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饅頭”直銷工地 省城北郊黑作坊蒸饃“主打”農民工
發布: 2006-07-01 00:00:00 作者: 來源:

“黑饅頭”直銷工地 省城北郊黑作坊蒸饃“主打”農民工
近日,本報新聞熱線不斷接到讀者投訴,稱鄭州市北郊附近存在多家饅頭“黑作坊”,生產的饅頭除送往附近的市場銷售給市民外,大部分直接送進附近的建筑工地,供農民工食用。
“膀爺”和面全身流汗
7月4日下午,記者以包工頭的身份來到鄭州北環劉莊村菜市場門口斜對面的一家饅頭作坊。
進入記者視線的首先是擺放在門口大鍋上的十幾個蒸籠。距離蒸籠不遠處,放著一個圓形的塑料桶,里面裝滿了被水浸泡的饅頭,漂浮在最上面的一層已經發霉,不時有蒼蠅在饅頭上飛舞。
記者踏進門面房的瞬間,一股熱浪伴著刺鼻的酸臭氣味撲面而來。一個不足30平方米的門面房內,四個光著上身的小伙子正在靠近墻邊的面板上加工著饅頭,汗水順著他們的臉頰、胳膊流下來,不時滑落到加工的面團上。
剩饅頭回爐加工
“我這里每天加工1000多斤面粉,饅頭都是銷往周邊的市場和工地。你要的話可以按批發價,最低價9毛錢一袋。”正在和面的中年男子告訴記者。
記者問:“饅頭剩下太多怎么辦?”老板說:“饅頭剩下后可以拿回來,我們可以直接換成新的。送回來的剩饅頭,放到水里面泡一泡,和面的時候,直接揉到面粉里,可再加工成新饅頭。”
在這個饅頭作坊內,記者沒有發現營業執照和衛生證明,同時,工人也沒有按照規定佩帶健康證。記者問道:“你們這里咋啥證都沒有啊?”老板說:“做饅頭還要辦啥證?花那冤枉錢干啥?”
隨后,記者對鄭州市北環的另外6家饅頭黑作坊進行調查時發現,7家黑作坊普遍存在類似情況。
黑饅頭直接送進工地
為了搞清楚“黑饅頭”的流向,記者多次穿梭于各個饅頭作坊之間。7月9日下午6時許,記者沿順河路跟蹤一40多歲、騎三輪車送饅頭的婦女,來到玉鳳路口東50米處路南的一工地。記者發現,該婦女將三輪車停在路邊后,從筐中掂出五六袋饅頭直接送到了工地的廚房內。之后,該婦女騎著三輪車繼續東行,來到路北銀基花園工地內,分別向工地內的幾個伙房送了饅頭。
7月9日下午7時許,記者再次來到銀基花園工地,民工們正在吃晚飯。和記者聊起饅頭安全衛生來,一位來自開封尉氏的民工說,這里的饅頭比家里的白,前幾天剛吃還可以,時間一長,吃著感覺就有說不上來的味道了,也不知道人家摻的啥。不過也沒有辦法,干一天活了,早就餓得不行了,咱們出門在外干苦力的人有啥法呀,首先要填飽肚子再說,都知道城市小作坊賣的饅頭不衛生,但也不能不吃飯呀。正所謂眼不見為凈嘛!正規軍生意難做
7月6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南陽路的一知名品牌饅頭店。在該店內記者看到,從和面到饅頭成品,一切工作全由不銹鋼機器完成。所有工作人員穿著統一的工作裝,戴頭套、塑料手套。
該公司經理魯廷賢介紹,他們的設備都是不銹鋼的,為了保證饅頭的質量衛生,工人每天都要清洗設備一次,對生產環境、工裝、生產用具等消毒兩次,每季度都要對員工體檢一次。
魯廷賢說,黑饅頭售價相對較低,同樣是1元錢6個大小的饅頭,他們的價格是1.5元錢4個,很難與那些小作坊競爭。“我們每天都在賠錢,從開業到現在已經賠150多萬元了。”衛生監督所表態
鄭州市衛生監督所齊科長介紹,按照相關規定,正規的饅頭生產廠必須經過相關部門審批合格后,頒發衛生許可證、員工健康證以及營業執照等相關手續,生產設備、程序必須符合衛生規定。而那些加工場所條件簡陋,露天蒸制饅頭的作坊,都屬于無證的黑作坊。
齊科長表示,這種無證的黑作坊存在很大的衛生隱患,一旦發現將堅決取締。對于那些已經取得衛生許可證的生產作坊,要不定期進行衛生檢查,如果在檢查中發現生產設施以及加工環節不符合衛生標準,一律收回其衛生許可證,停止其生產、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