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轉型 獲牌直銷企業小心翼翼轉型
發布: 2006-11-30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獲牌直銷企業小心翼翼轉型,雅芳相關工作歷時八個月方基本完成
拿牌后一直保持低調的雅芳,昨天(29日)對外公布了8個月來轉型成果:在全國5400多家專賣店向服務網點轉型的同時,雅芳也已經成功招募到了近30萬名直銷員。
與雅芳的30萬名直銷員相比,其他獲牌企業的直銷業務開展卻又是另一番風景,直銷業務并沒有想象中如期開展。
政府與企業皆“摸著石頭過河”
在同行眼中,作為全國第一個試點、又第一個拿到牌照的直銷企業,雅芳這一路走得頗為順利。但在拿到牌照后,雅芳卻一直保持了低調,其率先拿牌也并沒有帶來其直銷市場的大幅增長。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雅芳在2月領牌至今,直銷的營業額一直不如店面銷售。對此,雅芳(中國)總裁高壽康表示,“在到拿到牌照以后,才發現按照商務部的規定,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到現在,我們也不敢說全部完成了,只能算告一段落。”
高壽康舉例說,大家都知道是直銷企業要有2000萬元的保證金。但從上個月開始,雅芳才知道每個月還要向銀行報備直銷的銷售額。如果銷售額超過1.5億元,2000萬元保證金就不夠了,要補交到銷售額的15%。此外,直銷企業拿牌后,要在信息披露、直銷員審批、報備等很多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僅信息披露一項,雅芳就派了六名員工在北京工作了一個月才完成。此外,對于雅芳來講,將全國 6000余家專賣店轉變為服務網點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經過一年多的轉型,目前有5400家左右的專賣店已轉為服務網點。“直銷行業的兩條法規、一個細則,都需要一條條解讀。”高壽康表示,在直銷業務的實際運作當中,“政府與雅芳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法律嚴苛企業“不敢貪心”
雖然高壽康表示雅芳的轉型并不比其他企業容易,但與其招募到的近30萬直銷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9家獲牌企業在直銷業務開展上更是步履維艱。記者在商務部直銷網站上發現,除了雅芳以外,其他9家拿牌企業的信息鏈接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這9家企業的直銷員信息系統中的資料均顯示為零。而繼雅芳之后,第二批拿到牌照的如新也表示還沒有正式開展直銷業務,估計其整個籌備工作要持續到12 月份以后。
對此,有獲牌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拿了牌照更要小心謹慎。而且,很多相關法律規定還很模糊,具體的實行還要等待政府的相關細則出臺。“不僅如此,除雅芳之外,其余9家企業獲批的只是個別區域。現在個別區域的開展都不算順利,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獲批在全國開展直銷業務。”
雖然行業內對于直銷牌照的看法不一,但從已批準的企業名單來看,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從事直銷業務的經驗。一時間,關于直銷行業“空心化”的觀點頗為流行,也有人認為這是企業難以開展直銷業務的關鍵。對此,雅芳(中國)總裁高壽康表示,直銷企業有沒有經驗并不是關鍵,關鍵是要“遵守國家法規,不要太貪心”。在直銷市場放開之前,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是直銷行業最后一塊大餅。但當中國的直銷法出臺以后,大家都感覺像是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法律比想象中嚴格。在嚴苛的法律規定下,企業不能太貪心,如果一開始就想著能獲得怎么樣的市場份額,肯定很難成功。而這需要慢慢摸索,可能要兩到三年才能有成效。
相關鏈接
中國直銷大事記
●1990年,雅芳率先進入中國。隨后安利、玫琳凱、完美等公司紛至沓來,中國的直銷業開始快速發展。
●1998年4月,國務院一紙禁令停止任何形式的傳銷活動。由于直銷和傳銷在當時難以有效鑒別,直銷也被一同叫停,雅芳、安利等企業當年業績大幅下滑。隨后安利、雅芳、玫琳凱等10家外資企業被批準改用“店鋪+推銷員”的方式轉型經營。
●2003年9月,當時的中國外經貿部召集7家外資直銷企業舉行首屆廈門直銷會議,正式啟動中國直銷立法工作。
●2005年4月,雅芳獲準成為中國唯一一家直銷試點企業,為立法提供實踐依據。
●2005年11月1日《禁止傳銷條例》正式生效,2005年12月1日《直銷管理條例》以及三部配套方法同時生效。安利、玫琳凱等十大轉型外商投資直銷企業的轉型最后期限定為2006年11月30日。
●2006年2月,雅芳率先獲得直銷牌照,隨后包括如新、新時代等在內的10家企業獲得直銷牌照。
●2006年9月底,大連珍奧因涉嫌虛假宣傳被吊銷直銷牌照,獲牌的內資直銷企業只剩3家,外資7家。
拿牌后一直保持低調的雅芳,昨天(29日)對外公布了8個月來轉型成果:在全國5400多家專賣店向服務網點轉型的同時,雅芳也已經成功招募到了近30萬名直銷員。
與雅芳的30萬名直銷員相比,其他獲牌企業的直銷業務開展卻又是另一番風景,直銷業務并沒有想象中如期開展。
政府與企業皆“摸著石頭過河”
在同行眼中,作為全國第一個試點、又第一個拿到牌照的直銷企業,雅芳這一路走得頗為順利。但在拿到牌照后,雅芳卻一直保持了低調,其率先拿牌也并沒有帶來其直銷市場的大幅增長。有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雅芳在2月領牌至今,直銷的營業額一直不如店面銷售。對此,雅芳(中國)總裁高壽康表示,“在到拿到牌照以后,才發現按照商務部的規定,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到現在,我們也不敢說全部完成了,只能算告一段落。”
高壽康舉例說,大家都知道是直銷企業要有2000萬元的保證金。但從上個月開始,雅芳才知道每個月還要向銀行報備直銷的銷售額。如果銷售額超過1.5億元,2000萬元保證金就不夠了,要補交到銷售額的15%。此外,直銷企業拿牌后,要在信息披露、直銷員審批、報備等很多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僅信息披露一項,雅芳就派了六名員工在北京工作了一個月才完成。此外,對于雅芳來講,將全國 6000余家專賣店轉變為服務網點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經過一年多的轉型,目前有5400家左右的專賣店已轉為服務網點。“直銷行業的兩條法規、一個細則,都需要一條條解讀。”高壽康表示,在直銷業務的實際運作當中,“政府與雅芳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法律嚴苛企業“不敢貪心”
雖然高壽康表示雅芳的轉型并不比其他企業容易,但與其招募到的近30萬直銷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9家獲牌企業在直銷業務開展上更是步履維艱。記者在商務部直銷網站上發現,除了雅芳以外,其他9家拿牌企業的信息鏈接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這9家企業的直銷員信息系統中的資料均顯示為零。而繼雅芳之后,第二批拿到牌照的如新也表示還沒有正式開展直銷業務,估計其整個籌備工作要持續到12 月份以后。
對此,有獲牌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拿了牌照更要小心謹慎。而且,很多相關法律規定還很模糊,具體的實行還要等待政府的相關細則出臺。“不僅如此,除雅芳之外,其余9家企業獲批的只是個別區域。現在個別區域的開展都不算順利,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獲批在全國開展直銷業務。”
雖然行業內對于直銷牌照的看法不一,但從已批準的企業名單來看,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從事直銷業務的經驗。一時間,關于直銷行業“空心化”的觀點頗為流行,也有人認為這是企業難以開展直銷業務的關鍵。對此,雅芳(中國)總裁高壽康表示,直銷企業有沒有經驗并不是關鍵,關鍵是要“遵守國家法規,不要太貪心”。在直銷市場放開之前,很多人都認為中國是直銷行業最后一塊大餅。但當中國的直銷法出臺以后,大家都感覺像是當頭澆了一盆冷水,法律比想象中嚴格。在嚴苛的法律規定下,企業不能太貪心,如果一開始就想著能獲得怎么樣的市場份額,肯定很難成功。而這需要慢慢摸索,可能要兩到三年才能有成效。
相關鏈接
中國直銷大事記
●1990年,雅芳率先進入中國。隨后安利、玫琳凱、完美等公司紛至沓來,中國的直銷業開始快速發展。
●1998年4月,國務院一紙禁令停止任何形式的傳銷活動。由于直銷和傳銷在當時難以有效鑒別,直銷也被一同叫停,雅芳、安利等企業當年業績大幅下滑。隨后安利、雅芳、玫琳凱等10家外資企業被批準改用“店鋪+推銷員”的方式轉型經營。
●2003年9月,當時的中國外經貿部召集7家外資直銷企業舉行首屆廈門直銷會議,正式啟動中國直銷立法工作。
●2005年4月,雅芳獲準成為中國唯一一家直銷試點企業,為立法提供實踐依據。
●2005年11月1日《禁止傳銷條例》正式生效,2005年12月1日《直銷管理條例》以及三部配套方法同時生效。安利、玫琳凱等十大轉型外商投資直銷企業的轉型最后期限定為2006年11月30日。
●2006年2月,雅芳率先獲得直銷牌照,隨后包括如新、新時代等在內的10家企業獲得直銷牌照。
●2006年9月底,大連珍奧因涉嫌虛假宣傳被吊銷直銷牌照,獲牌的內資直銷企業只剩3家,外資7家。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