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直銷業孤獨大寫真--透視直銷企業家之孤獨癥
發布: 2006-11-03 00:00:00 作者: yangping 來源:

引 子
"您孤獨嗎?"
--鄭太?
--高先生?
--老李?
--陳博士?
--黃總?
--陳總?
--古生?
--張總?
……
這些中國直銷布道先知中的佼佼者、中國新直銷游戲規則下的積極參與者,盡管他(她)們已經掌握了許多應對的技巧,讓自己的答案看起來都那么恰當、含糊和幽默。但是,當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要么笑而不語,要么顧左右而言他,要么是嘴角不經意地露出一絲苦澀。
不語自明:他(她)們很孤獨,非常的孤獨!
源于在他(她)們面前,橫亙著許多的"坎":有難以言狀的法(罰)規;燙手山芋般的牌照(罩);有如熱窩上螞蟻般躁動的部(不)屬;有沸沸揚揚的冷眼(厭)看客,還有云波詭譎的市場前(錢)景……
筆者與這幾位直銷老總,或有深交,或打過交道,深味其孤之憂、其獨之苦,遂以多年磨礪出來的獨特視角為筆鋒,蘸上設身處地的交流為濃墨,以感同身受的思想碰撞為宣紙,下筆成文,對中國直銷企業的老總"孤獨癥"進行深入刻畫,剖析中國直銷現狀下他(她)們"高處不勝寒" 的心境,字里行間無不透著身臨其境的實感。
鄭李錦芬的孤獨:行業冠軍的困擾
鄭李錦芬簡介:
1975年畢業于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同年進入香港政府政務處擔任行政主任。 1977年加入香港安利公司,先后擔任市場部經理、總經理。1991年,被委任為安利大中華地區行政總裁。1992年安利公司進入中國內地,鄭李錦芬出任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安利公司執行副總裁至今。
在大風大浪面前,鄭太表現得"娘心如鐵", 溫婉外表里包裹著一顆堅定而執著的心。她的營銷哲學:"變化-適應-發展",安利中國公司就是在她的鐵腕下占據半壁江山,領跑中國直銷市場。但在12月1日的拿牌大限之前,她還能"不慌、不亂、不離、不棄"嗎?她的內心困擾又可向誰訴?
央視名嘴白巖松給筆者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從北京去天津采訪,路遇滂沱大雨,天上烏云壓頂,伸手不見五指:高速公路上一輛農用卡車像蝸牛似的爬行,擋住了自己吉普車的去路,白說嫌農用車走得慢,躍躍欲試幾次之后還是忍不住超車了,等到自己的車輛領先時,卻發現前方漆黑一片,沒有了農用尾燈的指示,自己的車速也不得不降下來,只得摸索著前行。白說:"過去不理解,只有當了第一的時候,才知道領頭者的孤獨和無助。"
鄭李錦芬與她執掌的安利中國公司現在就處在這么一個境地。作為全球直銷業的領導品牌,安利是靠與美國聯邦法院的抗爭中,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安利在全球的擴張過程中,一直是各國有關直銷法規出臺的倡導者,行業標準及游戲規則主導者,也因為如此,為安利在全球謀求了豐厚的利潤。應該這么說:安利自進入中國市場起,就一直為中國直銷法規的政策走向不遺余力地提供了大量的法規藍本,但最終政府出臺的政策并沒有參照安利的主導意圖,多層次直銷遭禁,與雅芳鐘彬嫻的欣喜若狂比較,鄭李錦芬懵了!也就在此時,一直肩負著配合政府進行"立法溝通"的何凱立博士黯然辭職,更令鄭李錦芬憂心不已。
更為尷尬的是如今的安利,一方面是政府高懸的"禁止團隊計酬"的新政,另一方面又面臨著上百萬直銷員的集體轉型,幾乎可以這樣說:整個行業都在看安利,大多數產業界人士對安利落地方式的關心甚至超過對法規的研究,安利與新法規博弈下的落地商業模式,無疑會成為整個行業業態的主流。毋庸諱言,在多層次直銷遭禁的監管目標下,安利要率先探雷,這是鄭李錦芬無法回避的。鄭要面對的壓力是政府能給安利的轉型空間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少企業會與安利在一起?
與此同時,牌照落地后的中國直銷市場又面臨新一輪的人力資源大洗牌,對新生的市場空間而言,鄭旗下大量專業管理人才將成為各家直銷企業人才爭奪的"香餑餑",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人才的流失,這也成了鄭的隱憂。
領先者是痛苦的,這一點對安利尤甚。
結語:安利并非獨孤求敗,除非它是n個獨孤求敗的集合體。
高壽康的孤獨:孤芳自賞的困局
高壽康簡介:
中國臺灣人,畢業于臺灣淡江大學數學系,畢業后先后任職于臺灣國華廣告、輝瑞制藥、吉時洋行工作,1986年加入雅芳臺灣,任行銷處處長, 1995年接任雅芳臺灣總經理,1998年調往雅芳(中國)有限公司工作,1999年榮升為雅芳中國區總裁(包括臺灣、香港地區)至今。
媒體眼中,高壽康是"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男人,源于以往他對待媒體像服務尊貴客戶般周到細致。在他的帶領下,雅芳的乖巧博得了政府的一致好評,"學習雅芳好榜樣",從試點到拿牌無不一路綠燈。然而,市場的殘酷和同行的冷眼也不得不讓高陷入深思。
高壽康沒有想明白的是,他在臺灣本土屢試不爽的終端專賣模式一到大陸市場就不靈驗了。先別說滿街都是三四折任意"跳樓"的雅芳產品"揮淚大甩賣",單是那弄堂廁所旁隨意布局的雅芳專賣店,都很難讓人想起這是一個國際品牌,不管它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如何粉飾?這至今已成為高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當雅芳爭到中國第一塊牌照,大總管鐘彬嫻高調入境,向全國高調示眾時,沒想到卻迎來媒體的質疑及業界的集體緘默。還有內部那上千名專賣店主的集體退貨風波,高壽康想不明白的是:大陸人為什么如此不喜歡"第一",是中國人傳統的中庸思維模式所致,還是另有其因,高至今郁悶不解。其實,放眼望去,以安利為市場主導的大陸直銷市場,一直是以多層次直銷作為市場的主體形態。
雅芳逆主流形態而動,在政府高層游說單層次之利,痛述多層次之弊。雖贏得政策青睞,但隨之而來遭遇整個行業的怨恨亦在情理之中。長期以來,高傲的美國人在國際化的市場征戰中一直以競和為基礎,相伴而行。如麥當勞和肯德基、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通用與福特等案例不勝枚舉。但惟有安利和雅芳在中國本土之爭,既違美國形態,又違中國競爭直銷市場潛規則。據此,高壽康的孤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結語:高先生,依舊抱著您那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好好研究一下"孤獨"吧!
李金元的孤獨:誰是張良韓信
李金元簡介
河北滄州人,1992年用僅有的積蓄加上借款共2000萬元人民幣創建天獅集團并投入到高鈣產品的研發,沿用直銷模式令天獅超速發展。經不斷打拚,天獅現已成為一家以高科技產品為主導、多種產業并存發展的大型跨國集團。李還于今年10月胡潤財富榜中以68億的身價被評為天津首富。
李金元具有北方爺們兒特有的豪爽和執著,對有功之臣不惜巨金的褒賞以及對天獅全球之旅的一往無前堪稱經典。然則,天獅"全家同享,全球共享"的新理念不能光憑李一人來灌輸,世界500強的宏愿更不可能由李獨個兒實現,還需更多更拽的事業伙伴促成大業,如今的老李仍在苦苦尋覓。
入世者說:成功了才會幸福;哲人說:幸福就是一種成功。按世俗的標準來看:李金元是成功了。但凡走近李金元身邊的人無不感慨地說:"老李并不幸福。"按新新人類媒體的口徑:"老李的幸福指數并不高。"
的確,老李的兩鬢全斑白了,這與一個知天命的漢子極不相稱的蒼老,似乎正在詮釋著李金元內心的滄桑。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這么多年來,天獅在沒有國家一分錢貸款的情況下,把中國的產品賣到了全球80多個國家地區,每年向國家上繳上億的利稅,拉動下游數百個配套廠家的生產。可到頭來,卻要遭到有關部門接二連三的"突擊檢查",每一次檢查過后,李金元的民族主義情懷都要在內心激蕩一番:"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到底要不要爭這一口氣!"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這么多年來,天獅以赤誠及遠大的理想竭力去擁抱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可為什么企業高管卻像走馬燈似的跳槽,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像日本人、韓國人那樣,把畢生奉獻給公司,推動民族企業的發展?難道天獅做到500強,僅僅是李金元個人的事情嗎?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每一次向社會捐款或搞一個公益項目之后,總會收到全國一大堆要求"支持"的求援,還有不明不白的敲詐、勒索,難道做善事錯了嗎?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1998年過后,10家外資企業獲得了轉型政策,天獅一直在等待政府給個"名份",但等待的結果只能被迫遠走海外。這么多年來,天獅如此如履薄冰,在市場潛規則中前行,像小腳媳婦似的遵照政府各級領導的大小招呼,可到頭來,首批直銷牌照依然與自己無緣。
李金元有很多的不明白,可無法與人說,對天獅而言:老李是個十足的強者,可老李內心的孤獨與脆弱,只有登高者臨顛峰而一覽眾山時,才會體會到老李內心高處不勝寒的孤獨。
當老李把天獅的股票撒向美國投資者時,他才發現,身后的跟隨者寥若星辰,此時此刻,老李的孤獨感尤甚。盡管如此,老李還是豪邁地預言:擁有五星紅旗的工廠在全球一定會越來越多。
結語:老李,愿您與天獅眾將士一起"握緊拳頭,環抱地球"。
陳得福的孤獨:戰略缺失如何補
陳得福簡介:
仙妮蕾德國際機構董事長,人體細胞營養學博士,草本學的專家,他與夫人陳徐愛蓮依據中國五千年的食養文化,借助西方高科技一流的生產設備,研發并生產了數百種以純天然草本植物為原料的營養食品、護膚化妝品及家居日用品。于1982年創辦仙妮蕾德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美國加州,業務遍及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
陳得福博士是直銷行業中少有的專家級老總,他一手創辦的仙妮蕾德可謂中國直銷界的元老級企業。而如今,它所處的市場地位與陳的期望相去甚遠。"元老級"也難保不會水土不服,陳博士很納悶。
令陳得福想不過來的是,1998年以前仙妮蕾德在中國的業績曾一度超過42億年銷售額,一度遙遙領先于安利,但1998年以后,當仙妮蕾德的業績下滑至不足13個億的年銷售額時,安利卻穩踞在100億年銷售額規模之上。陳得福一直在思考中國市場:經"家族內訌"后,曾試圖突破家族企業體制向泛家族企業過渡,亦重金聘請職業經理人來打理中國市場。但由于先后兩任CEO,一個攜仙妮蕾德大部分團隊傾巢而去、一個在財務上手腳不干凈。自此以后,陳得福便再也沒請過職業經理人,而是提拔自己多年的貼身秘書代管中國區市場;自此以后,小到針頭線腦、大到各項投資,事無巨細,均需由美國總部遙控簽字。在外人看來,這樣一種管理機制用在一個上10億銷售規模的企業,真讓人匪夷所思。而仙妮蕾德就這樣跌跌撞撞走了六年。可換個角度思考,面對一個缺乏了社會信用體系的職業經理人市場,陳得福又能怎么辦呢?好在當直銷企業的管理缺位時,經銷商作為經營合作主體可以補位。這恰恰是直銷這一銷售方式的魅力所在。自1998年國家禁傳以后,仙妮蕾德一直處在戰略缺失當中。一會兒去"傳銷化",搞特許連鎖店鋪,一會兒又恢復多層次計酬模式,一會兒又修改獎金制度,一會兒又大肆購買固定資產搞混業經營。擴大投資表明陳得福想在中國市場長期經營;跨業經營,又表明他想在中國突破"直銷大鱷"的形象,謀求新的角色認知。但無論如何,仙妮蕾德在中國的戰略缺失,恰恰是出于對中國國情及市場規律把握不準確的結果。作為醫專出身的專業博士,又長期生活在美國,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市場又怎能不倍感孤獨哩。
結語:正因為孤獨的存在,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如此五彩斑斕。陳博士,何不為大伙兒研發一劑醫治"孤獨"的草本良方?
陳玉松的孤獨:未來的路咋走
陳玉松簡介:
珍奧集團董事長,工商管理學碩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務理事、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委員會副會長。
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完全可以形容陳玉松以及眾多珍奧人現時的心情。困境面前,陳玉松和珍奧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超然直對。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但凡創新的文明成果趨向超前,創新教育就會付出沉重代價。陳玉松和他的珍奧核酸對中國百姓社會而言,始終因為產品功效概念抽象,屢屢被精英媒體質疑并引發無數風波,而陳玉松和他的珍奧就是在這樣的責難和質疑中長大的。作為一個曾經的軍人,我們相信他內心所能承受壓力及心理素質。作為一個企業家,珍奧所面臨的成長環境卻又是中國企業或者說保健品企業所必須面對的。陳玉松始終不明白的是,為什么曾經作為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到全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對探索和創新竟表現出如此這般民族偏狹。難道是因為珍奧的產品文化并非承載五千年中華傳統養生文化,而是整合科技文明的所致?陳玉松至今不解。
如果參照今天的《直銷管理條例》來解談珍奧的會議營銷模式,珍奧與大多數從事會議營銷的企業是真正的單層次直銷。珍奧曾經以"會議+服務營銷"的模式,讓數萬老人消費者感受到久違了的兒女般的呵護,可以說珍奧把會議營銷做到了淋漓盡致。同大多數處于市場滑坡中的會議營銷企業一樣,珍奧亦想借直銷開禁的春風拿一塊牌照,珍奧拿到了!而且是內資第一塊牌照,可前后不到二個月,卻又戲劇性地被商務部摘了牌。
珍奧被摘牌,表面上是"虛報申報材料"的結果,可實際上是整個直銷行業非理性集體情緒作用的結果。據悉,就在珍奧宣布拿到牌照的第二天,某部委就收到有關舉報珍奧的匿名電話幾十個。這里面還不包括有關珍奧負面報道背后的"影子殺手"。煮豆燃豆萁,豆在腹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陳玉松苦矣,前面的路到底怎么走?陳玉松在困惑中孤獨地思索著……好在珍奧的探索精神已在。
結語:意志堅強的人為了擺脫孤獨會去追尋充實。
黃永剛的孤獨:商人的"紅頂"不好戴
黃永剛簡介:
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在2005年第三屆中國職業經理人大會上,經專家組評定,黃永剛達到四星級國際職業經理人水準,被大會組委會特授"中國杰出企業家"稱號并頒發了"中華英杰經理人四星級勛章";2006年度"全國食品安全十大人物"。
黃永剛就如同三國時期"五虎將"中年紀最大的"勞模"黃忠一般,對事業忠心耿耿,對"新時代"勞心勞力。前路艱辛,榮譽與壓力并存,未來他將如何橫刀立馬,指揮千軍?
黃永剛的名字很少被業界人士引為談資,這一切緣于新時代的低調,亦緣于黃永剛一貫以來行事穩健、納于言而敏于行的個人風格。作為體制內的老軍工,他與同時代的共和國所有建設者一樣,身上不自覺地都烙上了歷史的傷痕以及對理想主義的頂禮膜拜。然而,面對日益多元的社會生態,在全社會都在強調個人價值與分配掛鉤時,黃永剛至今尚在拿著一份較低的薪水,這一點,與新時代現有的業績極不相稱,黃永剛的年薪甚至遠不如國內一個年營業額億元以下的公司的操盤手。但黃永剛坦言:自己的收入他已經很知足了。然而,當新時代的改制反復糾纏于體制內的障礙而步履維艱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向這么多年跟隨自己創業的合作伙伴交待。有人戲言:中國的國企領導人搞到頭,很多都成了"兩院院士",要么進法院,要么進醫院。戲言背后,其實詮釋著在新舊體制轉型期間,一個龐大的國企企業家群體在價值規則失衡下的錯位生態。而黃永剛面對的恰恰是深化體制改革中第二輪體制上的突破。作為市場競爭及資方增值的雙重主體,他還得繼續在夾縫中負重前行。
毋庸諱言:新時代在直銷市場能做到今天這樣一個成績,主觀上是新時代人在背水一戰的條件下,對中國國情及機遇的充分把握,客觀上是1998年以后在政策不明朗、競爭不充分的市場背景下給了新時代發展空間。但未來的中國市場,這種戰略空間會越來越窄,大批實力雄厚的醫藥、保健品企業會蜂涌向直銷市場,搶占這塊蛋糕。面對新的競爭環境及戰略條件,新時代人會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上作繭自縛,還是能夠整體突破,這恰恰是黃永剛所擔心的。
黃永剛說:做企業就好比跳高,越往后起跳難度越大,這也是黃永剛的孤獨所在。
結語:于夾縫中負重前行而起的孤獨,尤須敬重。黃總,一路走好!
古潤金的孤獨:誰心知我心
古潤金簡介:
于1959年出生于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第三代華裔企業家,也是中、馬兩國知名的慈善家,祖籍廣東中山市。先后擔任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會長、中國企業家全國理事會理事、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工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會理事等多個職務。古潤金于1994年在中國中山創立完美(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現已發展壯大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完美"在古潤金這個大家長心目中是個既爭氣又淘氣的小孩:能拿到很多獎狀和嘉許,有時又會惹些或大或小的麻煩。他以其特有的勤勞和智慧悉心培育這個中馬混血兒,望子成龍之心尤切。他的理想能有人共鳴應和嗎?
古潤金的頭發全白了,這是記者在廣東某希望小學捐贈儀式上所見到的,古潤金脖子上鮮紅的紅領巾與古潤金的白頭發形成了一幅鮮活的風景畫。了解古潤金的人深諳古潤金白頭的原因:無論是與廖宗明的分道揚鑣,還是合作伙伴許國偉所碰到的車禍,或者是"98禁傳"以后完美的出路……。一件件、一樁樁,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令古揪心不已。然而,完美十年就這樣成了中山市的納稅冠軍企業(除樂百氏外)。
《華商》曾經在廣州街頭做過一個采訪:在對25名路人的訪問中,無一人知道完美公司是干什么的。可見,完美的公眾知名度尚在公眾視野之外。
即使在近一二年里,在全國的機場及高速公路邊,雨后春筍般地冒起"完美中國,中國完美"的戶外廣告牌。但不知情的人們依然會認為這是政府有關和諧社會宣傳的公益廣告牌。可見,完美公司的低調可窺一斑。
在馬來西亞采訪,談到拿督古潤金,古在吉隆坡的朋友們都知道古潤金在中國做直銷發了大財。
古的成功,曾引發馬來西亞直銷企業投資中國的熱潮。但由于對國內直銷政策的缺乏了解,以致繼完美之后鮮有來者在中國立足。這令出身馬來西亞華裔的古潤金多少有點孤獨。
與完美的中、高經銷商在不同的場合交流,他們都不佩服古潤金,認為他可親而不可敬。他們說:"完美的決策及很多重大經營措施,都是經銷商幫公司拿的主意,完美的發展,全是經銷商推動的結果,其實公司的管理層很弱。"可反過來說,完美經銷商的無意之語,不恰恰是古潤金有容乃大的過人機智嗎?
完美倡導的是水文化,沒有山、沒有標桿、沒有偶像。與直銷企業的偶像文化比較,完美似乎缺了點什么?而完美對產品、服務、物流的精益求精,對經銷商文化的海納百川,卻象水一樣滲透,這正是它成就十年輝煌的奧秘。
直銷開禁后,完美過去所擁有的不充分競爭市場已沒有了。當競爭環境已由漸變到巨變時,完美的下一步怎么走?這無疑正在困擾著古潤金,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決策者永遠都是孤獨的。
結語: 一個人要有孤獨,那樣才能面對自我;用心來對著整個世界,他的心就打開的。古生,您說呢?
張華的孤獨:"劫后"的喟嘆
張華簡介:
57歲,武漢人,1996年1月創辦武漢瓜拿納保健品有限公司,是國內直銷業的探路者之一。他研究中國直銷業12年,一直呼吁加強行業自律,攜手共創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直銷市場運作模式。2006年春,張華因武漢瓜拿納(集團)有限公司受涉傳等指控,入獄數月,企業現已基本名存實亡。
張華,無疑是最富"唐吉·訶德"色彩的人物,年前的躊躇到如今的蒼涼,命運仿佛與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眾叛親離的苦狀也讓他看清了先前稱兄道弟的哥們中誰來落井下石、誰會袖手旁觀、誰能伸出援手。張華也發話了:我不會倒下!
"我現在什么都沒有了",這是張華出獄后留下的喟嘆,除了心中揮之不去的心有余悸及戰栗,張華和他的瓜拿納儼然已從行業公眾視野中消失。
曾幾何時,張華和他的瓜拿納作為老牌的直銷企業,一直以謹言慎行的"休克"狀態受到國家職能部門的肯定。甚至在直銷立法前期的論證調研中,張華的身影常常出沒其中。作為產業界的代表,張華的聲音曾因代表著守法與自律的典范而被政府青睞。張華一直以產業界的老資格自居,在中國真偽市場處于同一時間起步階段同時又見證了中國直、傳銷風變換的歷史,內資企業中只有李金元與張華和福州福龍公司的楊乃清三人。長期以來由于他們及"安利"的存在,讓游蕩在灰色市場的直銷公民看到了直銷市場開禁的希望所在。張華打開多少年來的財務報表說明:他是聽話的乖孩子。可沒有想到的是:恰恰是瓜拿納總部所在地的地方職能部門輕輕一擊,就令張華措手不及,企業一夜之間崩潰。這是直銷牌照頒布的前夜,一個民族直銷企業等待了八年的復蘇之夢,就這樣破滅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獨對城市的燈火闌珊,張華潸然淚下。少了瓜拿納的直銷市場今后會怎么樣呢?張華在孤獨地沉思著。據悉,當瓜拿鈉出事的消息傳遍全國時,數千位瓜拿鈉經銷商留下了迷離而痛苦的淚水。
"您孤獨嗎?"
--鄭太?
--高先生?
--老李?
--陳博士?
--黃總?
--陳總?
--古生?
--張總?
……
這些中國直銷布道先知中的佼佼者、中國新直銷游戲規則下的積極參與者,盡管他(她)們已經掌握了許多應對的技巧,讓自己的答案看起來都那么恰當、含糊和幽默。但是,當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要么笑而不語,要么顧左右而言他,要么是嘴角不經意地露出一絲苦澀。
不語自明:他(她)們很孤獨,非常的孤獨!
源于在他(她)們面前,橫亙著許多的"坎":有難以言狀的法(罰)規;燙手山芋般的牌照(罩);有如熱窩上螞蟻般躁動的部(不)屬;有沸沸揚揚的冷眼(厭)看客,還有云波詭譎的市場前(錢)景……
筆者與這幾位直銷老總,或有深交,或打過交道,深味其孤之憂、其獨之苦,遂以多年磨礪出來的獨特視角為筆鋒,蘸上設身處地的交流為濃墨,以感同身受的思想碰撞為宣紙,下筆成文,對中國直銷企業的老總"孤獨癥"進行深入刻畫,剖析中國直銷現狀下他(她)們"高處不勝寒" 的心境,字里行間無不透著身臨其境的實感。
鄭李錦芬的孤獨:行業冠軍的困擾
鄭李錦芬簡介:
1975年畢業于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同年進入香港政府政務處擔任行政主任。 1977年加入香港安利公司,先后擔任市場部經理、總經理。1991年,被委任為安利大中華地區行政總裁。1992年安利公司進入中國內地,鄭李錦芬出任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國安利公司執行副總裁至今。
在大風大浪面前,鄭太表現得"娘心如鐵", 溫婉外表里包裹著一顆堅定而執著的心。她的營銷哲學:"變化-適應-發展",安利中國公司就是在她的鐵腕下占據半壁江山,領跑中國直銷市場。但在12月1日的拿牌大限之前,她還能"不慌、不亂、不離、不棄"嗎?她的內心困擾又可向誰訴?
央視名嘴白巖松給筆者講了這么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從北京去天津采訪,路遇滂沱大雨,天上烏云壓頂,伸手不見五指:高速公路上一輛農用卡車像蝸牛似的爬行,擋住了自己吉普車的去路,白說嫌農用車走得慢,躍躍欲試幾次之后還是忍不住超車了,等到自己的車輛領先時,卻發現前方漆黑一片,沒有了農用尾燈的指示,自己的車速也不得不降下來,只得摸索著前行。白說:"過去不理解,只有當了第一的時候,才知道領頭者的孤獨和無助。"
鄭李錦芬與她執掌的安利中國公司現在就處在這么一個境地。作為全球直銷業的領導品牌,安利是靠與美國聯邦法院的抗爭中,贏得自己的生存空間的。半個多世紀以來,安利在全球的擴張過程中,一直是各國有關直銷法規出臺的倡導者,行業標準及游戲規則主導者,也因為如此,為安利在全球謀求了豐厚的利潤。應該這么說:安利自進入中國市場起,就一直為中國直銷法規的政策走向不遺余力地提供了大量的法規藍本,但最終政府出臺的政策并沒有參照安利的主導意圖,多層次直銷遭禁,與雅芳鐘彬嫻的欣喜若狂比較,鄭李錦芬懵了!也就在此時,一直肩負著配合政府進行"立法溝通"的何凱立博士黯然辭職,更令鄭李錦芬憂心不已。
更為尷尬的是如今的安利,一方面是政府高懸的"禁止團隊計酬"的新政,另一方面又面臨著上百萬直銷員的集體轉型,幾乎可以這樣說:整個行業都在看安利,大多數產業界人士對安利落地方式的關心甚至超過對法規的研究,安利與新法規博弈下的落地商業模式,無疑會成為整個行業業態的主流。毋庸諱言,在多層次直銷遭禁的監管目標下,安利要率先探雷,這是鄭李錦芬無法回避的。鄭要面對的壓力是政府能給安利的轉型空間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少企業會與安利在一起?
與此同時,牌照落地后的中國直銷市場又面臨新一輪的人力資源大洗牌,對新生的市場空間而言,鄭旗下大量專業管理人才將成為各家直銷企業人才爭奪的"香餑餑",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人才的流失,這也成了鄭的隱憂。
領先者是痛苦的,這一點對安利尤甚。
結語:安利并非獨孤求敗,除非它是n個獨孤求敗的集合體。
高壽康的孤獨:孤芳自賞的困局
高壽康簡介:
中國臺灣人,畢業于臺灣淡江大學數學系,畢業后先后任職于臺灣國華廣告、輝瑞制藥、吉時洋行工作,1986年加入雅芳臺灣,任行銷處處長, 1995年接任雅芳臺灣總經理,1998年調往雅芳(中國)有限公司工作,1999年榮升為雅芳中國區總裁(包括臺灣、香港地區)至今。
媒體眼中,高壽康是"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男人,源于以往他對待媒體像服務尊貴客戶般周到細致。在他的帶領下,雅芳的乖巧博得了政府的一致好評,"學習雅芳好榜樣",從試點到拿牌無不一路綠燈。然而,市場的殘酷和同行的冷眼也不得不讓高陷入深思。
高壽康沒有想明白的是,他在臺灣本土屢試不爽的終端專賣模式一到大陸市場就不靈驗了。先別說滿街都是三四折任意"跳樓"的雅芳產品"揮淚大甩賣",單是那弄堂廁所旁隨意布局的雅芳專賣店,都很難讓人想起這是一個國際品牌,不管它在中央電視臺的廣告如何粉飾?這至今已成為高心中揮之不去的痛。
當雅芳爭到中國第一塊牌照,大總管鐘彬嫻高調入境,向全國高調示眾時,沒想到卻迎來媒體的質疑及業界的集體緘默。還有內部那上千名專賣店主的集體退貨風波,高壽康想不明白的是:大陸人為什么如此不喜歡"第一",是中國人傳統的中庸思維模式所致,還是另有其因,高至今郁悶不解。其實,放眼望去,以安利為市場主導的大陸直銷市場,一直是以多層次直銷作為市場的主體形態。
雅芳逆主流形態而動,在政府高層游說單層次之利,痛述多層次之弊。雖贏得政策青睞,但隨之而來遭遇整個行業的怨恨亦在情理之中。長期以來,高傲的美國人在國際化的市場征戰中一直以競和為基礎,相伴而行。如麥當勞和肯德基、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通用與福特等案例不勝枚舉。但惟有安利和雅芳在中國本土之爭,既違美國形態,又違中國競爭直銷市場潛規則。據此,高壽康的孤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結語:高先生,依舊抱著您那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好好研究一下"孤獨"吧!
李金元的孤獨:誰是張良韓信
李金元簡介
河北滄州人,1992年用僅有的積蓄加上借款共2000萬元人民幣創建天獅集團并投入到高鈣產品的研發,沿用直銷模式令天獅超速發展。經不斷打拚,天獅現已成為一家以高科技產品為主導、多種產業并存發展的大型跨國集團。李還于今年10月胡潤財富榜中以68億的身價被評為天津首富。
李金元具有北方爺們兒特有的豪爽和執著,對有功之臣不惜巨金的褒賞以及對天獅全球之旅的一往無前堪稱經典。然則,天獅"全家同享,全球共享"的新理念不能光憑李一人來灌輸,世界500強的宏愿更不可能由李獨個兒實現,還需更多更拽的事業伙伴促成大業,如今的老李仍在苦苦尋覓。
入世者說:成功了才會幸福;哲人說:幸福就是一種成功。按世俗的標準來看:李金元是成功了。但凡走近李金元身邊的人無不感慨地說:"老李并不幸福。"按新新人類媒體的口徑:"老李的幸福指數并不高。"
的確,老李的兩鬢全斑白了,這與一個知天命的漢子極不相稱的蒼老,似乎正在詮釋著李金元內心的滄桑。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這么多年來,天獅在沒有國家一分錢貸款的情況下,把中國的產品賣到了全球80多個國家地區,每年向國家上繳上億的利稅,拉動下游數百個配套廠家的生產。可到頭來,卻要遭到有關部門接二連三的"突擊檢查",每一次檢查過后,李金元的民族主義情懷都要在內心激蕩一番:"我作為一個中國人到底要不要爭這一口氣!"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這么多年來,天獅以赤誠及遠大的理想竭力去擁抱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可為什么企業高管卻像走馬燈似的跳槽,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像日本人、韓國人那樣,把畢生奉獻給公司,推動民族企業的發展?難道天獅做到500強,僅僅是李金元個人的事情嗎?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每一次向社會捐款或搞一個公益項目之后,總會收到全國一大堆要求"支持"的求援,還有不明不白的敲詐、勒索,難道做善事錯了嗎?
李金元始終不明白的是:1998年過后,10家外資企業獲得了轉型政策,天獅一直在等待政府給個"名份",但等待的結果只能被迫遠走海外。這么多年來,天獅如此如履薄冰,在市場潛規則中前行,像小腳媳婦似的遵照政府各級領導的大小招呼,可到頭來,首批直銷牌照依然與自己無緣。
李金元有很多的不明白,可無法與人說,對天獅而言:老李是個十足的強者,可老李內心的孤獨與脆弱,只有登高者臨顛峰而一覽眾山時,才會體會到老李內心高處不勝寒的孤獨。
當老李把天獅的股票撒向美國投資者時,他才發現,身后的跟隨者寥若星辰,此時此刻,老李的孤獨感尤甚。盡管如此,老李還是豪邁地預言:擁有五星紅旗的工廠在全球一定會越來越多。
結語:老李,愿您與天獅眾將士一起"握緊拳頭,環抱地球"。
陳得福的孤獨:戰略缺失如何補
陳得福簡介:
仙妮蕾德國際機構董事長,人體細胞營養學博士,草本學的專家,他與夫人陳徐愛蓮依據中國五千年的食養文化,借助西方高科技一流的生產設備,研發并生產了數百種以純天然草本植物為原料的營養食品、護膚化妝品及家居日用品。于1982年創辦仙妮蕾德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美國加州,業務遍及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
陳得福博士是直銷行業中少有的專家級老總,他一手創辦的仙妮蕾德可謂中國直銷界的元老級企業。而如今,它所處的市場地位與陳的期望相去甚遠。"元老級"也難保不會水土不服,陳博士很納悶。
令陳得福想不過來的是,1998年以前仙妮蕾德在中國的業績曾一度超過42億年銷售額,一度遙遙領先于安利,但1998年以后,當仙妮蕾德的業績下滑至不足13個億的年銷售額時,安利卻穩踞在100億年銷售額規模之上。陳得福一直在思考中國市場:經"家族內訌"后,曾試圖突破家族企業體制向泛家族企業過渡,亦重金聘請職業經理人來打理中國市場。但由于先后兩任CEO,一個攜仙妮蕾德大部分團隊傾巢而去、一個在財務上手腳不干凈。自此以后,陳得福便再也沒請過職業經理人,而是提拔自己多年的貼身秘書代管中國區市場;自此以后,小到針頭線腦、大到各項投資,事無巨細,均需由美國總部遙控簽字。在外人看來,這樣一種管理機制用在一個上10億銷售規模的企業,真讓人匪夷所思。而仙妮蕾德就這樣跌跌撞撞走了六年。可換個角度思考,面對一個缺乏了社會信用體系的職業經理人市場,陳得福又能怎么辦呢?好在當直銷企業的管理缺位時,經銷商作為經營合作主體可以補位。這恰恰是直銷這一銷售方式的魅力所在。自1998年國家禁傳以后,仙妮蕾德一直處在戰略缺失當中。一會兒去"傳銷化",搞特許連鎖店鋪,一會兒又恢復多層次計酬模式,一會兒又修改獎金制度,一會兒又大肆購買固定資產搞混業經營。擴大投資表明陳得福想在中國市場長期經營;跨業經營,又表明他想在中國突破"直銷大鱷"的形象,謀求新的角色認知。但無論如何,仙妮蕾德在中國的戰略缺失,恰恰是出于對中國國情及市場規律把握不準確的結果。作為醫專出身的專業博士,又長期生活在美國,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市場又怎能不倍感孤獨哩。
結語:正因為孤獨的存在,我們的人生,才變得如此五彩斑斕。陳博士,何不為大伙兒研發一劑醫治"孤獨"的草本良方?
陳玉松的孤獨:未來的路咋走
陳玉松簡介:
珍奧集團董事長,工商管理學碩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常務理事、中華慈善總會榮譽副會長、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委員會副會長。
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完全可以形容陳玉松以及眾多珍奧人現時的心情。困境面前,陳玉松和珍奧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超然直對。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但凡創新的文明成果趨向超前,創新教育就會付出沉重代價。陳玉松和他的珍奧核酸對中國百姓社會而言,始終因為產品功效概念抽象,屢屢被精英媒體質疑并引發無數風波,而陳玉松和他的珍奧就是在這樣的責難和質疑中長大的。作為一個曾經的軍人,我們相信他內心所能承受壓力及心理素質。作為一個企業家,珍奧所面臨的成長環境卻又是中國企業或者說保健品企業所必須面對的。陳玉松始終不明白的是,為什么曾經作為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到全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對探索和創新竟表現出如此這般民族偏狹。難道是因為珍奧的產品文化并非承載五千年中華傳統養生文化,而是整合科技文明的所致?陳玉松至今不解。
如果參照今天的《直銷管理條例》來解談珍奧的會議營銷模式,珍奧與大多數從事會議營銷的企業是真正的單層次直銷。珍奧曾經以"會議+服務營銷"的模式,讓數萬老人消費者感受到久違了的兒女般的呵護,可以說珍奧把會議營銷做到了淋漓盡致。同大多數處于市場滑坡中的會議營銷企業一樣,珍奧亦想借直銷開禁的春風拿一塊牌照,珍奧拿到了!而且是內資第一塊牌照,可前后不到二個月,卻又戲劇性地被商務部摘了牌。
珍奧被摘牌,表面上是"虛報申報材料"的結果,可實際上是整個直銷行業非理性集體情緒作用的結果。據悉,就在珍奧宣布拿到牌照的第二天,某部委就收到有關舉報珍奧的匿名電話幾十個。這里面還不包括有關珍奧負面報道背后的"影子殺手"。煮豆燃豆萁,豆在腹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陳玉松苦矣,前面的路到底怎么走?陳玉松在困惑中孤獨地思索著……好在珍奧的探索精神已在。
結語:意志堅強的人為了擺脫孤獨會去追尋充實。
黃永剛的孤獨:商人的"紅頂"不好戴
黃永剛簡介:
新時代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在2005年第三屆中國職業經理人大會上,經專家組評定,黃永剛達到四星級國際職業經理人水準,被大會組委會特授"中國杰出企業家"稱號并頒發了"中華英杰經理人四星級勛章";2006年度"全國食品安全十大人物"。
黃永剛就如同三國時期"五虎將"中年紀最大的"勞模"黃忠一般,對事業忠心耿耿,對"新時代"勞心勞力。前路艱辛,榮譽與壓力并存,未來他將如何橫刀立馬,指揮千軍?
黃永剛的名字很少被業界人士引為談資,這一切緣于新時代的低調,亦緣于黃永剛一貫以來行事穩健、納于言而敏于行的個人風格。作為體制內的老軍工,他與同時代的共和國所有建設者一樣,身上不自覺地都烙上了歷史的傷痕以及對理想主義的頂禮膜拜。然而,面對日益多元的社會生態,在全社會都在強調個人價值與分配掛鉤時,黃永剛至今尚在拿著一份較低的薪水,這一點,與新時代現有的業績極不相稱,黃永剛的年薪甚至遠不如國內一個年營業額億元以下的公司的操盤手。但黃永剛坦言:自己的收入他已經很知足了。然而,當新時代的改制反復糾纏于體制內的障礙而步履維艱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向這么多年跟隨自己創業的合作伙伴交待。有人戲言:中國的國企領導人搞到頭,很多都成了"兩院院士",要么進法院,要么進醫院。戲言背后,其實詮釋著在新舊體制轉型期間,一個龐大的國企企業家群體在價值規則失衡下的錯位生態。而黃永剛面對的恰恰是深化體制改革中第二輪體制上的突破。作為市場競爭及資方增值的雙重主體,他還得繼續在夾縫中負重前行。
毋庸諱言:新時代在直銷市場能做到今天這樣一個成績,主觀上是新時代人在背水一戰的條件下,對中國國情及機遇的充分把握,客觀上是1998年以后在政策不明朗、競爭不充分的市場背景下給了新時代發展空間。但未來的中國市場,這種戰略空間會越來越窄,大批實力雄厚的醫藥、保健品企業會蜂涌向直銷市場,搶占這塊蛋糕。面對新的競爭環境及戰略條件,新時代人會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上作繭自縛,還是能夠整體突破,這恰恰是黃永剛所擔心的。
黃永剛說:做企業就好比跳高,越往后起跳難度越大,這也是黃永剛的孤獨所在。
結語:于夾縫中負重前行而起的孤獨,尤須敬重。黃總,一路走好!
古潤金的孤獨:誰心知我心
古潤金簡介:
于1959年出生于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第三代華裔企業家,也是中、馬兩國知名的慈善家,祖籍廣東中山市。先后擔任馬來西亞中山會館聯合會會長、中國企業家全國理事會理事、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工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會理事等多個職務。古潤金于1994年在中國中山創立完美(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現已發展壯大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現代化企業。
"完美"在古潤金這個大家長心目中是個既爭氣又淘氣的小孩:能拿到很多獎狀和嘉許,有時又會惹些或大或小的麻煩。他以其特有的勤勞和智慧悉心培育這個中馬混血兒,望子成龍之心尤切。他的理想能有人共鳴應和嗎?
古潤金的頭發全白了,這是記者在廣東某希望小學捐贈儀式上所見到的,古潤金脖子上鮮紅的紅領巾與古潤金的白頭發形成了一幅鮮活的風景畫。了解古潤金的人深諳古潤金白頭的原因:無論是與廖宗明的分道揚鑣,還是合作伙伴許國偉所碰到的車禍,或者是"98禁傳"以后完美的出路……。一件件、一樁樁,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令古揪心不已。然而,完美十年就這樣成了中山市的納稅冠軍企業(除樂百氏外)。
《華商》曾經在廣州街頭做過一個采訪:在對25名路人的訪問中,無一人知道完美公司是干什么的。可見,完美的公眾知名度尚在公眾視野之外。
即使在近一二年里,在全國的機場及高速公路邊,雨后春筍般地冒起"完美中國,中國完美"的戶外廣告牌。但不知情的人們依然會認為這是政府有關和諧社會宣傳的公益廣告牌。可見,完美公司的低調可窺一斑。
在馬來西亞采訪,談到拿督古潤金,古在吉隆坡的朋友們都知道古潤金在中國做直銷發了大財。
古的成功,曾引發馬來西亞直銷企業投資中國的熱潮。但由于對國內直銷政策的缺乏了解,以致繼完美之后鮮有來者在中國立足。這令出身馬來西亞華裔的古潤金多少有點孤獨。
與完美的中、高經銷商在不同的場合交流,他們都不佩服古潤金,認為他可親而不可敬。他們說:"完美的決策及很多重大經營措施,都是經銷商幫公司拿的主意,完美的發展,全是經銷商推動的結果,其實公司的管理層很弱。"可反過來說,完美經銷商的無意之語,不恰恰是古潤金有容乃大的過人機智嗎?
完美倡導的是水文化,沒有山、沒有標桿、沒有偶像。與直銷企業的偶像文化比較,完美似乎缺了點什么?而完美對產品、服務、物流的精益求精,對經銷商文化的海納百川,卻象水一樣滲透,這正是它成就十年輝煌的奧秘。
直銷開禁后,完美過去所擁有的不充分競爭市場已沒有了。當競爭環境已由漸變到巨變時,完美的下一步怎么走?這無疑正在困擾著古潤金,對任何一個組織而言,決策者永遠都是孤獨的。
結語: 一個人要有孤獨,那樣才能面對自我;用心來對著整個世界,他的心就打開的。古生,您說呢?
張華的孤獨:"劫后"的喟嘆
張華簡介:
57歲,武漢人,1996年1月創辦武漢瓜拿納保健品有限公司,是國內直銷業的探路者之一。他研究中國直銷業12年,一直呼吁加強行業自律,攜手共創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直銷市場運作模式。2006年春,張華因武漢瓜拿納(集團)有限公司受涉傳等指控,入獄數月,企業現已基本名存實亡。
張華,無疑是最富"唐吉·訶德"色彩的人物,年前的躊躇到如今的蒼涼,命運仿佛與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眾叛親離的苦狀也讓他看清了先前稱兄道弟的哥們中誰來落井下石、誰會袖手旁觀、誰能伸出援手。張華也發話了:我不會倒下!
"我現在什么都沒有了",這是張華出獄后留下的喟嘆,除了心中揮之不去的心有余悸及戰栗,張華和他的瓜拿納儼然已從行業公眾視野中消失。
曾幾何時,張華和他的瓜拿納作為老牌的直銷企業,一直以謹言慎行的"休克"狀態受到國家職能部門的肯定。甚至在直銷立法前期的論證調研中,張華的身影常常出沒其中。作為產業界的代表,張華的聲音曾因代表著守法與自律的典范而被政府青睞。張華一直以產業界的老資格自居,在中國真偽市場處于同一時間起步階段同時又見證了中國直、傳銷風變換的歷史,內資企業中只有李金元與張華和福州福龍公司的楊乃清三人。長期以來由于他們及"安利"的存在,讓游蕩在灰色市場的直銷公民看到了直銷市場開禁的希望所在。張華打開多少年來的財務報表說明:他是聽話的乖孩子。可沒有想到的是:恰恰是瓜拿納總部所在地的地方職能部門輕輕一擊,就令張華措手不及,企業一夜之間崩潰。這是直銷牌照頒布的前夜,一個民族直銷企業等待了八年的復蘇之夢,就這樣破滅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獨對城市的燈火闌珊,張華潸然淚下。少了瓜拿納的直銷市場今后會怎么樣呢?張華在孤獨地沉思著。據悉,當瓜拿鈉出事的消息傳遍全國時,數千位瓜拿鈉經銷商留下了迷離而痛苦的淚水。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