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慈善之道
發布: 2006-09-02 00:00:00 作者: 來源:

所有信仰都有“分享”和“幫助弱者”的理念。
42歲的德•狄維士(Doug DeVos)神采奕奕。他從父親理查•狄維士(Rich DeVos)那里不僅繼承了美國安利(Amway)公司的總裁職位,也繼承了狄維士家族的典型長相、磁性魅力、雄辯口才和一顆慈善之心。
9月13日,他的公司給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特殊奧運會捐款650萬元人民幣。為此,他特意飛到上海參加這一盛事,并和安利公司董事長史堤夫•溫安洛(Steve Van Andel)一起向全球特奧信使徐闖和全球特奧運動員領袖喬美麗分別頒發了榮譽員工和榮譽實習生證書,以鼓勵他們一段時間以來在安利公司的辛勤工作,并希望以此帶動更多的企業和個人關注智障人士,為他們提供融入社會的機會。
安利的產品及其在直銷界的成功已毋庸置疑,但德•狄維士更驕傲于這個家族企業的慈善事業。9月16日下午,他在安利的上海分部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訪,談起他的父親、狄維士和溫安洛家族以及安利兩代決策層的慈善觀對這家跨國企業的影響。
樂善好施的家族傳統
眾所周知,安利是由理查•狄維士和杰•溫安洛(Jay Van Andel)這兩個具有相同背景和價值理念的荷蘭裔美國人在自己家中的地下室創立的。但它的慈善傳統卻鮮為人知。
“安利何時開始做慈善?”記者開門見山地問,一個公司往往在業績穩定且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回報社會。“從1959年開業就是如此。”德•狄維士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他嘴角上揚,臉上綻放笑容地繼續說道,“事實上,父親在和杰•溫安洛創立安利之前,就樂善好施,這是我們家族的傳統。”
結合美國人帕特•威廉姆斯(Pat Williams)寫的《像理查•狄維士一樣成功》(How to be like Rich DeVos)以及德•狄維士的回憶,我們對狄維士家族有了詳細的了解。
理查•狄維士的祖父是新教徒,從荷蘭移民到美國。他的職業是小商販,每天開著舊卡車到農貿市場采購蔬菜,然后再開車到附近的地方以稍高一點的價格挨家挨戶地出售。理查•狄維士在小時候常跟著祖父走街串巷,整天叫賣。對此,他曾笑著告訴旁人:“安利公司今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于那位荷蘭裔菜販子。”
理查•狄維士的父親西蒙•狄維士是一名誠實勤勞的員工,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在雜貨店給面粉裝袋,休息日還兼職到男士用品商店當銷售員。他在59歲被心臟病奪去生命之前,向兒子理查反復強調:“你要擁有自己的公司,這是把握自己未來的唯一途徑。”父親的教誨,讓理查決心要自己創業,并打造出一個規模空前的商業帝國。
祖父和父親對理查的影響還不止于此。雖然德•狄維士并不認為宗教和他們家族熱衷慈善事業有必然聯系,因為所有信仰都有“分享”和“幫助弱者”的理念。狄維士家族的傳統就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全家人參加的家庭會議往往會討論慈善事宜,每個孩子都“列席旁聽”,耳濡目染長輩的討論和各種善舉的“出爐”過程。
德•狄維士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已記不清參加的第一次慈善活動究竟是什么,因為他和哥哥狄克(Dick)、丹(Dan)以及姐姐切麗(Cheri)一直受家庭慈善傳統的熏陶,這是一個潛移默化又自然而然的過程,做慈善成為他們理所當然的事。如今,身為4個孩子父親的德•狄維士,也經常在餐桌上和妻子瑪利亞(Maria)一起討論慈善事宜,并讓孩子們參與這一過程。
理查的二兒子丹•狄維士曾是安利公司總裁,他說:“父親的金錢觀是,首先要付出,自覺捐出所擁有的一切——時間、才能和財富。父親不僅自己愉快地捐贈,他也一貫教導我們這樣做。”“父親是非同一般的慈善家”,理查的大兒子狄克說,“他的募捐動員詞是‘請大家加入公民義務活動這一慈善事業,你將從中體會到特別的意義和捐贈的樂趣。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一直樂此不疲,你們要不要也參加呢?’于是,人們紛紛用金錢、時間和服務來響應。”
的確,理查•狄維士的樂善好施在美國當地廣為人知,因此他的姓名經常出現在大急流市的建筑物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如狄維士兒童醫院、狄維士表演大禮堂、大峽谷州立狄維士中心和狄維士廣場會議中心等。
密西根州最著名的公民之一、前美國總統杰拉爾德•福特非常熟悉理查•狄維士,他見證過理查的慷慨大度:“理查有一個簡單的價值觀:如果你獲得了成功,就應當有所回報。理查對大急流(Grand rapids? 美國密西根州一城市,安利公司的發源地)社區和整個社會的回報是巨大的。他在給予回報的同時,還要求其他人也給予回報,因而理查對社會的貢獻是成倍增長的。理查是好公民的典范。”
前總統福特對理查的贊譽得到了愛德文•米斯的響應,他曾是里根政府時期的美國總檢察長。他說:“理查的成功,以及幫助各地人民改善生活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他的品格。他的財富來源于良謀善策和勤勞苦作,以及對他人追尋夢想的激勵。如果處在他的位置上,許多人會將錢用在自己身上,而理查則以富助人,以財濟世。”
同是荷蘭裔移民后代、虔誠新教徒的安利另一創始人杰•溫安洛(2004年去世)生前的一番話,更加有助于我們理解樂善好施的家族傳統對于公司今后從事慈善的影響:“理查和我忠于大急流社區。我們的財富來自這里,也要回饋這里。例如,安利銷售中心如果建在別處可以花費少一些,但還是建在了這里。將它建在大急流市,無論從運營和經濟角度來看,都不是最佳方案,但卻是正確的選擇。”
如今,安利的接力棒交給理查•狄維士和杰•溫安洛的兒子一代。德•狄維士告訴記者,他和史堤夫•溫安洛在同一地區成長,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彼此信任。兩人在公司事務上以大局為重,所以幾乎沒有分歧。而且在慈善事業方面,他們不僅繼承了父輩的樂善好施,并統籌管理公司的慈善事業,使之更加有效。
物盡其用,捐助有方
小兒子德•狄維士還記得,當自己是個小男孩時,經常出入父親理查•狄維士的辦公室,并在他的辦公桌上玩玩具。“我還記得小時候告訴過別人,我爸爸所做的只是開支票。”后來他才發現,這些支票都是用于家族的慈善基金會。當然,如今的德•狄維士明白,做慈善不僅是捐錢那么簡單。
正如密西根州前州長約翰•英格勒所說:“理查•狄維士不僅在財富上慷慨大方,甚至把他的時間、感情以及明智見解,都無私地奉獻出來與人分享,因為他一心想改變人們的生活。”大急流市前市長約翰•洛吉把理查•狄維士與其他富有的捐助人進行了對比,以此來分析理查的獨樹一幟:“縱觀美國歷史,富有的企業家和工業巨頭無不滿足于用臨終遺囑來顯示自己的慷慨。理查則與他們不同,他是另一類型的企業領袖,他的慷慨是名副其實的,他的一生都在慷慨奉獻。更重要的是,他還以自己作為公民領袖的形象來激發他人奉獻愛心。”
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以及“股神”巴菲特相比,理查的善款相對少一些,但若是和各自企業的收入掛鉤,理查的捐贈毫不遜色。他和妻子海倫(Helen)是一對慷慨的伉儷,將時間和金錢捐給許多有益的機構,包括教堂、民間組織、慈善機構和醫院等。
理查•狄維士曾說:“我們樂于奉獻,海倫從不忘繳納‘十一’(捐出利潤的1/10)奉獻。如果你不擁有金錢,就不會被金錢所占有。捐贈其實是很辛苦的工作,因為有太多的事業需要你去幫助。絕不是簡單地簽張支票給每一個請求捐贈的機構就夠了,你還要花大量時間來研究和了解他們是否真正需要。我們將‘十一’奉獻用于真正有益的事業——人類的生活和永恒的事業。我們希望這些捐贈能夠物盡其用。”
德•狄維士如今也是如此,嚴格把關公司的慈善支出。他們會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善款,如果管理不善,不得不中斷慈善資金的繼續投入。“這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德•狄維士希望安利捐出的每一筆錢都能用在刀刃上,因此安利在美國本土的慈善受眾主要是兒童。“兒童是未來,幫助有困難的兒童,就是在改變未來。”
目前,美國安利公司是安達高集團(Alticor Inc.)的子公司,安達高旗下還有另外兩家公司:進行電子商務的捷星公司(Quixtar Inc.)和提供B2B服務的捷通公司(Access Business Group LLC.)。2004/05財年,美國安達高集團的銷售額為64億美元。至于安達高是否恪守“十一”奉獻,由于涉及公司機密,記者無從知曉。但毫無疑問,安利仍是“慈善大戶”。
僅以安利(中國)來說,自1995年到2005年這10年,組織、參與各類公益活動達2158項,投入資金達1.58億人民幣。在《福布斯》“2004年度中國慈善榜”中,安利(中國)以1016萬元名列跨國公司慈善榜第五。
對此,安利(中國)對外事務總監付小明說:“我們的公益事業有自己的品牌。公司的三大公益理念,環保、兒童、健康,每個理念都在打造一個大品牌。健康理念有‘紐崔萊健康跑’;兒童理念打造‘安利名校支教’品牌;再比如環保理念,除種植一百萬棵樹,打造‘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綠色’的‘安利林’外,還贊助了南北極科考和清掃珠峰的‘登峰造極促環保’活動。在公益方面,以項目制推廣品牌,我們是敢為天下先的。”
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表示,在中國做慈善的一大問題是“僧多粥少”,所以安利必須確保把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對此,付小明表示:“我們每一個項目都直接與受助人聯系,盡量減少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例如我們的‘名校支教’活動,每一筆錢都是直接落在當地的受助學校。如果是基建項目則由村民自發組織義工,我們請監理公司監理當地建設工作。另外,公司每年定期委派專人到當地了解受助情況,定期進行捐贈。”安利(中國)現已與中國19所著名大學為合作方,讓資金通過研究生志愿者之手直接作用于當地教育,提高了資金使用的信用和透明度,保證了活動的有效性和善始善終。
企業社會責任的典范
一般而言,企業對品牌價值的追求是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安利的頻頻善舉除了狄維士和溫安洛這兩大家族的傳統外,還源于“企業社會責任”(CSR)。
這個概念最早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1999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全球協議”,并于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近些年“企業公民”思想廣為流行,連《財富》和《福布斯》這樣的商業雜志在企業排名評比時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可見一個公司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商業實踐、運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為方式的好壞,是否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已成了社會對其企業形象的重要評判。
安利公司自成立開始?就將恪盡企業社會責任,為公益事業提供資助,回饋社會奉為公司的企業理念。這是一個聰明的做法,事實是,安利產品銷售到哪里,安利的公益捐贈就形成一個品牌。
安達高集團自1999年成立即通過贊助“隨我一起走”活動,為殘疾兒童提供戰勝困難、實現人生夢想的機會;在歐洲與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2004財年為3萬多名兒童提供了預防接種,使他們免受致命疾病的侵害;在印度,安利出版盲文課本并將這些課本發送到4.5萬名孩子手中;其他還包括資助澳大利亞的癌癥患兒、墨西哥和巴西偏遠地區的貧困兒童、希臘受虐兒童、日本智障兒童、美國幫派少年等等……安利的“愛心手牽手”兒童項目投入了1400萬美元,志愿者服務時間超過17萬個小時,共為400多萬兒童帶來希望和機會。
安利的董事長史堤夫•溫安洛先生認為:安利的慈善理念源于家庭生活中傳統原則。
家庭教育使他堅信,作為家庭一員,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家庭責任;作為社會一員,每個企業都應該回饋社會。安利總裁德•狄維士也表示,企業首先要行事端正,然后環顧四周,看看可以為鄰居和社區做些什么。安利無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典范,僅安利(中國)而言,據AC尼爾森在2006年的調查顯示,安利?中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分別達到99%和83%,安利產品的美譽度達到90%。
如今,德•狄維士希望公司的事業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就能有更多的善款來幫助他人了。
42歲的德•狄維士(Doug DeVos)神采奕奕。他從父親理查•狄維士(Rich DeVos)那里不僅繼承了美國安利(Amway)公司的總裁職位,也繼承了狄維士家族的典型長相、磁性魅力、雄辯口才和一顆慈善之心。
9月13日,他的公司給2007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特殊奧運會捐款650萬元人民幣。為此,他特意飛到上海參加這一盛事,并和安利公司董事長史堤夫•溫安洛(Steve Van Andel)一起向全球特奧信使徐闖和全球特奧運動員領袖喬美麗分別頒發了榮譽員工和榮譽實習生證書,以鼓勵他們一段時間以來在安利公司的辛勤工作,并希望以此帶動更多的企業和個人關注智障人士,為他們提供融入社會的機會。
安利的產品及其在直銷界的成功已毋庸置疑,但德•狄維士更驕傲于這個家族企業的慈善事業。9月16日下午,他在安利的上海分部接受了《新民周刊》的采訪,談起他的父親、狄維士和溫安洛家族以及安利兩代決策層的慈善觀對這家跨國企業的影響。
樂善好施的家族傳統
眾所周知,安利是由理查•狄維士和杰•溫安洛(Jay Van Andel)這兩個具有相同背景和價值理念的荷蘭裔美國人在自己家中的地下室創立的。但它的慈善傳統卻鮮為人知。
“安利何時開始做慈善?”記者開門見山地問,一個公司往往在業績穩定且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回報社會。“從1959年開業就是如此。”德•狄維士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他嘴角上揚,臉上綻放笑容地繼續說道,“事實上,父親在和杰•溫安洛創立安利之前,就樂善好施,這是我們家族的傳統。”
結合美國人帕特•威廉姆斯(Pat Williams)寫的《像理查•狄維士一樣成功》(How to be like Rich DeVos)以及德•狄維士的回憶,我們對狄維士家族有了詳細的了解。
理查•狄維士的祖父是新教徒,從荷蘭移民到美國。他的職業是小商販,每天開著舊卡車到農貿市場采購蔬菜,然后再開車到附近的地方以稍高一點的價格挨家挨戶地出售。理查•狄維士在小時候常跟著祖父走街串巷,整天叫賣。對此,他曾笑著告訴旁人:“安利公司今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歸功于那位荷蘭裔菜販子。”
理查•狄維士的父親西蒙•狄維士是一名誠實勤勞的員工,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在雜貨店給面粉裝袋,休息日還兼職到男士用品商店當銷售員。他在59歲被心臟病奪去生命之前,向兒子理查反復強調:“你要擁有自己的公司,這是把握自己未來的唯一途徑。”父親的教誨,讓理查決心要自己創業,并打造出一個規模空前的商業帝國。
祖父和父親對理查的影響還不止于此。雖然德•狄維士并不認為宗教和他們家族熱衷慈善事業有必然聯系,因為所有信仰都有“分享”和“幫助弱者”的理念。狄維士家族的傳統就是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全家人參加的家庭會議往往會討論慈善事宜,每個孩子都“列席旁聽”,耳濡目染長輩的討論和各種善舉的“出爐”過程。
德•狄維士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已記不清參加的第一次慈善活動究竟是什么,因為他和哥哥狄克(Dick)、丹(Dan)以及姐姐切麗(Cheri)一直受家庭慈善傳統的熏陶,這是一個潛移默化又自然而然的過程,做慈善成為他們理所當然的事。如今,身為4個孩子父親的德•狄維士,也經常在餐桌上和妻子瑪利亞(Maria)一起討論慈善事宜,并讓孩子們參與這一過程。
理查的二兒子丹•狄維士曾是安利公司總裁,他說:“父親的金錢觀是,首先要付出,自覺捐出所擁有的一切——時間、才能和財富。父親不僅自己愉快地捐贈,他也一貫教導我們這樣做。”“父親是非同一般的慈善家”,理查的大兒子狄克說,“他的募捐動員詞是‘請大家加入公民義務活動這一慈善事業,你將從中體會到特別的意義和捐贈的樂趣。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一直樂此不疲,你們要不要也參加呢?’于是,人們紛紛用金錢、時間和服務來響應。”
的確,理查•狄維士的樂善好施在美國當地廣為人知,因此他的姓名經常出現在大急流市的建筑物上也就不足為奇了。如狄維士兒童醫院、狄維士表演大禮堂、大峽谷州立狄維士中心和狄維士廣場會議中心等。
密西根州最著名的公民之一、前美國總統杰拉爾德•福特非常熟悉理查•狄維士,他見證過理查的慷慨大度:“理查有一個簡單的價值觀:如果你獲得了成功,就應當有所回報。理查對大急流(Grand rapids? 美國密西根州一城市,安利公司的發源地)社區和整個社會的回報是巨大的。他在給予回報的同時,還要求其他人也給予回報,因而理查對社會的貢獻是成倍增長的。理查是好公民的典范。”
前總統福特對理查的贊譽得到了愛德文•米斯的響應,他曾是里根政府時期的美國總檢察長。他說:“理查的成功,以及幫助各地人民改善生活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他的品格。他的財富來源于良謀善策和勤勞苦作,以及對他人追尋夢想的激勵。如果處在他的位置上,許多人會將錢用在自己身上,而理查則以富助人,以財濟世。”
同是荷蘭裔移民后代、虔誠新教徒的安利另一創始人杰•溫安洛(2004年去世)生前的一番話,更加有助于我們理解樂善好施的家族傳統對于公司今后從事慈善的影響:“理查和我忠于大急流社區。我們的財富來自這里,也要回饋這里。例如,安利銷售中心如果建在別處可以花費少一些,但還是建在了這里。將它建在大急流市,無論從運營和經濟角度來看,都不是最佳方案,但卻是正確的選擇。”
如今,安利的接力棒交給理查•狄維士和杰•溫安洛的兒子一代。德•狄維士告訴記者,他和史堤夫•溫安洛在同一地區成長,擁有相同的價值觀,彼此信任。兩人在公司事務上以大局為重,所以幾乎沒有分歧。而且在慈善事業方面,他們不僅繼承了父輩的樂善好施,并統籌管理公司的慈善事業,使之更加有效。
物盡其用,捐助有方
小兒子德•狄維士還記得,當自己是個小男孩時,經常出入父親理查•狄維士的辦公室,并在他的辦公桌上玩玩具。“我還記得小時候告訴過別人,我爸爸所做的只是開支票。”后來他才發現,這些支票都是用于家族的慈善基金會。當然,如今的德•狄維士明白,做慈善不僅是捐錢那么簡單。
正如密西根州前州長約翰•英格勒所說:“理查•狄維士不僅在財富上慷慨大方,甚至把他的時間、感情以及明智見解,都無私地奉獻出來與人分享,因為他一心想改變人們的生活。”大急流市前市長約翰•洛吉把理查•狄維士與其他富有的捐助人進行了對比,以此來分析理查的獨樹一幟:“縱觀美國歷史,富有的企業家和工業巨頭無不滿足于用臨終遺囑來顯示自己的慷慨。理查則與他們不同,他是另一類型的企業領袖,他的慷慨是名副其實的,他的一生都在慷慨奉獻。更重要的是,他還以自己作為公民領袖的形象來激發他人奉獻愛心。”
和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以及“股神”巴菲特相比,理查的善款相對少一些,但若是和各自企業的收入掛鉤,理查的捐贈毫不遜色。他和妻子海倫(Helen)是一對慷慨的伉儷,將時間和金錢捐給許多有益的機構,包括教堂、民間組織、慈善機構和醫院等。
理查•狄維士曾說:“我們樂于奉獻,海倫從不忘繳納‘十一’(捐出利潤的1/10)奉獻。如果你不擁有金錢,就不會被金錢所占有。捐贈其實是很辛苦的工作,因為有太多的事業需要你去幫助。絕不是簡單地簽張支票給每一個請求捐贈的機構就夠了,你還要花大量時間來研究和了解他們是否真正需要。我們將‘十一’奉獻用于真正有益的事業——人類的生活和永恒的事業。我們希望這些捐贈能夠物盡其用。”
德•狄維士如今也是如此,嚴格把關公司的慈善支出。他們會請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善款,如果管理不善,不得不中斷慈善資金的繼續投入。“這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德•狄維士希望安利捐出的每一筆錢都能用在刀刃上,因此安利在美國本土的慈善受眾主要是兒童。“兒童是未來,幫助有困難的兒童,就是在改變未來。”
目前,美國安利公司是安達高集團(Alticor Inc.)的子公司,安達高旗下還有另外兩家公司:進行電子商務的捷星公司(Quixtar Inc.)和提供B2B服務的捷通公司(Access Business Group LLC.)。2004/05財年,美國安達高集團的銷售額為64億美元。至于安達高是否恪守“十一”奉獻,由于涉及公司機密,記者無從知曉。但毫無疑問,安利仍是“慈善大戶”。
僅以安利(中國)來說,自1995年到2005年這10年,組織、參與各類公益活動達2158項,投入資金達1.58億人民幣。在《福布斯》“2004年度中國慈善榜”中,安利(中國)以1016萬元名列跨國公司慈善榜第五。
對此,安利(中國)對外事務總監付小明說:“我們的公益事業有自己的品牌。公司的三大公益理念,環保、兒童、健康,每個理念都在打造一個大品牌。健康理念有‘紐崔萊健康跑’;兒童理念打造‘安利名校支教’品牌;再比如環保理念,除種植一百萬棵樹,打造‘哪里有安利哪里就有綠色’的‘安利林’外,還贊助了南北極科考和清掃珠峰的‘登峰造極促環保’活動。在公益方面,以項目制推廣品牌,我們是敢為天下先的。”
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表示,在中國做慈善的一大問題是“僧多粥少”,所以安利必須確保把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對此,付小明表示:“我們每一個項目都直接與受助人聯系,盡量減少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失,例如我們的‘名校支教’活動,每一筆錢都是直接落在當地的受助學校。如果是基建項目則由村民自發組織義工,我們請監理公司監理當地建設工作。另外,公司每年定期委派專人到當地了解受助情況,定期進行捐贈。”安利(中國)現已與中國19所著名大學為合作方,讓資金通過研究生志愿者之手直接作用于當地教育,提高了資金使用的信用和透明度,保證了活動的有效性和善始善終。
企業社會責任的典范
一般而言,企業對品牌價值的追求是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安利的頻頻善舉除了狄維士和溫安洛這兩大家族的傳統外,還源于“企業社會責任”(CSR)。
這個概念最早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1999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全球協議”,并于2000年7月在聯合國總部正式啟動。近些年“企業公民”思想廣為流行,連《財富》和《福布斯》這樣的商業雜志在企業排名評比時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可見一個公司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商業實踐、運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為方式的好壞,是否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已成了社會對其企業形象的重要評判。
安利公司自成立開始?就將恪盡企業社會責任,為公益事業提供資助,回饋社會奉為公司的企業理念。這是一個聰明的做法,事實是,安利產品銷售到哪里,安利的公益捐贈就形成一個品牌。
安達高集團自1999年成立即通過贊助“隨我一起走”活動,為殘疾兒童提供戰勝困難、實現人生夢想的機會;在歐洲與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2004財年為3萬多名兒童提供了預防接種,使他們免受致命疾病的侵害;在印度,安利出版盲文課本并將這些課本發送到4.5萬名孩子手中;其他還包括資助澳大利亞的癌癥患兒、墨西哥和巴西偏遠地區的貧困兒童、希臘受虐兒童、日本智障兒童、美國幫派少年等等……安利的“愛心手牽手”兒童項目投入了1400萬美元,志愿者服務時間超過17萬個小時,共為400多萬兒童帶來希望和機會。
安利的董事長史堤夫•溫安洛先生認為:安利的慈善理念源于家庭生活中傳統原則。
家庭教育使他堅信,作為家庭一員,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家庭責任;作為社會一員,每個企業都應該回饋社會。安利總裁德•狄維士也表示,企業首先要行事端正,然后環顧四周,看看可以為鄰居和社區做些什么。安利無疑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典范,僅安利(中國)而言,據AC尼爾森在2006年的調查顯示,安利?中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分別達到99%和83%,安利產品的美譽度達到90%。
如今,德•狄維士希望公司的事業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就能有更多的善款來幫助他人了。
上一篇:自然跑出健康范 紐崔萊社群健康跑海口開跑 下一篇: 安利:堅持的力量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