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謙:身份與真理
發布: 2006-04-30 00:00:00 作者: 楊謙 來源:

今天看到一位網友的信息,告訴我說我在外邊的身份還有一個所謂的中國商務院副院長。這類的信息我得到過不上,讓我實在哭笑不得。我知道,直銷雖然有了法規,但是目前仍然是真假難辨。對于那些不明就里的普通群眾來說,更加如同云里霧里。于是,國家機構的名義便被常常用來拉大旗作虎皮,以作為取信于民的證明。就連我自己現在都不知道我有幾個身份了,有些別有用心或者無知的人為了證明我的權威性(沒有權威對提起我的人來講就沒有面子),可以隨意加上一些頭銜,搞得我常常要更正。
其實,從10多年前開始研究直銷時,我就一直在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我在這里一呆就是20年,屬于很沒本事的那種人。那時我到任何一家公司講課,都絕不忘記聲明自己的觀點只代表個人,絕不代表任何機構。這個規矩至今仍然在嚴格執行。我覺得一個人的學問身份能夠被人接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取決于他所服務的機構,但歸根結底還在于他的思想和觀點是否符合真理。我只不過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學者,我所在的機構也不是一個有名氣的機構。1995年以前,我所在的機構歸當時的國內貿易部,那時內貿部和我研究的直銷還有點關系,畢竟內貿部是國內貿易的主管機構。但那時我就在不斷的聲明我的研究和觀點都與機構無關。好在那時這方面的學者不多,所以好像被別人虛構出來的機構也不多。
1998年以后,特別是最近幾年,研究直銷的學者突然多了起來。這本來是個好事,畢竟學術界開始重視直銷了。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學者頭銜的虛擬化。這種虛擬有3個特點,一是職稱層次越來越高,幾乎全是教授、研究員等等;二是機構越來越嚇人,目前北大、清華都已經被用上了;三是與主管機關的關系越來越近。因為直銷目前是商務部主管,于是有些人虛構的機構都盡量拉近與商務部的關系。當然,如果是真的,沒什么可以非議的。關鍵在于很多的人往往是自己自封,實在有違學術道德和商業道德。
在這種情況下,我自己感到非常自卑。一來我20年沒調過單位;二來我所在的機構與商務部也沒任何關系,他目前隸屬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直銷業務毫不相干;三來我也多年沒什么進步,至今仍然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學者。雖然過去多年研究直銷積累了一些名聲,但顯然現在已不夠用,因此才會有些說法,把我的身份修改成所謂的中國商務院副院長,雖然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機構,但聽起來看起來和商務部肯定有關系,也許這樣我的名字才會有用。
我想再一次說明我的身份。我只是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的院長,也是一個老師。直銷研究是我個人學術研究的一部份,我與商務部沒有任何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我希望人們對待我的觀點不要用部門的眼光和成見。作為學者,我當然希望我的研究能夠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但我不希望想利用我的人給我隨意安排頭銜。這不僅損害了被隨意安排的機構的名譽,也損害我的聲譽。我現在不想改變身份,仍然會在我正式的工作之外關注和研究直銷。我相信社會對真理的鑒別會越來越少帶有世俗的觀點。如果直銷的研究一定要因為身份才能夠為社會接受,那只能說明直銷這個產業所受到的社會污染太嚴重了。
當然,我很同情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很多接觸直銷的人都是社會經歷比較單純、社會知識比較少的,由于我國機構設置十分復雜,很多人根本搞不清真假,所以非常容易輕信。加上直銷的很多問題確實不是很容易一句話二句話說清楚的,于是就會對所謂的權威產生盲從?梢哉f,從直銷研究的角度看,目前中國沒有什么權威,誰的話也不是千真萬確的。我希望接觸直銷、對直銷感興趣的人,要善于辨別真假,要辨別真假專家、辨別真假機構、辨別真假信息、辨別真假身份、辨別真假企業。
身份不能說明水平,身份更不能代表真理。
其實,從10多年前開始研究直銷時,我就一直在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我在這里一呆就是20年,屬于很沒本事的那種人。那時我到任何一家公司講課,都絕不忘記聲明自己的觀點只代表個人,絕不代表任何機構。這個規矩至今仍然在嚴格執行。我覺得一個人的學問身份能夠被人接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取決于他所服務的機構,但歸根結底還在于他的思想和觀點是否符合真理。我只不過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學者,我所在的機構也不是一個有名氣的機構。1995年以前,我所在的機構歸當時的國內貿易部,那時內貿部和我研究的直銷還有點關系,畢竟內貿部是國內貿易的主管機構。但那時我就在不斷的聲明我的研究和觀點都與機構無關。好在那時這方面的學者不多,所以好像被別人虛構出來的機構也不多。
1998年以后,特別是最近幾年,研究直銷的學者突然多了起來。這本來是個好事,畢竟學術界開始重視直銷了。但是,隨之而來的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學者頭銜的虛擬化。這種虛擬有3個特點,一是職稱層次越來越高,幾乎全是教授、研究員等等;二是機構越來越嚇人,目前北大、清華都已經被用上了;三是與主管機關的關系越來越近。因為直銷目前是商務部主管,于是有些人虛構的機構都盡量拉近與商務部的關系。當然,如果是真的,沒什么可以非議的。關鍵在于很多的人往往是自己自封,實在有違學術道德和商業道德。
在這種情況下,我自己感到非常自卑。一來我20年沒調過單位;二來我所在的機構與商務部也沒任何關系,他目前隸屬于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直銷業務毫不相干;三來我也多年沒什么進步,至今仍然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學者。雖然過去多年研究直銷積累了一些名聲,但顯然現在已不夠用,因此才會有些說法,把我的身份修改成所謂的中國商務院副院長,雖然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機構,但聽起來看起來和商務部肯定有關系,也許這樣我的名字才會有用。
我想再一次說明我的身份。我只是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的院長,也是一個老師。直銷研究是我個人學術研究的一部份,我與商務部沒有任何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我希望人們對待我的觀點不要用部門的眼光和成見。作為學者,我當然希望我的研究能夠受到政府決策部門的重視,但我不希望想利用我的人給我隨意安排頭銜。這不僅損害了被隨意安排的機構的名譽,也損害我的聲譽。我現在不想改變身份,仍然會在我正式的工作之外關注和研究直銷。我相信社會對真理的鑒別會越來越少帶有世俗的觀點。如果直銷的研究一定要因為身份才能夠為社會接受,那只能說明直銷這個產業所受到的社會污染太嚴重了。
當然,我很同情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很多接觸直銷的人都是社會經歷比較單純、社會知識比較少的,由于我國機構設置十分復雜,很多人根本搞不清真假,所以非常容易輕信。加上直銷的很多問題確實不是很容易一句話二句話說清楚的,于是就會對所謂的權威產生盲從?梢哉f,從直銷研究的角度看,目前中國沒有什么權威,誰的話也不是千真萬確的。我希望接觸直銷、對直銷感興趣的人,要善于辨別真假,要辨別真假專家、辨別真假機構、辨別真假信息、辨別真假身份、辨別真假企業。
身份不能說明水平,身份更不能代表真理。
上一篇:楊謙:互聯網下 談直企向平臺型組織的轉型 下一篇: 楊謙:營銷——精確才能增值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