面要注重對受助人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另外,也要注重此行為的社會效應,是否能起到示范作用,是否能影響周圍的人參與愛心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