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汝紅:“一、三、七服務”法則
發布: 2008-03-07 13:43:58 作者: 顏汝紅 來源: 《分銷時代》

在現行的直銷行業,很多直銷員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嘴上,溝通技巧學了很多,嘴皮功夫練得爐火純青,溝通、說服顧客使用產品有一套自己的絕門功夫。但顧客使用產品后,卻說服不了顧客成為回頭客。最終是天天都在開發新市場,老市場卻一片“荒蕪”。試想,這樣能把直銷市場做大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直銷事業是一項靠口碑相傳的事業,如果顧客使用直銷產品是“一錘子買賣”,不出現反復消費,就談不上讓顧客去告訴其他沒有使用過直銷產品的消費者了,弄不好還會適得其反,和直銷員唱起反調,拆了直銷員的臺。
做直銷怎樣才能在開發新市場,挖掘新顧客的同時,維護老市場,留住老顧客呢?直銷界的朋友通過多年的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三、七服務”方法,給顧客建立檔案,和顧客保持聯系,把顧客鎖定。
行之有效的“一、三、七服務”
所謂的“一、三、七服務”方法,就是顧客買走產品后的當天,服務就得跟進,直銷員打個電話給顧客,詢問一下,顧客把產品打開使用沒有?產品的顏色是什么樣的?口感是否適應?第三天最好登門一次,看看顧客是不是正常使用產品?產品使用的量是不是符合要求?產品使用的方法是不是正確?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第七天再和顧客聯系,看看顧客使用了產品后有沒有什么不適反應,并把使用產品后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反應和解決方法如實告訴顧客,讓顧客放心使用產品,用出效果。
很多直銷員開始做直銷時,覺得“一、三、七服務”方法很好,也盡自己的能力在做,但時間一長,手下的顧客一多,也就把既費時又費力還費口舌的服務置于腦后,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忽視了長遠的利益。
服務就是品牌,服務就是市場,服務就是顧客,服務就是直銷員的人品。尤其是直銷這一還沒有完全被消費者接受的營銷模式,服務就顯得格外重要。
我做直銷將近10年,開始選擇了南方一家直銷公司,只做了一年多時間,就發展了自己的顧客1000多人,月銷售產品9到10萬元。后來深層次了解直銷后,發現這家直銷公司產品品種少,價格高,管理也存在問題,不適合兼職操作,更不適合農村市場操作,就又選擇了北方的一家直銷公司。
做直銷最忌諱的是直銷員經常“跳槽”,今天說這家公司的產品是“舉世無雙”的,明天又說另外一家公司的產品是“天下無二”的,給顧客的感覺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為了自己的利益在騙人。“直銷跳蚤”的最終結果肯定是“直銷難民”。
可是,我“跳槽”時,我的很多顧客對我選擇的新公司根本不了解,卻一股腦兒跟過來,使用我選擇的新公司的產品。理由很簡單,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你不會輕易‘跳槽’,你決定換公司肯定是看準的。包括公司的實力和產品的質量。”
我做直銷至今都一直可以欣慰的是:我把顧客的檔案建在自己的心中。我心中有顧客,顧客心中有我。我和顧客不是利益關系。我和顧客是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信任我。
我也和很多直銷員一樣,有一本顧客檔案記錄本,里面詳細地記錄著每一位顧客的姓名、性別、年齡、地址、聯系電話,最重要的是記錄著顧客使用產品的原因或者理由,使用產品最初的時間,使用產品有沒有出現什么反應?幾天的時間出現反應?幾天后反應又逐漸消失?顧客每一個時期的身體狀況如何?等等。
我和很多直銷員可能不一樣的是,我把這些顧客檔案帶在身上,記在心里,每到一處,我都會按照檔案上記載的資料,及時和這個地方的顧客聯系,沒事也會去顧客家里轉轉。
把顧客放在心上
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我們這些做直銷的人是“先知先覺”的人,但那些沒有做直銷的人或者只是使用直銷產品的人未必就是“后知后覺”的人。他們只是和我們理念不同,他們也照樣有自己的非凡事業,照樣對這個社會做出貢獻。
要想把直銷事業做大,首先我們要學會尊重顧客和潛在的顧客,不要“話不投機半句多”,要耐心聽取顧客的意見和建議,要掌握顧客在想什么,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服務。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了直銷的服務,認可了做直銷的人品,直銷市場才會越做越大,直銷事業才能越做越輝煌!
建立直銷顧客檔案只是把直銷事業做大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一種形式。
作為直銷員,思維的方式不同,建立的顧客檔案也不盡相同;文化水平不同,建立的顧客檔案更不可能相同。顧客檔案應該怎么建立,這原本就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不管怎么建立,唯一需要永遠記住的是,顧客檔案一定要建立在直銷員的心中。這樣,直銷員就可以隨時翻開顧客檔案,看一看哪些顧客需要哪些服務;只有這樣,直銷員才能夠真正把顧客當作“上帝”,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像崇拜“上帝”那樣去崇拜顧客,像關心父母那樣去關心顧客。
顧客檔案是直銷員通往直銷寶殿的“綠色通道”; 顧客檔案是打開直銷市場大門的金鑰匙。哪個直銷員率先步入這個“綠色通道”,掌握這把“金鑰匙”,哪個直銷員就會看到成功的希望。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