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堅持的力量
發布: 2007-10-02 00:00:00 作者: 鄧心 來源:

編者按: 在中國大陸,幾乎沒有那個行業像直銷那樣,曾經遭遇沒頂之災,之后又在全民的誤解中艱難前行…… 1992年,安利首次進入中國,其位于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安利(中國)工廠,成為安利在亞洲最重要的生產基地。1995年,安利(中國)開始通過多層次營銷的方式銷售其產品,并得到迅速發展和壯大。但隨后波及全國的“傳銷風波”讓安利(中國)的事業跌入谷底。 1998年底,為消除“傳銷”風波的負面影響,安利(中國)在原有洗滌品、護膚品兩條產品線的基礎上,將“紐崔萊”營養補充食品引入中國。并改變傳統的口碑宣傳,通過體育明星形象代言人、贊助體育賽事和運動隊、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等體育營銷,高調亮相在公眾面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2006年7月,著名調查公司AC尼爾森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受調查人群中,安利(中國)的美譽度高達83%。 資料顯示,從2003年安利(中國)的銷售額突破100億元之后,其業績曾在2004年達到170億元的高點。2006年,其銷售額下降至117億元。然而與此同時,安利(中國)在公益事業上的投入卻始終保持直線上升的趨勢。 于是我們開始回顧安利(中國)過去幾年的經歷,無論是在剛剛進入中國、事業處于高速發展的“蜜月期”,還是在整個行業處于冰點的最低潮,安利(中國)都沒有停止對公益事業的投入,他們甚至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將安利志愿者隊伍建設成了一支“正規軍”……這種顯得有點“不務正業”的管理方式,卻恰恰增強了整個企業的凝聚力。對于安利(中國)的經銷商們來說,能作為志愿者參與北京奧運會是其至高無上的榮耀。 無論順境、逆境,安利(中國)的這種堅持顯示出其作為“企業公民”的獨特氣質。 首創不易,堅持尤難。安利(中國)的這種堅持是超出那些炫目數字的真正令我們感動之處。 2007年國慶黃金周期間,安利(中國)參與贊助的特奧會首次進入亞洲,并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安利總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副總裁Dana boals (戴寶芝)特意奔赴上海為特奧助威。開幕式前夕,《財經時報》專訪了這位來自美國的客人,并與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安利(中國)華東區總經理黃圣文一起就讀者關心的問題展開了對話。 《財經時報》:近兩年來,“企業公民行為”、“公益營銷”成為國內企業界關注的、炙手可熱的關鍵詞,而“安利怎樣做公益”也就成了眾多媒體和企業關注的焦點之一。作為一家全球性的大企業,安利總公司是否有全局性的規劃? 戴寶芝:在公益方面,安利中國做得非常好。從美國總部來說,我們只對公益事業設定一些目標,而具體通過什么項目來完成目標、提高商譽,都由各國分公司決定。當然,安利對于特奧有一些特殊的感情——特奧同安利一樣也是發源于美國密執安州,安利一直有志愿者為特奧服務。 《財經時報》:您說的這些目標究竟是什么內容? 戴寶芝:我曾經是美國安利公司的財務副總裁,正因為這樣的經歷,所以在公益事業方面我們也用財務的方式來制定目標,在投入金額、服務時間、救助人數等方面有嚴格的計劃。比如我們2003年啟動的“愛心手牽手”項目,截至2006年底,已經投入900萬美元、40萬小時、令全球500萬兒童受益。而我們的目標是:到2009年這些數字分別要達到:1億美元、100萬小時和1000萬兒童。 《財經時報》: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直銷行業有成見,認為這個行業形象不好,安利在公益方面的投入是否與這段特殊的經歷有關? 黃德蔭:過去的10年,公眾對直銷的認識被混肴了,安利的確要花很大的力氣去改變這種誤解,但我們并不是靠公益事業去改變,安利做公益是出于公司本身的考慮。安利是植根于社區服務的企業,關注和回報社區是安利自創建以來就有的一種文化。 戴寶芝:從1997年開始,安利總公司就開始研究如何提高商譽、解決中國市場的問題,這是我們公司到目前為止為期最長的調研。在研究中我們發現,有四個方面影響著我們的商譽:公司、人員、產品和業務計劃。所以我們要展現在以上四個方面我們都做得很好。為此,我們的營銷策略有所改變,也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產品廣告和形象廣告的投放,但我們宣傳公益并不是為了提高業務,而是為了宣揚“這是對的”。 《財經時報》:現在國內的企業都特別關注企業社會責任,在這一領域常常有人將安利的做法與大型國企進行比較,安利公司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黃德蔭:其實我們在公益方面的投入都是大同小異,很多國有企業在公益方面的捐助比安利還要多很多,這些都很值得尊敬。我認為對于安利(中國)來說,最有特色的是志愿者組織以及傳播信息的能力。 安利的志愿者隊伍其實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產生的。以前在一些公益事業中,銷售人員對公益事業的反應非常強烈,很快就發展成一支有5000多人參加的志愿者組織,而公司只是將使命感講給大家聽,由我們的員工和銷售人員做二次傳播,成千上萬的人通過安利的銷售人員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這令我們感到驕傲。 戴寶芝:是的。我們在全球有300多萬銷售人員,通過他們的傳播,我們在全球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黃圣文:最初我們的志愿者隊伍比較松散,后來在各地團市委的幫助下,我們的志愿者接受了很多專業培訓。比如在特奧之前的兩個月內,我們依托遍及全國的141支安利志愿者服務隊,做了84場活動,累計志愿服務時間超過1.9萬小時,令上千萬人由此接觸特奧。 《財經時報》:我們注意到安利在選擇公益項目的時候往往集中在“兒童、環保、健康”這三大領域,這是為什么? 黃德蔭:這首先和我們是一家日化企業有關。為了尋找一個能夠深入持久拓展的公益事業主題,我們特意聘請美國精通“公益事業市場”的研究專家卡羅•庫納女士對中國國情進行詳細研究。從2004年開始,在中國,安利確立了“兒童、環保、健康”三大主題,并把這三大主題視為三大品牌項目進行管理。 兒童代表未來,擁有無限美好的前景,這與安利的企業理念“為你生活添姿彩”是相吻合的。目前,安利在全球推出了旨在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生存狀況的“愛心手牽手——關愛兒童大行動”。而“健康”“環保”則屬于“中國特色”。中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健康”“環保”成了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設立這兩個主題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財經時報》:很多人認為捐贈和慈善就是企業社會責任,對此安利怎樣理解? 黃德蔭:安利的確很注重慈善捐助,截至2006年底,安利累計開展公益項目3100多項,投入資金1.9億元人民幣,但這僅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 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持之以恒地不斷投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利并沒有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而是把企業社會責任與日常工作結合起來。首先就是誠信守法,“義”中取利,尤其是在直銷法頒布后,公司進行了開業以來最大程度、最大規模的調整與變革,并于 《財經時報》:安利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想知道在這方面安利的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黃德蔭: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永遠都可以再進步的工作,有一些工作是比較有規劃的。比如到2009年,要達到什么目標……而除了這些計劃之外,我們希望把公益變成每個安利人的習慣,并在我們的消費人群中傳播這種理念。接下來我們將首先在員工中傳播這種認知,最近安利剛成立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怎樣在我們的5000多名員工中傳播關注環保的重要性,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安利希望在企業發展的同時,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最大的貢獻。 |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