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花樣翻新 專家提醒:警惕"高息陷阱"
發布: 2008-05-29 11:05:04 作者: 張小乙 來源: 西安晚報 www.xawb.com

各種形式的非法集資案件近年在我國各地層出不窮,其表現形式和花樣不斷翻新,導致眾多普通群眾上當受騙,其社會危害極大,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
西安警方近日破獲一起特大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涉案資金6億余元,涉及群眾1萬余人,涉案的陜西山川林業有限公司已被依法查封,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逮捕。
為了讓廣大群眾了解非法集資的表現形式及其社會危害性,讓老百姓掌握識別非法集資的方法及國家嚴厲打擊非法集資的相關政策法規,記者昨日走訪了市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強小安。
非法集資的5個特征
強副主任認為,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的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利益等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給予回報的行為。判斷非法集資的根本特征,是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以及有承諾給出資人還本付息的行為。
非法集資的方式多種多樣,它表現有下列特征:一是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包括沒有批準權限的部門批準的集資,或有審批權限的部門超越權限批準集資。二是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以高額回報形式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三是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包括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這里“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四是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達到非法占有社會公眾財富的目的。五是虛假廣告宣傳較為猛烈。除傳統廣告等宣傳方式外,還邀請名人加盟,以賺取“名人效應”,大大增強了迷惑性。
新花樣的表現形式
從全國已經查出的非法集資案件看,主要包括債權、股權、商品營銷、生產經營等四大類,表現為以下形式:
(1)借種植、養殖、項目開發、莊園開發、生態環保投資等名義非法集資;
(2)以發行或變相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等權利憑證或者以期貨交易、典當為名進行非法集資;
(3)通過認領股份、入股分紅進行非法集資;
(4)通過會員卡、會員證、席位證、優惠卡、消費卡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
(5)以商品銷售與返租、回購與轉讓、發展會員、商家加盟與“快速積分法”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
(6)利用民間“會”、“社”等組織或者地下錢莊進行非法集資;
(7)利用現代電子網絡技術構造的“虛擬”產品,如“電子商鋪”、“電子百貨”投資委托經營、到期回購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
(8)對物業、地產等資產進行等份分割,通過出售其份額的處置權進行非法集資;
(9)以簽訂商品經銷合同等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10)利用傳銷或秘密串聯的形式非法集資;
(11)利用互聯網設立投資基金的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12)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如何識別非法集資
據強副主任介紹,依據國務院《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規定,“因參與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受到的損失,由參與者自行承擔。”因此社會公眾要正確識別非法集資,遠離非法集資。那么如何識別非法集資呢?主要是依據非法集資的特征來識別。從方法上可以采取“望、聞、問、切”的方式。
望:就是要細心地觀察與核實各種社會集資形式是否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批準。比如像股權內的融資行為,應由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和企業證券管理部門分別批準;吸收公眾存款的融資行為,應該由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企業在債券內的融資行為,由企業債券管理部門批準。群眾在接觸到這些融資活動時,必須對集資企業的有關法律文件進行一些審查,并盡可能到相關部門核實。
聞:就是耳聽八方,多方面地收集信息,了解國家關于社會集資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尤其是當前非法集資的主要形式和特點。隨著國家對社會集資監管的加強,對非法集資打擊力度的加大,目前有關的行業主管監管部門在加強日常監管的同時,又加大了對社會公眾的風險提示。投資者可以通過媒體關注有關部門的風險提示,關注有關部門出臺的重大政策措施。
問:就是要對各種集資形式進行調查研究,詢問和咨詢。目前參與非法集資人數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非法集資者夸大其詞的宣傳廣告所誘惑,加上缺乏一定的金融知識求富心切。當有人兜售商品、理財產品或者投資渠道的時候,投資者一定要詳細了解集資者的資質情況、經營情況和資信狀況,多發問、多質疑。
同時要多問自己:免費午餐是否暗藏著殺機?高回報零風險是否有投資陷阱?僥幸心理是否會付出沉重的代價?自己能否承擔參與非法集資風險自擔的法律后果等,增強自己的理性投資意識和風險意識。
還要盡可能向相關的管理部門進行法律政策和業務咨詢,及時反映和舉報有關情況,爭取得到有關部門的幫助和指導。
切:就是要對某種集資行為進行辨別和甄別,在此基礎上做出理性的投資選擇。通過此類案件人員的情況分析看,一些參與者對非法集資的廣告宣傳也持有懷疑態度,但還是抱著僥幸心理。在高額回報誘惑面前沒能理智選擇自己的行為,結果被騙上當。
強副主任提醒群眾,非法集資往往帶有很大欺詐性,對其不要抱有任何幻想,看緊自己的腰包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