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招生傳銷”毀了民辦教育
發布: 2006-06-02 00:00:00 作者: 朱述古 來源:

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臨近,江西省部分民辦高校采取每招一名新生獲得700元至1200元“愛校費”甚至加學分的手段,鼓勵學生停課外出招生。招生致富的“大款學生”成了一些學生的新偶像,“學生渴望立刻招生的熱情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一位被“哄”入校的大一學生認為現在招生是“老生招新生,一屆哄一屆”,“簡直就是變相的招生傳銷”。(6月21日新華社)
誠然,民辦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激烈爭奪生源的必然性,但是,當越來越多的民辦院校動用在校學生采取欺哄方式招收新生時,我們看到的是民辦教育管理的混亂無序,甚至是民辦教育的自毀前程。
“招生像傳銷”無疑是產業化教育的怪胎。孕育這個怪胎的根本動因,在于學校對經濟利益的片面追逐。學校支付給老生的招生回扣,正是這種動因在學生身上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文化知識的接受者,而是學校逐利的工具和利益聯盟。明明是招生回扣,居然名之以“愛校費”,尤顯滑稽。
通過“招生傳銷”,學校獲得滾滾財源,部分有“能耐”的學生也能“致富”,但這些“成績”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試想,當招生數額不僅與經濟利益掛鉤,還與考試成績掛鉤,甚至可以轉化為學分的時候,這樣的院校是在堅持質量為本的育人觀嗎?靠賣力招生掙來的學分和文憑又有多少含金量?這種手段培育出的學生又有真才實學呢?
因為自身實力有限,不少民辦院校在招生過程中往往采用夸大辦學條件、虛假承諾等欺騙方式。被騙的學生進入學校后,又在校方的唆使和誘惑下加入下一輪欺騙式招生的行列。這不是為虎作倀的現代版嗎?
越來越多的民辦院校加入“老生招新生,一屆哄一屆”的行列,這種做法頗似飲鴆止渴。不可否認,一些民辦高校可能通過非正當競爭獲得眼前利益,但對整個民辦教育而言,直接后果就是聲譽的下降和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的不信任。
我們無須對民辦教育的逐利動機過多指責。但是,當“招生像傳銷”成為愈演愈烈的無規則游戲時,我們有必要反省管理的缺位。對一個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而言,民辦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值得高度重視。中國的民辦高校登上社會舞臺并不久,雖然羽翼尚未豐滿,但公眾寄予了厚望。我們期待民辦院校能夠憑實力和內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根,更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切實加強監管,斬斷“招生傳銷”的灰色利益鏈條,還民辦教育一塊明凈的天空。
誠然,民辦教育的特點決定了激烈爭奪生源的必然性,但是,當越來越多的民辦院校動用在校學生采取欺哄方式招收新生時,我們看到的是民辦教育管理的混亂無序,甚至是民辦教育的自毀前程。
“招生像傳銷”無疑是產業化教育的怪胎。孕育這個怪胎的根本動因,在于學校對經濟利益的片面追逐。學校支付給老生的招生回扣,正是這種動因在學生身上的延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文化知識的接受者,而是學校逐利的工具和利益聯盟。明明是招生回扣,居然名之以“愛校費”,尤顯滑稽。
通過“招生傳銷”,學校獲得滾滾財源,部分有“能耐”的學生也能“致富”,但這些“成績”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試想,當招生數額不僅與經濟利益掛鉤,還與考試成績掛鉤,甚至可以轉化為學分的時候,這樣的院校是在堅持質量為本的育人觀嗎?靠賣力招生掙來的學分和文憑又有多少含金量?這種手段培育出的學生又有真才實學呢?
因為自身實力有限,不少民辦院校在招生過程中往往采用夸大辦學條件、虛假承諾等欺騙方式。被騙的學生進入學校后,又在校方的唆使和誘惑下加入下一輪欺騙式招生的行列。這不是為虎作倀的現代版嗎?
越來越多的民辦院校加入“老生招新生,一屆哄一屆”的行列,這種做法頗似飲鴆止渴。不可否認,一些民辦高校可能通過非正當競爭獲得眼前利益,但對整個民辦教育而言,直接后果就是聲譽的下降和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的不信任。
我們無須對民辦教育的逐利動機過多指責。但是,當“招生像傳銷”成為愈演愈烈的無規則游戲時,我們有必要反省管理的缺位。對一個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而言,民辦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值得高度重視。中國的民辦高校登上社會舞臺并不久,雖然羽翼尚未豐滿,但公眾寄予了厚望。我們期待民辦院校能夠憑實力和內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根,更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切實加強監管,斬斷“招生傳銷”的灰色利益鏈條,還民辦教育一塊明凈的天空。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