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共同基金”8000元30個月變40萬涉嫌傳銷
發布: 2007-01-31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投資1000美元,保證平均收益300%,如果以利滾利,30個月后,1000美元將變成40萬元人民幣”。伴隨著時下的基金熱潮,這種近乎投資神話的誘人宣傳正在網上廣泛傳播。
這只名為“瑞士共同基金”的境外私募基金,號稱擁有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摩根大通銀行等豪華陣容的合作伙伴,打著“保本且每個月固定分紅”的旗號,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地大肆尋找客戶。
記者聯系上在北京的“著名團隊”創業網的負責人“財務策劃師”任某。任某介紹,2006年以前這只基金只對國外公司客戶提供服務,2006年初進入中國,但其表示“全國人數已經超過17萬,廣州就有幾千個”。
見記者求財若渴,任某說,其計酬模式“跟直銷差不多”,每介紹一個人注冊并匯款,介紹人最少能拿到10%的傭金。例如,A介紹了投資人B入了這個網絡,B投資1000美元,A在第一次可以獲得100美元。同樣,A每月也能從B獲利的10%中再提取10%。另外,投資者的收益每3個月還會提高5%,到了第6個月就成了20%。
記者問“那不就是傳銷嗎”,任回答:“我們借鑒了他們的形式。”
連日來,記者深入調查發現,所謂的“瑞士共同基金”未獲得我國民政部或者中國人民銀行的備案登記;在國外也是聲名狼藉,遭到封殺。
“瑞士共同基金”自稱由Cheviot家族成立于1948年,總部設于瑞士首都伯爾尼,后遷往多米尼加聯邦共和國,行政辦事處設在美國紐約,協助全球投資者管理資金達美元90億。一美國朋友協助記者查閱了網站的服務器記錄,發現“瑞士共同基金”網站成立于2002年9月1日,不到5年。記者通過多米尼加的朋友查閱了多米尼加電話簿,沒有發現這家公司名字,資料中提及的Cheviot家族,其實并不存在。
2006年9月,瑞士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曾聲明:瑞士共同基金沒在瑞士注冊。該投資基金與瑞士完全沒有關系,而且由于有關活動不在瑞士境內進行,因此不受瑞士銀行法令約束。
目前記者已將調查資料全部轉交銀監會和證監會等國家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懷疑其涉嫌非法集資與非法傳銷,已介入調查。
這只名為“瑞士共同基金”的境外私募基金,號稱擁有英國倫敦證券交易所、摩根大通銀行等豪華陣容的合作伙伴,打著“保本且每個月固定分紅”的旗號,在廣州、上海、北京等地大肆尋找客戶。
記者聯系上在北京的“著名團隊”創業網的負責人“財務策劃師”任某。任某介紹,2006年以前這只基金只對國外公司客戶提供服務,2006年初進入中國,但其表示“全國人數已經超過17萬,廣州就有幾千個”。
見記者求財若渴,任某說,其計酬模式“跟直銷差不多”,每介紹一個人注冊并匯款,介紹人最少能拿到10%的傭金。例如,A介紹了投資人B入了這個網絡,B投資1000美元,A在第一次可以獲得100美元。同樣,A每月也能從B獲利的10%中再提取10%。另外,投資者的收益每3個月還會提高5%,到了第6個月就成了20%。
記者問“那不就是傳銷嗎”,任回答:“我們借鑒了他們的形式。”
連日來,記者深入調查發現,所謂的“瑞士共同基金”未獲得我國民政部或者中國人民銀行的備案登記;在國外也是聲名狼藉,遭到封殺。
“瑞士共同基金”自稱由Cheviot家族成立于1948年,總部設于瑞士首都伯爾尼,后遷往多米尼加聯邦共和國,行政辦事處設在美國紐約,協助全球投資者管理資金達美元90億。一美國朋友協助記者查閱了網站的服務器記錄,發現“瑞士共同基金”網站成立于2002年9月1日,不到5年。記者通過多米尼加的朋友查閱了多米尼加電話簿,沒有發現這家公司名字,資料中提及的Cheviot家族,其實并不存在。
2006年9月,瑞士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曾聲明:瑞士共同基金沒在瑞士注冊。該投資基金與瑞士完全沒有關系,而且由于有關活動不在瑞士境內進行,因此不受瑞士銀行法令約束。
目前記者已將調查資料全部轉交銀監會和證監會等國家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懷疑其涉嫌非法集資與非法傳銷,已介入調查。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