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得發:他山之石——淺析臺灣地區中小型直銷企業發展
發布: 2005-09-25 00:03:00 作者: 陳得發 來源: 經貿世界

直銷法律法規近日的出臺。對于直銷業界來說,是一個既興奮又擔心的時刻。興奮的是有了直銷的法律法規之后,表示正規的直銷可以合法地經營,不用再擔心社會大眾異樣的眼神。
行業合法了。但是,因為獲取執照時的高門檻,很多中小型的直銷企業恐怕無法拿到第一批的執照。到底應該何去何從?即使有幸拿到執照,在眾多跨國直銷公司搶占市場的情況下,中小直銷企業是否有存活的空間?許多傳統企業也視直銷為一個大有可為的市場,躍躍欲試。但是他們應該如何著手?成功的機會有多高?
本文分析臺灣地區中小直銷企業的發展經驗,希望能為內地中小直銷企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外商直銷企業仍是強勢
根據臺灣地區公平交易委員會最近公布,2004年臺灣地區多層次傳銷產業的調查報告,整體多層次傳銷產業的營業額比2003年成長31.38%,達到新臺幣683.04億元;這是繼2003年20.41%高成長率,達到歷史新高點的519.91億元新臺幣之后的又一大幅成長;在臺灣地區經濟低迷的此刻,這一數字令各界十分訝異,也讓臺灣地區的直銷業界非常振奮。
臺灣地區的直銷業在1992年公平交易法與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公布之前,普遍受到非法傳銷“老鼠會”的影響,社會大眾有將近八成對直銷持負面的看法。直銷公司的經營非常艱辛,即使世界知名的安利公司也是成長緩慢,小的直銷公司就更不用說了。1992年直銷在臺灣地區正式取得合法的地位,和內地今年的狀況一樣,不過因為臺灣地區對直銷的管理是采取報備制,不存在發放執照的問題,直銷公司的數量從1990年之前的40多家,到1992年底增加為139家,其后每年大約增加30家左右,到2004年底有276家直銷公司在營業。在這276家公司當中,營業額排名前10位的,只有兩家本土公司,其余都是外商公司,他們在臺灣地區都已經經營10年以上的時間,可見外商公司挾其雄厚的資本和多年的直銷經驗,還是有其競爭優勢。
電腦與網路是必要的投資
2004年,臺灣地區參加直銷的人數達到387.7萬人,占臺灣地區總人口的17.09%,比例相當高,可見直銷在臺灣地區算是相當普及了。但假如再進一步分析,卻發現訂貨的人數只有134.1萬人,只占參加人數的34.59%。換句話說,參加直銷的人當中,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在一年當中曾經向公司訂貨,這表示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當初可能是礙于情面加入直銷,但是并沒有興趣使用直銷公司的產品;也可能是當初邀請他們加入的直銷商,本身不夠積極,沒有再跟進去了解和引導他們。這些初級直銷商在沒有人關心的情況下,就變得名存實亡了。
三分之二不活躍的直銷商,對直銷公司而言是極大的損失!雖然沒有更進一步的資料可以分析各直銷公司不活躍直銷商的比例,但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規模較大的直銷公司,其不活躍的直銷商比例一定較低。因為這些公司都有設立電腦資訊部門,所有直銷商的業績資料,包括其每個月的訂貨記錄,都記錄在電腦檔案中,放在公司的網站上;上級直銷商隨時進入自己的帳戶之后,可以看到自己下級直銷商的訂貨記錄,當他看到哪一個下級直銷商的業績不好,甚至沒有動靜的時候,就可以主動去關心他,鼓勵他,協助他。在這樣的機制底下,比較不會有不活躍的直銷商出現。但據悉內地地區,大多數的中小直銷企業,還沒有完全認識到電腦和網路的重要性,舍不得投資電腦、架設網路,表面上看是節約了一筆成本,損失其實很大。
再進一步分析直銷產業的調查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一年當中有領獎金的直銷商只有77.8萬人,占所有直銷商的20.07%,也就是只有大約五分之一的直銷商有在積極地推銷產品或吸收下級,另外將近15%的直銷商是屬于消費型的直銷商,只訂購產品供自己和家人使用。我們可以說這15%的直銷商對公司的產品是喜歡的、滿意的,但是對于去推銷產品或吸收下級可能遭遇過挫折,或上級直銷商沒有積極的輔導。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會假設中小直銷企業會有較多這一類的直銷商。電腦化、網路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公司的業務部門也應該經常去留意直銷商的活動狀況,對于不活躍的直銷商,由公司舉辦講習會,邀請他們前來參加,協助上級來輔導他們,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優質產品是進入直銷的敲門磚
臺灣地區的直銷業,以營養保健食品(減重食品也可以歸屬營養保健食品)、美容保養品、衣著與飾品、清潔用品為主要產品。
中國人重視吃補品養身,現在的營養保健食品也多強調草本、古漢方,與中國人的觀念接近,所以營養保健食品占直銷產品的最大宗。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美容保養品一直是消費市場的一筆大生意,在直銷商當中,女性比例偏高的情況下,美容保養品排名第二就不足為奇了。家庭清潔用品的循環使用頻率高,所以它的銷售量也是名列前茅。
企業想要在直銷市場謀求一席之地,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有品質優良而且有特色的產品。因為直銷是一個講究口碑的市場,品質不夠優良口碑就打不出來,顧客買了一次不滿意,直銷商就再也賣不出去了。產品沒有特色,直銷商不知道如何向顧客解說,沒有話題就講不下去也賣不出去。對于一個中小企業,由于本身規模不大,不可能有太多樣化的產品,太冷門的產品也難在市場立足,所以最好是有上面提到的熱門產品之一較容易進入市場。其次,這項產品最好是能不斷消費的產品,換句話說,直銷商找到一個顧客之后,只要顧客使用滿意,就會定期購買繼續使用,這樣直銷商的業績才會持續不斷,增加他繼續尋找顧客的意愿和動力。直銷公司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單一產品或同一系列的產品來建立直銷網,讓直銷商比較容易對產品有深入地了解,介紹給顧客的時候才能夠掌握重點。公司要有強大的研發團隊,能夠對產品不斷地研究改進,推陳出新,確保直銷商和顧客的信心。優質的產品是直銷企業成功的基本元素!
獎金制度應具備四種特性
獎金制度是直銷的精華,但不一定要復雜的制度才會吸引直銷商加入。直銷獎金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公平”、“公開”、“公正”,“具有激勵的效果”。所謂公平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越努力的人獲得的也越多;公開是指獎金的計算方式很公開、透明,每一個直銷商事先就很清楚他的獎金將會如何計算,領到獎金的時候,明細也列得很清楚,不會引起爭議;“公正”是不會有所偏袒,因此原則上公司的股東、干部不適合兼任直銷商,因為股東和干部比一般直銷商更有機會接觸業務上的資訊,在下級的吸收或產品的銷售上更占優勢,會使獎金制度失去公正性,增加直銷商的不滿;“具有激勵性”是獎金制度的訂定要讓直銷商感覺目標是可以達成的,獎金的金額、獎銜的高低和他付出的努力是相當的,這樣他才有積極努力的動機。
直銷的獎金制度其實含有利益共享的觀念,直銷公司把設置店面的固定開支、業務人員的固定薪資支出以及其他的通路費用省下來的錢,換成直銷獎金的方式,鼓勵直銷商努力經營直銷事業,公司將利潤與直銷商分享。直銷商銷售產品給顧客,并鼓勵顧客加入直銷,以享受會員價的優惠,將零售利潤與顧客分享。將來再輔導、培訓下級直銷商,協助下級直銷商推廣業績賺錢,也等于幫自己賺錢。這是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模式!
正確的教育訓練
教育訓練是確保直銷事業能夠健全發展最重要的部份。由于直銷商和公司之間沒有雇傭關系,大家只是合作的關系。但是直銷商在外面的作為,卻是打著公司的名號,銷售公司的產品,講解公司的制度;假如他們的觀念、做法有所偏差,公司的聲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為了確保直銷商了解公司的產品、公司的制度、公司的文化,因此教育訓練就非常重要。目前很多直銷公司把他們的教育訓練重點放在潛能開發,士氣的激勵,其實是本末倒置。
直銷公司的教育訓練,第一項應該是公司的介紹和產品特性的講解。由于直銷商的加入沒有門檻,各種程度的人都可以加入直銷,因此如何針對不同程度、不同背景的人,讓他們充分了解公司理念與產品的特性,而且可以去說給別人聽,應該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第二項應該講解的是直銷理念,很多人對直銷理念認識不清,在急功近利之下,很容易就會走上以“短期致富”為訴求的道路,最后導致直銷市場“上下交征利”,弄得烏煙瘴氣,有識之士避之唯恐不及,則直銷行業就會趨于覆亡;第三項應該講解的是公司的獎勵制度,因為唯有對直銷有正確理念之后,對于獎勵制度才能有清楚的了解;第四項應該講解的是政府的相關法令和強調直銷商自律的商德約法。每一個從事直銷的人都必須遵守政府的法令規定,并且遵循比一般人更嚴格的自律行為,以提高直銷的社會形象。這是初階直銷商加入直銷的時候應該接受的教育訓練。
對于中、高階直銷商,應設計不同的教育訓練課程,幫助中、高階直銷商學習領導、統御、激勵以及組織、管理的方法和觀念,讓他們對直銷有更多的了解。甚至讓他們在人格上、修養上、見聞上都能有所成長,達到終身學習的目標。使他們在賺了錢之后,言談、舉止也跟著提升,成為直銷商的典范。
中小直銷企業在內地直銷市場開放之后,雖然不像規模大的直銷公司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成長,但是只要掌握正確的方向,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去做,以臺灣地區的經驗,要花10年以上的時間才能達到相當的規模,內地直銷企業應該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就看到可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