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專訪安利(中國)副總裁陳朝龍
發布: 2008-06-08 01:34:46 作者: 王健民 來源: 新華網

5月29日,記者專訪了安利(中國)副總裁陳朝龍先生,從他熱情洋溢的講述中,記者進一步了解到作為直銷業領軍企業的安利公司,是如何通過不斷的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而建立核心競爭力并實現著自身快速發展的。
安利(中國)副總裁陳朝龍接受記者專訪
記者:安利一直以來都熱衷于慈善事業,四川發生特大地震災害,安利公司也為了災區捐了3000多萬元,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的慈善捐款和公益活動在戰略上需要與自身業務有一定的聯系,您作為一個資深管理者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陳朝龍:四川這次受災,截至目前,安利公司捐款捐物累計投入3300萬元,并不是因為作為一個商業企業,我們要贏取商業利益。而是作為一個良好的企業公民,要求我們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增強與廣大消費者的親和力,這種親和力對于品牌、公司的認同,以及對于營銷隊伍的認同,都是很重要的,而且這個并不是商業上可以直接計算的好處。安利公司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在中國能夠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同和營銷人員滿意度的認同,這樣才能長遠的讓我們的企業在中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記者:在吉林省地區我們會經常看到安利營銷人員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身影,包括在四川震災后,安利的志愿者也投入到抗震救災的志愿服務中。據了解,這些志愿者都是安利的普通營銷人員,作為一家美資大型日化企業,讓營銷人員都能夠認同安利的公益行動,企業的號召力從何而來?
陳朝龍:在西方國家,企業參與社會公益是一件很普遍的事,大部分企業都會在慈善方面投入資金和人力。安利公司從59年前美國開業到今天,一直都秉承著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理念。從15年前進入中國開業以來,安利也一直致力開展公益活動。作為一家在中國扎根發展的跨國企業,安利(中國)始終不忘關懷民生、回饋社會。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有著一群非常熱情非常積極的營銷人員和員工,他們也極其認同安利的公益理念。社會公益事業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需要更多人力方面的支持。
記者:安利在公益事業方面投入很大,請問安利在進入中國的十幾年的時間里,公益事業投入的資金總額有多少?另外,企業都是追求高利潤的,安利在公益事業投入這么大,這兩者之間是不是會有矛盾?
陳朝龍:安利(中國)自開業以來在公益事業上的投入已經達到1.9億人民幣。我們認為這方面投入與企業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在中國這個市場里面,越來越多的企業越來越重視社會責任感,社會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的要求將會越來越高。作為一個企業也必須要對社會負起這個責任,然后才能去獲得更大的利潤,安利公司從開業到今天都是秉承這個理念經營的,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才得到不少的認同,我們甚至還得到聯合國頒發的一個環境保護獎,這對于私人商業企業來說是很難得的。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對于環境的照顧,對于環保的嚴格要求,獲得聯合國有關組織的高度認可,這個獎項對于我們也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記者:中國體育"新貴"劉翔簽約安利紐崔萊,使得安利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安利是如何準確把握和洞悉品牌建設的前瞻性的?
陳朝龍:談及品牌建設,首先優質的產品是重要的。其次,就是要有好的服務。安利有著一群積極向上的營銷人員,他們不斷的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最好的服務。我們的服務優勢是,多一份營銷人員為顧客貼心周到的服務。同時,安利在過去做了大量社會責任的項目,包括對員工自身、環境、消費者負責,及對社會負責,這些對親和力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紐崔萊一直倡導"運動、營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從運動這個平臺來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從運動員的角度、從市場活動的角度,如少年NBA、健康跑等,都圍繞著運動的角度來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劉翔是非常成功的品牌代言人。通過劉翔讓人聯想到北京奧運會,牽動人們對產品的關注。傳統的工具,加上獨特的服務技巧,讓安利的品牌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記者:很多當時進入中國的直銷品牌,經過十多年的洗禮都銷聲匿跡了,安利為什么能夠存活下來,并且不斷壯大呢?
陳朝龍:過去的十幾年對于安利來講是很不平凡的,從開業到直傳銷禁令到后來直銷立法,到今天多元化營銷模式的誕生、推動,這一過程中,少一分創新和努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安利的員工隊伍上下一心,一起出謀獻策,一線的營銷人員積極主動,他們在市場最前沿,把大量的信息反饋到公司,這些信息貼合消費者的需求,讓我們熟悉市場前沿的需求。有了前沿的需求,有了員工隊伍的上下一心,有了創新思維的帶動發展,加之社會各界的支持,才有了安利不斷發展壯大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