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痛經試試純中藥制劑
發布: 2006-12-02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說起痛經,許多女性朋友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癥狀,多數表現為每次經期前后或行經期間出現墜脹不適、下腹疼痛、腰酸等,嚴重者會腹痛如刀絞、冷汗淋漓、唇青肢涼、心慌氣短,甚至發生一過性昏厥等。
由于這些癥狀常伴隨月經周期而出現,因此部分女性就認為這種疼痛是正常的,“忍一忍就過去了”。其實,這種想法有很大的危險。對于痛經,女性應首先了解它產生的原因,才會重視起它對健康方面的影響。
按發病原因,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原發性痛經又稱為功能性痛經,表現在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繼發性痛經又稱為器質性痛經,常為一些婦科病引發的癥狀,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等。
繼發性痛經多有一些比較明顯的表現,比如,其通常的癥狀表現為月經出血過多、性交痛或疼痛發生在月經期以外的其他時間,或痛經發生后使用3—6個月的非甾體抗炎藥仍不能夠緩解疼痛,就是提示有繼發性痛經的可能。另外,婦科檢查很容易發現引起痛經的器質性病變,腹腔鏡檢查是最有價值的輔助診斷方法。相反,當沒有以上繼發性痛經病史的,就可以做出是原發性痛經的診斷。
目前,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弄清楚,特別是初潮不久后即出現的痛經,有時與精神因素相關,也可能是由于子宮肌肉痙攣性收縮,導致子宮缺血而引起。這種問題多見于子宮發育不良、宮頸口或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屈曲的情況,因為它會使經血流出不暢,造成經血潴留,刺激子宮收縮從而引起痛經。
此外,月經期間,子宮內膜呈片狀脫落,這些脫落膜片在排出前,會引起子宮強烈收縮,排出后則癥狀會有所減輕,這稱為膜性痛經。
對于原發性痛經,一般采取精神心理治療,特別是對青春期少女。醫生或家長應該耐心地告訴她們在月經期間會發生的一些生理性變化,如輕度腰痛、小腹墜脹等,以消除她的恐懼和焦慮,如果疼痛加劇,臨時使用去痛片、安乃近等緩解疼痛。
不過,生活中通常使用的鎮痛藥物雖可解燃眉之急,卻不能治本,而傳統的中醫藥治療則正可達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有臨床報道,在對活血化淤藥物速效救心丸的延伸應用中發現,在原發性痛經出現前一周開始服用,每次4粒,每天3次,服至月經來潮,可有效控制痛經,臨床有效率高達92.3%以上。在疼痛嚴重時,可服15粒,也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達到“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作用特點。這是因為,痛經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所以應以活血化淤為主要的治療手段。
另外,專家還提醒有痛經的女性朋友,日常的生活護理不容忽視:
1.注意并講究經期衛生和保暖。有益于血液循環,使痙攣和充血的骨盆部位肌肉松弛。
2.消除對月經的緊張、恐懼心理,解除思想顧慮,心情要愉快。
3.飲食均衡,經期前及經期中要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4.適當運動,尤其在月經來潮前夕,多走路或從事其他適度的運動,體質虛弱者尤應如此。
另外,喝一些熱的紅糖姜水也會有一些作用。
不過,那些疼痛程度越來越重,疼痛時間越來越長的人,及時就診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