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直銷公司?要“鳳凰”不要“烏雞”
發布: 2008-05-09 18:19:05 作者: 王萬軍 彭建輝 來源: 中國營銷傳播網

“股神”巴菲特認為,一般投資者選擇公司時常犯的錯誤就是,只關注股價是否便宜,只看公司的基本面。而忽略了公司長期一來的業務狀況,結果都沒有多少宰獲。
同樣的,許多人在選擇直銷公司的時候,只關心公司的獎勵制度,只關心能否賺錢,或者只看公司現在的情況。這就像巴菲特認為的那樣,“只關注股價是否便宜,只看公司的基本面。”犯的是同樣的錯誤。
巴菲特認為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集中精力盡可能多地了解企業業務經營情況——這是他選股的起點。
很多人在選擇直銷公司的時候,往往會為一家公司最新的決策或戰略所激動不已。
我們經常注意到一個現象:某家公司以前經營業績強差人意,或者半死不活,由于新換了一個卓越的總裁(例如在某著名外資公司任過高層職位,或者是著名的職業經理人),或者一套新的管理班子,該公司的業務人員往往奔走相告,四處拉人加入該公司,仿佛新的總裁或管理班子就是救世主一樣,可以讓這家企業“咸魚翻身”。
我們還經常注意到一個現象:某家公司盡管以前經營業績平平或者半死不活,但經過“痛定思痛”,做出了一個新的戰略決策,并且這個新戰略非常的誘人,同樣的會使該公司的業務人員往往奔走相告,四處拉人加入該公司,仿佛新戰略就可以讓這家企業“咸魚翻身”。
而許多人在一家公司做得好好的,往往也會被這種所謂的變革前景所吸引,放棄以前辛苦積累的基礎,而去投奔這個看似美好的前景。
抱有這種希望的更多地表現在一些業務領袖身上。在某家企業已經做到了比較高的級別,心癢癢地一直想做所謂的“操盤手”。一些企業直銷市場遇到困境,往往喜歡向他們投出橄欖枝,邀請他們掌舵。他們也會欣喜地抓住這個機會,認為這是他們“救市”的機會來了,在這里,不僅可以獲得令自己滿意的地位,如果能夠讓這家直銷企業重新起盤,那么,將是名利雙收。
果真這樣嗎?記得深圳某家保健品企業開展直銷業務后,不斷有所謂的高手加入,每換一個高手,便有高超的戰略推出,每一次變更都是那么的激動人心,都有不少人加入。但可惜的是,這家公司運營還不到一年,便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
為什么往往會出現如此相反的結果呢?看看巴菲特怎樣批判“雪茄煙蒂”投資法則就知道了。
“雪茄煙蒂”投資法則
以相當低的價格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通常情況下這家公司經營會有所改善,使你有機會以不錯的獲利把股票出手,盡管這家公司的長期表現可能會非常糟糕。這就是巴菲特稱之為的 “雪茄煙蒂”投資法:在大街上撿到一只雪茄煙蒂,短得只能再抽一口,也許冒不出
多少煙,但“買便宜貨”的方式卻要從那僅剩的一口中發掘出所有的利潤,如同一個癮君子想要從那短得只能抽一口的煙蒂中得到天堂般的享受。
很多人想,這也不錯呀,這么便宜,很容易升值的。再說虧也虧不到哪里去。
然而,巴菲特指出:
除非你是一個清算專家,否則買下這類公司的投資方法實在是非常愚蠢。
第一,原來看起來非常便宜的價格可能到最后一錢不值。在陷入困境的企業中,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另外一個問題就冒了出來,正如廚房里絕對不會只有你看到的那一只蟑螂。
第二,任何你最初買入時的低價優勢很快就會被企業過低的投資回報率侵蝕。例如你用800萬美元買下一家出售價格或清算價值達1000萬美元的公司,如果你能馬上把這家公司進行出售或清算,你就能夠實現非常可觀的投資回報。但是如果你10年后才出售這家公司,而在這10年間這家公司盈利很少,那么這項投資的回報將會非常令人失望。
做投資要拋棄“雪茄煙蒂”投資法則,做直銷同樣不要奢望“雪茄煙蒂”能帶來什么好處。
那要怎么辦?
巴菲特告訴大家:看過去的業務一直是否有競爭優勢。在投資時嚴格要求公司有著長期穩定的經營歷史,這樣才能夠據此分析確信公司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同樣能夠繼續長期穩定經營,繼續創造更多的價值。
看看直銷行業目前現存發展的直銷企業,如安利、雅芳、天獅、完美、南方李錦記、玫琳凱、如新、康寶萊、新時代等企業,它們過去的直銷業務都是一直以來長期穩定的。
選擇這些企業,完全符合巴菲特所說的“只追鳳凰,不要烏雞”的投資理念。
只追鳳凰,不要烏雞
許多投資者非常喜歡那些正在進行或是即將進行公司重組的公司股票,他們認為這些公司很有可能會咸魚翻身,甚至烏雞變鳳凰,從而股價會有巨大的增長。在追蹤了數百家很有可能會咸魚翻身的公司后,巴菲特發現烏雞變鳳凰只是少數例外,大多數仍是烏雞。
他在伯克希爾1980年的年報中指出:在過去的年報中我們曾談到購買和經營咸魚翻身類型公司的結果常常讓人大失所望。這些年我們大約先后接觸了數十個產業中數百家具有咸魚翻身可能性的公司,不管是作為當事人還是旁觀者,我們持續追蹤著這些公司的業績并與原來的預期比較。我們的結論是除了極少數例外,當一個擁有聰明能干名聲的經理人加入一個擁有不良基本經濟特征的企業,往往是只有企業的壞名聲完好無損,而經理人能干的好名聲卻毀于一旦。
經驗表明,經營盈利能力最好的企業,經常是那些觀在的經營方式與5年前甚至10年前幾乎完全相同的企業。當然管理層決不能因此而過于自滿。企業總是有機會進一步改善服務、產品線、生產技術等,這些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但是一家公司如果經常發生重大變化,就可能會因此經常遭受重大失誤;推而廣之,在一塊總是動蕩不安的經濟土地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城堡似的堅不可摧的經濟特許權,而這樣的經濟特許權正是企業持續取得超額利潤的關鍵所在。
本文節選自王萬軍 彭建輝合著《巴菲特教你做直銷》一書
歡迎與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聯系電話:13560350276,電子郵件:wangping1201@163.com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