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么會參加“直銷產業研討會”
發布: 2007-01-01 00:00:00 作者: 羅婷 來源:

托天問老大的福,很多業界朋友都知道我也參加了“直銷產業研討會”,于是紛紛致電詢問我相關的情況,比如,是不是要回直銷行業,以及在會上都了解到了什么等。
其實,我很能理解朋友們的心情,一是出于對我的關心,二是由于行業目前仍然處于蕭條期,想從此類會議上能夠得到一些相關消息。特別是仙妮蕾德的朋友,在得知會議臺面上的兩家贊助企業居然有自己公司之后,紛紛拜托我要轉達一下企業的“指示”。這使得我很訝異:要么仙妮的此次贊助只是臨時起意,要么是因為主辦方的情面,否則其經銷商應該多少會知點情。同時,由于陰差陽錯的關系,我和曾媛小姐未能謀面,因此也無法得知仙妮為何會在去年跟經銷商放言“我們和直銷沒有關系”之后,居然會贊助“直銷”產業研討會。而主辦方人員在面對這個問題時,言語也比較閃爍,更增添了無窮的回味。
當然,這只是一個花絮,至多潛藏一些企業后期的走勢,跟直銷業的未來關系不大。而對于我自身而言,最大的收獲就是見到了很多新朋舊友,而且出奇一致的是,好些朋友都換了頭銜,或從A公司換到了B公司,或從總經理變成了其他什么別的職務。可見現在直銷界不管是公司、職業經理人,還是經銷商,都仍然處于一種“動態非平衡”之中。我甚至能想象,說不定三個月之后,大家可能又會換上新的名片、新的頭銜。不管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基于什么原因,但希望一定不要是浮躁,否則對于這個脆弱的行業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
比較遺憾的是,我未能到旁邊北大舉辦的論壇去逛逛,據說新時代老大黃永剛、安利老大黃德蔭都有出席。小道消息透露,這是因為Nu Skin去年贊助了南大直銷研究中心項目,新時代也不甘寂寞,希望支持北大這邊也搞個類似的中心。不管是真是假,這也是業界冒出的新現象。
這些中心的成立就能夠對業界理論水平的提高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不得而知,但是就臺灣地區的經驗來說,我覺得有些業界人士每期向我發的簡報比中山大學的相關論文更有意義,因為非常貼近市場和直銷商實際,讓我對臺灣的直銷市場有非常直觀的認識,具體可見以前《經貿世界》雜志“前沿”中關于臺灣市場的報道(這里要跟陳教授道個歉,但真是我非常誠懇的看法)。
總而言之,5個月后再回來走一趟,也沒有什么物是人非的感慨,人還是那些人,物還是那些物,但就是因為如此的沒有進步,才叫人感到可怕。
我也不止一次告訴直銷朋友,我現在一看到直銷雜志都是“公司+直銷團隊+培訓+生活”的模式就感到頭昏,“特別策劃”也幾乎全部成了公司信息大雜燴。演化到最后,直銷雜志也許會成為企業、團隊的廣而告之,對于在里面做的人來說用處不大;對于外面看的人,至多就起個忽悠的作用,根本無法讓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直銷界。這樣的做法,對企業有用嗎?對直銷人有用嗎?
今天有幸聽了王青老師的課(媒體前輩,非直銷行業人士),受到了很多啟發。他主要告訴我們該怎樣去做新聞和企業采訪(不知道眾多直銷媒體的同仁們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課程)。我之所以談到這個話題,是因為在直銷媒體現有“拿個人就用”的模式下,如果僅僅能夠寫點東西,打聽點八卦,淪為為企業、團隊忽悠的工具,收點好處費,不是一個專業媒體人該有的態度,也不會得到主流的認可。
我無意挑起戰爭,但是自《經貿世界》之后,業界媒體確實越來越趨于“大同”,少見有深度、有分量的震撼性文章,而以前把“《經貿世界》當成一次市場開發”的某雜志更是失去了方向。我相信這些雜志也許能夠賺錢,但是就這個勢頭發展下去,想必路也會越走越窄。
我在此也衷心祝愿直銷媒體能夠早日意識到這個問題,突破現有模式,真正能夠對行業做點貢獻。我不期待再有“以良心、良知”為主導的直銷媒體出現,能夠打破現有模式,讓人看著不頭暈,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扯了半天,回到主題:我為什么會參加“直銷產業研討會”?其實題目主要是吸引眼球的,沒有什么轟動性的答案。但是以上所感所想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看來雖然離開這個行業一段時間,我對它還是有感情的,呵呵。
其實,我很能理解朋友們的心情,一是出于對我的關心,二是由于行業目前仍然處于蕭條期,想從此類會議上能夠得到一些相關消息。特別是仙妮蕾德的朋友,在得知會議臺面上的兩家贊助企業居然有自己公司之后,紛紛拜托我要轉達一下企業的“指示”。這使得我很訝異:要么仙妮的此次贊助只是臨時起意,要么是因為主辦方的情面,否則其經銷商應該多少會知點情。同時,由于陰差陽錯的關系,我和曾媛小姐未能謀面,因此也無法得知仙妮為何會在去年跟經銷商放言“我們和直銷沒有關系”之后,居然會贊助“直銷”產業研討會。而主辦方人員在面對這個問題時,言語也比較閃爍,更增添了無窮的回味。
當然,這只是一個花絮,至多潛藏一些企業后期的走勢,跟直銷業的未來關系不大。而對于我自身而言,最大的收獲就是見到了很多新朋舊友,而且出奇一致的是,好些朋友都換了頭銜,或從A公司換到了B公司,或從總經理變成了其他什么別的職務。可見現在直銷界不管是公司、職業經理人,還是經銷商,都仍然處于一種“動態非平衡”之中。我甚至能想象,說不定三個月之后,大家可能又會換上新的名片、新的頭銜。不管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基于什么原因,但希望一定不要是浮躁,否則對于這個脆弱的行業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
比較遺憾的是,我未能到旁邊北大舉辦的論壇去逛逛,據說新時代老大黃永剛、安利老大黃德蔭都有出席。小道消息透露,這是因為Nu Skin去年贊助了南大直銷研究中心項目,新時代也不甘寂寞,希望支持北大這邊也搞個類似的中心。不管是真是假,這也是業界冒出的新現象。
這些中心的成立就能夠對業界理論水平的提高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不得而知,但是就臺灣地區的經驗來說,我覺得有些業界人士每期向我發的簡報比中山大學的相關論文更有意義,因為非常貼近市場和直銷商實際,讓我對臺灣的直銷市場有非常直觀的認識,具體可見以前《經貿世界》雜志“前沿”中關于臺灣市場的報道(這里要跟陳教授道個歉,但真是我非常誠懇的看法)。
總而言之,5個月后再回來走一趟,也沒有什么物是人非的感慨,人還是那些人,物還是那些物,但就是因為如此的沒有進步,才叫人感到可怕。
我也不止一次告訴直銷朋友,我現在一看到直銷雜志都是“公司+直銷團隊+培訓+生活”的模式就感到頭昏,“特別策劃”也幾乎全部成了公司信息大雜燴。演化到最后,直銷雜志也許會成為企業、團隊的廣而告之,對于在里面做的人來說用處不大;對于外面看的人,至多就起個忽悠的作用,根本無法讓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直銷界。這樣的做法,對企業有用嗎?對直銷人有用嗎?
今天有幸聽了王青老師的課(媒體前輩,非直銷行業人士),受到了很多啟發。他主要告訴我們該怎樣去做新聞和企業采訪(不知道眾多直銷媒體的同仁們有沒有聽過類似的課程)。我之所以談到這個話題,是因為在直銷媒體現有“拿個人就用”的模式下,如果僅僅能夠寫點東西,打聽點八卦,淪為為企業、團隊忽悠的工具,收點好處費,不是一個專業媒體人該有的態度,也不會得到主流的認可。
我無意挑起戰爭,但是自《經貿世界》之后,業界媒體確實越來越趨于“大同”,少見有深度、有分量的震撼性文章,而以前把“《經貿世界》當成一次市場開發”的某雜志更是失去了方向。我相信這些雜志也許能夠賺錢,但是就這個勢頭發展下去,想必路也會越走越窄。
我在此也衷心祝愿直銷媒體能夠早日意識到這個問題,突破現有模式,真正能夠對行業做點貢獻。我不期待再有“以良心、良知”為主導的直銷媒體出現,能夠打破現有模式,讓人看著不頭暈,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扯了半天,回到主題:我為什么會參加“直銷產業研討會”?其實題目主要是吸引眼球的,沒有什么轟動性的答案。但是以上所感所想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看來雖然離開這個行業一段時間,我對它還是有感情的,呵呵。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