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凱中國區(qū)總裁麥予甫:一心奉獻承使命
發(fā)布: 2008-06-14 17:58:23 作者: 鳴仁 來源: 中國化妝品網(wǎng)

20多年前,他把先進的技術帶回祖國,希望以此來助力中國的發(fā)展。
10年前,他來到一個更廣闊的平臺,相信在這個平臺上可以為整個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今天,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心愿。在他領導下不斷成長起來的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如今每年都會給國家?guī)頂?shù)以億計的稅收。自成立以來,玫琳凱已累計向國家納稅超過23.3億元,其中向上海地區(qū)納稅累計達6.4億元;僅2006年一年,玫琳凱便向國家納稅6.7億元,向上海地區(qū)納稅1.9億元,為上海的發(fā)展、為中國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與此同時,更有40余萬名中國女性因為踏上玫琳凱的事業(yè)道路而正在改變或已經(jīng)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他就是麥予甫,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大中國區(qū)總裁,一位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并積極投身其中的歸國華僑。
坐在位于上海恒隆廣場二期22樓寬敞明亮的辦公室內(nèi),麥予甫用20年前學會的普通話質(zhì)樸地道出自己的心聲:“假如中國發(fā)展得好,我們?nèi)A僑不管身處何方,都會覺得無比光榮。”
一身技術,滿腔熱誠
1958年,麥予甫出生在廣東省一個華僑世家。像沿海地區(qū)的很多家庭一樣,麥家的祖輩很早便開始到美國謀生,他們幼年時被長輩帶到國外,青年時回到廣東老家結婚生子,然后再繼續(xù)出國打拼人生。1962年,年僅4歲的麥予甫被祖父母帶離廣東,在香港和澳門分別生活了幾年,隨后于1976年跟隨全家移民到美國。
盡管好幾代都是移民,但麥家還是保留了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家里人之間說的是廣東話,一日三餐吃的是中國菜,過年過節(jié)也都因襲著中國人的風俗習慣。麥予甫年幼時還曾習練過毛筆字,至今還常寫上幾筆。這些都讓麥予甫毫不懷疑地覺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不管生活的地方在哪里。
1981年,以優(yōu)異成績從美國芝加哥伊利諾斯理工學院畢業(yè)的麥予甫加入了美國一家著名的化工企業(yè)。不久后,得知公司在中國有一個項目需要技術支持,麥予甫立即請纓前往。于是,在離開故土多年之后,麥予甫重新踏上了祖國的大地。當時的他除了一身先進技術和滿腔報國熱誠外,也略有幾分不安,因為自己一句普通話也不會說。
好在相比其他的美國同事,他能讀能寫?恐畛醯墓P聊,麥予甫與年輕的中國同事間建立起交流,逐漸了解到他們的想法與理想,并強烈感受到他們對于知識和技術的渴望。麥予甫當時想,雖然個人的力量很有限,但他至少可以幫助身邊的同胞,將自己在國外學到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jīng)驗盡可能多地傳授給他們。
80年代初期,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剛起步,物質(zhì)條件比美國落后很多,娛樂生活也十分匱乏,但這些反而更激起了麥予甫心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就是中國為什么需要我們的原因啊。
之后幾年中,麥予甫不停地穿梭于美中兩國之間,因為項目的需要,一開始在北京,后來在上海。在此期間,他的項目組為中國人帶來了許許多多改善他們生活品質(zhì)的新產(chǎn)品:第一瓶二合一洗發(fā)香波,第一片電蚊香片,第一罐氣霧噴罐……與此同時,他也學會了普通話的聽、說與簡體字的讀、寫。
1990年,在麥予甫的要求下,公司正式將他派駐到上海。從這一年開始,麥予甫一家四口便在上海安了家,成了一戶新上海人。
更大的平臺,更多的貢獻
1997年,經(jīng)歷了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GDP連年高速增長,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目睹著這些巨大的改變,麥予甫感到了由衷的喜悅,但與此同時,已成為公司在華合資企業(yè)營運總監(jiān)的他也日益感到,自己技術報國的使命已經(jīng)完成。
是時候去開拓一片更廣闊的天空了。麥予甫告訴自己。
就在這時,一家名叫玫琳凱的化妝品公司向他發(fā)出了邀請。對麥予甫來說,“玫琳凱”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事實上,這家企業(yè)及其著名的企業(yè)文化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但在中國,彼時的玫琳凱才剛起步,整個公司只有幾十名年輕員工,他們?nèi)繐頂D在靜安區(qū)烏魯木齊路上一棟小寫字樓的幾間辦公室內(nèi)辦公。這樣的情況和麥予甫所在的那家大企業(yè)不可同日而語。
但麥予甫卻欣然接受了玫琳凱的邀請。像很多玫琳凱員工在選擇加入玫琳凱時一樣,麥予甫首先看重的是玫琳凱的文化。玫琳凱的黃金法則――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別人;生活優(yōu)先次序――信念第一,家庭第二,事業(yè)第三;以及樂施精神深深地打動了麥予甫,這一切與他自己的價值觀是如此吻合,以致讓他產(chǎn)生了一種沖動:要讓更多的中國人來了解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
另一方面,玫琳凱獨特的銷售方式也讓麥予甫眼前一亮,他相信,這種方式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貢獻遠比技術所帶來的更多、更深刻。正如公司創(chuàng)始人玫琳凱艾施女士所言:“我們遠非是僅僅在賣口紅,我們是在改變生活。”
然而,他選擇的絕非一條坦途。
1998年,正當麥予甫干勁十足地將辦公地點搬到淮海路上的久事復興大廈,又從各地招來大批新人后不久,政府突然頒布禁令,玫琳凱不得不暫時中斷自己的業(yè)務。
迄今為止,那仍然是麥予甫所經(jīng)歷的最大一次考驗。幾乎每一天都有人會來問:接下去該怎么辦?
其實麥予甫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辦,畢竟他也從未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但他仍然盡力地給予每一個人以信心――他向員工承諾,公司絕不裁員、絕不減薪;他向銷售隊伍承諾,公司絕不放棄她們中的任何一個。
可以說,玫琳凱(中國)就是靠著麥予甫帶給大家的信念堅持下來的,而這種信念則是來自一條最樸素的道理:好的東西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麥予甫堅信,玫琳凱這樣優(yōu)秀的文化,終有一天會被接受。
懷著對玫琳凱文化的信心,懷著對國家政策法規(guī)的尊重,麥予甫和玫琳凱(中國)最終經(jīng)受住了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