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稅寡:房產業怪象還要存續多久
發布: 2006-11-02 00:00:00 作者: 新華社 來源:

房地產領域在“速生”大批富豪的同時,丑聞不斷:一些房地產企業,甚至包括“百富榜”上榜企業,大肆瞞報利潤、偷逃稅收,社會各界對此反應強烈。
偷稅與房價虛高是一丘之貉
依法納稅本是企業法人的法定義務,房地產企業何以能屢踩紅線卻又逍遙法外?這些企業隱瞞利潤如此猖狂、并成為一種經常性行為,相關部門怎么說也難脫干系,不是放縱、庇護,至少也是監管失察、失職。
日前,多家媒體披露,排在“2006年胡潤百富榜”前10位的某房地產富豪,個人坐擁財富百億,但他的公司卻連續幾年拖欠巨額稅款,雖經稅務部門多次催繳,至今仍欠稅高達2800萬元(不含滯納金)。按規定,當地稅務部門每個季度都會公布最新的欠稅情況,但這個欠稅大戶卻從未被公之于眾。究其原因,乃在于“個別部門及個別人為其講情”,稅務部門不得已才從公告上將其撤下。
房地產獨立評論者顧海波說,開發商放膽偷逃、拖欠稅款與有關部門的行政不作為不無關系,而房價狂飆,則與各項調控政策在地方未能執行到位、甚至在一片“嚴格執行”聲中被“對策”架空緊密關聯。此二者,總根子都是某些地方政府和某些權力部門在房地產這個名利場里陷得太深,難以自拔。而偷稅與房價虛高,不過是當前樓市不和諧性的一脈兩流、同質異構而已。
當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像個謎團:這里是富翁的制造廠,這里又是欠稅、逃稅的溫床。在“2006年胡潤百富榜”上,前10位富豪中有6位主營房地產,還有2位也將房地產作為主業之一。而在“2006年胡潤房地產富豪榜”中,50位房地產富豪的總財富更是達到2010億元,平均財富超過40億元,上榜門檻即達15億元,居所有行業榜單之首。
按照常理,利潤大戶往往也該是納稅大戶,但在當下的房地產行業,常理被顛倒了,盈利眾而納稅寡、“百富榜”和“欠稅榜”都是房地產企業占大頭的悖論司空見慣。
不久前,財政部發布會計信息質檢公告稱,在受查的39戶房地產開發企業中,共查出資產不實93億元,收入不實84億元,利潤不實33億元,會計報表反映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12.22%,而實際利潤率卻高達26.70%,隱瞞利潤超過一半。財政部有關人士說,有的房地產企業刻意隱瞞的利潤率竟高達57%。
業內人士透露,通過高開成本、虛增營業費用來減少當期收入,以實現隱瞞利潤、偷逃稅收,在房地產界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差別只在瞞多瞞少、多逃少逃。
日前,廣州市地稅局發出2006年第3號欠稅公告,在37家曝光企業中,如往常一樣,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建筑安裝企業超過半數。據廣州市稅務部門介紹,部分房地產企業的欠稅金額占到了廣州市全部欠稅金額的80%以上。
聚斂大量財富的房地產企業同時竟是為富卻賴的欠稅大戶!如此分裂的事實并非只存在于一城一地。2005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占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達8.6%和17.8%,而同期房地產行業上繳的稅收為1798億元,僅占全國稅收收入的5.82%,明顯不對稱。
警惕房地產領域資本與權力合謀
資本與一些官員濫用公權相勾連,在相當程度上放縱了房地產界欠稅偷稅風行,助推了房價持續走高。一個顯見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腐敗和行賄受賄案件出在土地問題上。
京城的一位開發商談到“腐敗官員與開發商之間的關系”時,直言不諱地說,這與土地交易的不公開、不透明有很大關系。中央政府在過去幾年接二連三地下發文件,要求全國所有經營性土地都要進行公開交易,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政策在落地時并沒有得到全面、到位地執行。原因何在?人們總能從層出不窮的個案中發現權錢勾結的影子。
一位樓評人士說,發生在土地、稅收、規劃等房地產開發、銷售環節諸多“為錢左右”的事實已令人震驚,更發人深省的是,一些地方官員沒有站到普通百姓一邊,而是一屁股坐到了房地產商的錢袋上。種種現象表明,他們離將謀求民眾福祉、社會和諧當作執政之第一要務的要求尚存距離,過分看重了名(譬如形象、政績)與利。結果,在權錢勾連和其他多重因素的合力之下,樓市的癲狂加劇了。
“疾在里,不治將恐深。”顧海波說,和諧社會必須保證百姓安居,必須要有和諧樓市。唯有健全市場規則、完善公共政策,把虛高的房價降下來,樓市才會“安瀾”。
偷稅與房價虛高是一丘之貉
依法納稅本是企業法人的法定義務,房地產企業何以能屢踩紅線卻又逍遙法外?這些企業隱瞞利潤如此猖狂、并成為一種經常性行為,相關部門怎么說也難脫干系,不是放縱、庇護,至少也是監管失察、失職。
日前,多家媒體披露,排在“2006年胡潤百富榜”前10位的某房地產富豪,個人坐擁財富百億,但他的公司卻連續幾年拖欠巨額稅款,雖經稅務部門多次催繳,至今仍欠稅高達2800萬元(不含滯納金)。按規定,當地稅務部門每個季度都會公布最新的欠稅情況,但這個欠稅大戶卻從未被公之于眾。究其原因,乃在于“個別部門及個別人為其講情”,稅務部門不得已才從公告上將其撤下。
房地產獨立評論者顧海波說,開發商放膽偷逃、拖欠稅款與有關部門的行政不作為不無關系,而房價狂飆,則與各項調控政策在地方未能執行到位、甚至在一片“嚴格執行”聲中被“對策”架空緊密關聯。此二者,總根子都是某些地方政府和某些權力部門在房地產這個名利場里陷得太深,難以自拔。而偷稅與房價虛高,不過是當前樓市不和諧性的一脈兩流、同質異構而已。
當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像個謎團:這里是富翁的制造廠,這里又是欠稅、逃稅的溫床。在“2006年胡潤百富榜”上,前10位富豪中有6位主營房地產,還有2位也將房地產作為主業之一。而在“2006年胡潤房地產富豪榜”中,50位房地產富豪的總財富更是達到2010億元,平均財富超過40億元,上榜門檻即達15億元,居所有行業榜單之首。
按照常理,利潤大戶往往也該是納稅大戶,但在當下的房地產行業,常理被顛倒了,盈利眾而納稅寡、“百富榜”和“欠稅榜”都是房地產企業占大頭的悖論司空見慣。
不久前,財政部發布會計信息質檢公告稱,在受查的39戶房地產開發企業中,共查出資產不實93億元,收入不實84億元,利潤不實33億元,會計報表反映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僅為12.22%,而實際利潤率卻高達26.70%,隱瞞利潤超過一半。財政部有關人士說,有的房地產企業刻意隱瞞的利潤率竟高達57%。
業內人士透露,通過高開成本、虛增營業費用來減少當期收入,以實現隱瞞利潤、偷逃稅收,在房地產界幾乎是公開的秘密,差別只在瞞多瞞少、多逃少逃。
日前,廣州市地稅局發出2006年第3號欠稅公告,在37家曝光企業中,如往常一樣,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建筑安裝企業超過半數。據廣州市稅務部門介紹,部分房地產企業的欠稅金額占到了廣州市全部欠稅金額的80%以上。
聚斂大量財富的房地產企業同時竟是為富卻賴的欠稅大戶!如此分裂的事實并非只存在于一城一地。2005年,全國房地產投資占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達8.6%和17.8%,而同期房地產行業上繳的稅收為1798億元,僅占全國稅收收入的5.82%,明顯不對稱。
警惕房地產領域資本與權力合謀
資本與一些官員濫用公權相勾連,在相當程度上放縱了房地產界欠稅偷稅風行,助推了房價持續走高。一個顯見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腐敗和行賄受賄案件出在土地問題上。
京城的一位開發商談到“腐敗官員與開發商之間的關系”時,直言不諱地說,這與土地交易的不公開、不透明有很大關系。中央政府在過去幾年接二連三地下發文件,要求全國所有經營性土地都要進行公開交易,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政策在落地時并沒有得到全面、到位地執行。原因何在?人們總能從層出不窮的個案中發現權錢勾結的影子。
一位樓評人士說,發生在土地、稅收、規劃等房地產開發、銷售環節諸多“為錢左右”的事實已令人震驚,更發人深省的是,一些地方官員沒有站到普通百姓一邊,而是一屁股坐到了房地產商的錢袋上。種種現象表明,他們離將謀求民眾福祉、社會和諧當作執政之第一要務的要求尚存距離,過分看重了名(譬如形象、政績)與利。結果,在權錢勾連和其他多重因素的合力之下,樓市的癲狂加劇了。
“疾在里,不治將恐深。”顧海波說,和諧社會必須保證百姓安居,必須要有和諧樓市。唯有健全市場規則、完善公共政策,把虛高的房價降下來,樓市才會“安瀾”。
上一篇:嚴查超范圍經營 隴西開展直銷網點專項檢查 下一篇: 洛陽盧會緣非合法直銷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