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琳凱長春遭遇傳銷質疑 自稱既不直銷也不傳銷
發布: 2005-12-01 00:00:00 作者: 來源:

8日,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對10個問題答非所問行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不解。9日,玫琳凱北京分公司對外事務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該公司既不是直銷企業,也不是傳銷企業,所以不適用《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
玫琳凱觀點
兩部條例不適用轉型企業
“別的咱們不用多問,今天再問問玫琳凱公司兩個問題——你們的做法符不符合《直銷管理條例》第十四條和第十九條的規定?你們實際是怎樣操作的?看看他們怎么回答?”9日,龍傳人這樣指點記者。
隨后,記者聯系到了玫琳凱北京分公司對外事務部,一位男性負責人聽完記者的問題,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馬上指出:“您問的這兩個問題都是《直銷管理條例》中的內容吧?目前我們是轉型企業,既不是直銷企業,也不是傳銷企業,所以不適用《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
事實上,北京《競報》就玫琳凱遭質疑一事專門采訪了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玫琳凱也在積極準備申報直銷企業牌照,而相關策略也在調整中,調整后會完全符合直銷條例的規定。”
根據這位負責人所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我們可以看出,玫琳凱目前的經營模式中的某些規定,已經有不符合《直銷管理條例》規定的行為。
這位男性負責人隨后表示,記者如果還想提問,必須列出采訪提綱傳真到上海總部,請上海方面給予答復。但事實上,記者前幾日已經就相關問題發過傳真,但上海方面一直沒有回復。
專家說法
只要在中國境內就必須守法
龍傳人教授聽記者描述該過程后說:“好,它不是直銷企業,不適用《直銷管理條例》,那看看它的做法是不是違反了國家11月施行的《禁止傳銷條例》中的第二條和第七條!”
“我們不要再問玫琳凱公司問題了,我也不會給它(的經營方式)定性的——因為拿兩個條例和它的行為對比一下,明眼的人都能看出來是怎么一回事。”龍傳人說,玫琳凱不是直銷企業難道就可以違反《禁止傳銷條例》么?
“我們不看你是什么性質的企業,只能用法律條款說話!只要玫琳凱是在中國境內經營的企業,就應該符合中國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按規矩辦事!”龍傳人最后表示:“傳銷在中國境內是不允許的,新聞媒體有責任對不合法的事情進行監督,給大家一個正常、安定、團結生存環境,讓整個社會和諧起來!”
業內聲音
轉型企業不能凌駕法律之上
某直銷行業吉林分公司總經理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1998年我國批準10家外商投資直銷行業轉型企業在中國境內經營,除一家今年成為直銷試點外,其它9家還是轉型企業。“傳銷”是個臭極了的詞,所以任何一家轉型企業都在極力避免自己的銷售方式與其相似。
由此也可以說,目前,正在轉型中的企業的確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尷尬。但是,無論是哪種轉型企業,是什么樣性質的企業,只要是在中國境內,都應該遵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行事。而且如果犯了錯誤,應該馬上承認,立即整改,而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心存疑慮
美容顧問也怕自己成為下線
9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玫琳凱在長春市的又一分店,這家分店的地址十分隱秘,位于二道區某民用住宅的17層。
走進玫琳凱的工作室,屋子里整齊地擺放著10張桌子,在屋內的四周的墻上貼滿了玫琳凱的各種宣傳材料,4名中年婦女坐在一張桌邊正討論。
記者聽到其中的一名紅衣女子說道, 這幾天看到媒體關于玫琳凱涉嫌“傳銷”的報道 ,她對玫琳凱是不是傳銷的性質也有所懷疑,如果真是傳銷的話,自己不是成了別人的下線了嗎?
市民期待
希望相關部門給出結論
長春市民馬女士昨日打來電話說,這個事情以前就知道。她認識的一個女朋友,就是做玫琳凱的, 還對馬女士說她發展了8個下線呢。如果真如媒體報道所說,相信政府很快會出手治理的。
做個體生意的劉先生說,玫琳凱不僅在長春的營銷模式是這樣,其實在其它城市也是這樣,玫琳凱在全國的銷售模式都這樣,它到底是直銷還是傳銷,希望相關部門給出結論。
[媒體關注] 傳銷質疑并非只在長春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
玫琳凱銷售2400元提900元
2005年12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就報道過一篇題為《直銷法今日啟動 玫琳凱疑似“團隊計酬”忙辯解》的報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玫琳凱專賣店調查時,當日值班經銷商表示,“玫琳凱的經營模式不作調整。加入玫琳凱后,除了銷售產品外,可發展自己的團隊,并根據團隊的銷售業績獲得一定的報酬。”該經銷商進一步表示,“每月銷售2400元的產品,就可提取900元的報酬。”
《北京娛樂信報》報道
玫琳凱千人培訓大會被叫停
《北京娛樂信報 》曾報道,2004年 2月11日,西城工商分局緊急制止了玫琳凱擅自召開的“千人培訓大會”,并對舉辦單位和場地出租單位立案調查。
2月11日10點半,西城工商分局經檢科接到電話舉報,稱美國玫琳凱公司在一禮堂正在召開“千人大會”。經了解,此次千人培訓大會是由玫琳凱化妝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首席經銷商——北京幗盛凱業商貿中心組織召開的,聽課者都是各級推銷人員,授課者是玫琳凱公司銷售傳播指定總監張旭,近千名參加培訓者每人交納了20元的“場地費”,后被執法人員叫停。
《中國直銷雜志社》響應
欲對事件回放做深度分析
9日17時,《中國直銷雜志社》的記者趙輝光將電話打到本報,要通過記者了解長春玫琳凱遭“傳銷”質疑一事,同時表示,《中國直銷雜志社》將在下期對玫琳凱在長春遭“傳銷”質疑一事做回放,并從專業的角度對此事產生的根源做以分析。
[部門態度]
省工商將對玫琳凱調查取證并做出結論
近日,本報就玫琳凱在長春營銷模式的連續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玫琳凱在長春的營銷模式是否屬于傳銷。為此,記者昨日來到了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采訪了經濟違法稽查分局副局長于成安。于成安表示,稽查分局將對玫琳凱在長春的公司進行調查取證。
于成安強調,傳銷在什么時間都是不合法的,在我國從來就沒有說過傳銷是合法的,一直在打擊。對于玫琳凱在長春的營銷模式是否屬于傳銷,于成安表示,如果報道的情況屬實,就可以說它有傳銷特征。但是執法部門要以證據說話,最后結論還要等到調查取證后才能得出。
于成安還表示,省工商稽查分局將馬上組織人員對玫琳凱公司進行調查,“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介入,可能省市工商聯合執法,也可能單獨執法,但這個調查是一定要進行的。”(本組稿件 東亞記者 張倍寧 馬琳 王月)
[東亞快評]
簡單回避背后的復雜
○張東方
回避!在長春營銷模式遭遇“傳銷”質疑之后,玫琳凱選擇了回避。
質疑是對,還是錯?對于玫琳凱這樣的國際知名大企業而言,回答起來應該并不困難。
公眾希望知道一個明確的答案,希望知道一個合乎道理的答案,但幾天過去了,公眾沒有等到——雖然媒體多次催問。
對于公眾關心的問題,玫琳凱顧左右而言他。
據媒體報道,玫琳凱在對問題的回復中,對所提問的問題避而不答,而是把回復當成了一個宣傳自己的機會——介紹企業如何遵守中國法律,如何奉獻愛心等等。
誠然,一個企業需要對自己的宣傳,但是此刻,公眾關心的不是宣傳,而是對問題的解答。
相信如玫琳凱這樣的大企業,絕對不會把媒體發出的“10問”傳真理解為請其對自我進行宣傳。任何一個人都會相信這樣一個事實:玫琳凱絕對是智慧的!不會產生判斷上的差錯。
那么,這樣就產生了另外一個疑問:既然玫琳凱是智慧的,它為什么會對問題的理解出現偏差?只能有一個原因可以進行解釋:玫琳凱在有意回避!是在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也許玫琳凱認為在回避中,質疑聲會隨時間而消失。
可能嗎?質疑聲也許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隨時間更加的強勁——已經有不少國內權威專家積極站了出來,對玫琳凱進行解析。
而且,相信中國的有關職能部門在媒體的連續報道之后,不會置之不理。
答案,是不會在回避中消失的,頂多是在經歷一段的復雜之后姍姍出現。
我們在等待,公眾在等待!
玫琳凱觀點
兩部條例不適用轉型企業
“別的咱們不用多問,今天再問問玫琳凱公司兩個問題——你們的做法符不符合《直銷管理條例》第十四條和第十九條的規定?你們實際是怎樣操作的?看看他們怎么回答?”9日,龍傳人這樣指點記者。
隨后,記者聯系到了玫琳凱北京分公司對外事務部,一位男性負責人聽完記者的問題,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馬上指出:“您問的這兩個問題都是《直銷管理條例》中的內容吧?目前我們是轉型企業,既不是直銷企業,也不是傳銷企業,所以不適用《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
事實上,北京《競報》就玫琳凱遭質疑一事專門采訪了玫琳凱(中國)化妝品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玫琳凱也在積極準備申報直銷企業牌照,而相關策略也在調整中,調整后會完全符合直銷條例的規定。”
根據這位負責人所透露出的信息來看,我們可以看出,玫琳凱目前的經營模式中的某些規定,已經有不符合《直銷管理條例》規定的行為。
這位男性負責人隨后表示,記者如果還想提問,必須列出采訪提綱傳真到上海總部,請上海方面給予答復。但事實上,記者前幾日已經就相關問題發過傳真,但上海方面一直沒有回復。
專家說法
只要在中國境內就必須守法
龍傳人教授聽記者描述該過程后說:“好,它不是直銷企業,不適用《直銷管理條例》,那看看它的做法是不是違反了國家11月施行的《禁止傳銷條例》中的第二條和第七條!”
“我們不要再問玫琳凱公司問題了,我也不會給它(的經營方式)定性的——因為拿兩個條例和它的行為對比一下,明眼的人都能看出來是怎么一回事。”龍傳人說,玫琳凱不是直銷企業難道就可以違反《禁止傳銷條例》么?
“我們不看你是什么性質的企業,只能用法律條款說話!只要玫琳凱是在中國境內經營的企業,就應該符合中國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按規矩辦事!”龍傳人最后表示:“傳銷在中國境內是不允許的,新聞媒體有責任對不合法的事情進行監督,給大家一個正常、安定、團結生存環境,讓整個社會和諧起來!”
業內聲音
轉型企業不能凌駕法律之上
某直銷行業吉林分公司總經理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1998年我國批準10家外商投資直銷行業轉型企業在中國境內經營,除一家今年成為直銷試點外,其它9家還是轉型企業。“傳銷”是個臭極了的詞,所以任何一家轉型企業都在極力避免自己的銷售方式與其相似。
由此也可以說,目前,正在轉型中的企業的確面臨著或多或少的尷尬。但是,無論是哪種轉型企業,是什么樣性質的企業,只要是在中國境內,都應該遵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行事。而且如果犯了錯誤,應該馬上承認,立即整改,而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
心存疑慮
美容顧問也怕自己成為下線
9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玫琳凱在長春市的又一分店,這家分店的地址十分隱秘,位于二道區某民用住宅的17層。
走進玫琳凱的工作室,屋子里整齊地擺放著10張桌子,在屋內的四周的墻上貼滿了玫琳凱的各種宣傳材料,4名中年婦女坐在一張桌邊正討論。
記者聽到其中的一名紅衣女子說道, 這幾天看到媒體關于玫琳凱涉嫌“傳銷”的報道 ,她對玫琳凱是不是傳銷的性質也有所懷疑,如果真是傳銷的話,自己不是成了別人的下線了嗎?
市民期待
希望相關部門給出結論
長春市民馬女士昨日打來電話說,這個事情以前就知道。她認識的一個女朋友,就是做玫琳凱的, 還對馬女士說她發展了8個下線呢。如果真如媒體報道所說,相信政府很快會出手治理的。
做個體生意的劉先生說,玫琳凱不僅在長春的營銷模式是這樣,其實在其它城市也是這樣,玫琳凱在全國的銷售模式都這樣,它到底是直銷還是傳銷,希望相關部門給出結論。
[媒體關注] 傳銷質疑并非只在長春
《每日經濟新聞》報道
玫琳凱銷售2400元提900元
2005年12月1日,《每日經濟新聞》就報道過一篇題為《直銷法今日啟動 玫琳凱疑似“團隊計酬”忙辯解》的報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玫琳凱專賣店調查時,當日值班經銷商表示,“玫琳凱的經營模式不作調整。加入玫琳凱后,除了銷售產品外,可發展自己的團隊,并根據團隊的銷售業績獲得一定的報酬。”該經銷商進一步表示,“每月銷售2400元的產品,就可提取900元的報酬。”
《北京娛樂信報》報道
玫琳凱千人培訓大會被叫停
《北京娛樂信報 》曾報道,2004年 2月11日,西城工商分局緊急制止了玫琳凱擅自召開的“千人培訓大會”,并對舉辦單位和場地出租單位立案調查。
2月11日10點半,西城工商分局經檢科接到電話舉報,稱美國玫琳凱公司在一禮堂正在召開“千人大會”。經了解,此次千人培訓大會是由玫琳凱化妝品有限公司旗下的北京首席經銷商——北京幗盛凱業商貿中心組織召開的,聽課者都是各級推銷人員,授課者是玫琳凱公司銷售傳播指定總監張旭,近千名參加培訓者每人交納了20元的“場地費”,后被執法人員叫停。
《中國直銷雜志社》響應
欲對事件回放做深度分析
9日17時,《中國直銷雜志社》的記者趙輝光將電話打到本報,要通過記者了解長春玫琳凱遭“傳銷”質疑一事,同時表示,《中國直銷雜志社》將在下期對玫琳凱在長春遭“傳銷”質疑一事做回放,并從專業的角度對此事產生的根源做以分析。
[部門態度]
省工商將對玫琳凱調查取證并做出結論
近日,本報就玫琳凱在長春營銷模式的連續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玫琳凱在長春的營銷模式是否屬于傳銷。為此,記者昨日來到了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采訪了經濟違法稽查分局副局長于成安。于成安表示,稽查分局將對玫琳凱在長春的公司進行調查取證。
于成安強調,傳銷在什么時間都是不合法的,在我國從來就沒有說過傳銷是合法的,一直在打擊。對于玫琳凱在長春的營銷模式是否屬于傳銷,于成安表示,如果報道的情況屬實,就可以說它有傳銷特征。但是執法部門要以證據說話,最后結論還要等到調查取證后才能得出。
于成安還表示,省工商稽查分局將馬上組織人員對玫琳凱公司進行調查,“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介入,可能省市工商聯合執法,也可能單獨執法,但這個調查是一定要進行的。”(本組稿件 東亞記者 張倍寧 馬琳 王月)
[東亞快評]
簡單回避背后的復雜
○張東方
回避!在長春營銷模式遭遇“傳銷”質疑之后,玫琳凱選擇了回避。
質疑是對,還是錯?對于玫琳凱這樣的國際知名大企業而言,回答起來應該并不困難。
公眾希望知道一個明確的答案,希望知道一個合乎道理的答案,但幾天過去了,公眾沒有等到——雖然媒體多次催問。
對于公眾關心的問題,玫琳凱顧左右而言他。
據媒體報道,玫琳凱在對問題的回復中,對所提問的問題避而不答,而是把回復當成了一個宣傳自己的機會——介紹企業如何遵守中國法律,如何奉獻愛心等等。
誠然,一個企業需要對自己的宣傳,但是此刻,公眾關心的不是宣傳,而是對問題的解答。
相信如玫琳凱這樣的大企業,絕對不會把媒體發出的“10問”傳真理解為請其對自我進行宣傳。任何一個人都會相信這樣一個事實:玫琳凱絕對是智慧的!不會產生判斷上的差錯。
那么,這樣就產生了另外一個疑問:既然玫琳凱是智慧的,它為什么會對問題的理解出現偏差?只能有一個原因可以進行解釋:玫琳凱在有意回避!是在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
也許玫琳凱認為在回避中,質疑聲會隨時間而消失。
可能嗎?質疑聲也許不僅不會消失,反而會隨時間更加的強勁——已經有不少國內權威專家積極站了出來,對玫琳凱進行解析。
而且,相信中國的有關職能部門在媒體的連續報道之后,不會置之不理。
答案,是不會在回避中消失的,頂多是在經歷一段的復雜之后姍姍出現。
我們在等待,公眾在等待!
上一篇:玫琳凱中國上市新彩妝線 新品采用可持續... 下一篇: 玫琳凱公司簡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