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法 為外資企業量身打造?
發布: 2004-11-01 00:00:00 作者: only 來源:

直銷法今年仍難產?
“直銷法出臺是遲早的事情,我們現在可以很樂觀地做事情,但也不會過于樂觀,政府對直銷市場一定會采取逐步放開的政策。”這是安利一位特一級營銷代表對團隊成員談論直銷立法前夕的個人體會。
政府3年前對于出臺直銷法的承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年2月美國商會代表團到中國參加中美商務經貿座談會時,直銷企業代表就來了包括安利、雅芳、玫琳凱、如新、康寶萊在內的5家,他們來的主要目的就是敦促中國履行WTO約定,在年內制定直銷業相關法規,使直銷合法化。
但就在離兌現WTO承諾不足30天的日子,《法制日報》記者從國務院法制辦獲得權威信息,目前由商務部起草的《直銷管理條例》尚未報送國務院,這意味著這一備受關注的立法將不可能年內出臺。據介紹,12月11日是我國承諾取消直銷限制的期限,但并沒有承諾立法一定要在此之前出臺。
時訊記者也于日前從商務部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我國加入WTO承諾在12月11日要給直銷一個合法的身份,但現在看來,時間挺緊張的。各部門都在爭取年內出臺,但因為各個方面的關系還需要協調,立法程序也還沒有走完,所以在年內能不能出臺還不好說。”
安利:直銷法給我正名
“在這個敏感時期,我們不適合出來說什么。”美國直銷企業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對外事務經理姜京源這樣向記者解釋。他強調,安利賣的是產品和服務,直銷法出臺只是給直銷企業一個合法的身份,讓直銷行業的營銷人士能正正當當昂起頭來賣產品,僅此而已。同時,他表示,現在公司是在時刻準備著迎接直銷法規的出臺,同時對外宣布一定按法規的要求辦事,隨時調整公司相關營銷政策。
早在1990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直銷企業,雅芳也早已被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雅芳公關經理對時訊記者表示,我們現在不方便作出任何評價,只是在乖乖地等待和作好迎接的準備,對于媒體把雅芳公司比作聽話好孩子的評價,公關經理表示認同。同時她對雅芳高層的思維方式這樣解釋,高層的思維模式和想法都很簡單,只要能做好生意,公司方面一定與政府行規保持步調一致。而在1998年的政府出臺轉型辦法時,為保險起見,雅芳轉型最為徹底,由過去的直銷方式一步到位轉變為單層次的店鋪經營。
抬高門檻情非得已
今年9月,在廈門舉辦的直銷論壇上,直銷法草案初稿被媒體曝光,企業注冊資本金1000萬美元;企業必須具有3年以上直銷運營歷史;企業上一個財經年度完成的銷售總額應該在5億元以上等等,把許多實力和經驗還不如外企的國內直銷公司關在了門外。國內營銷專家不無擔憂地表示,直銷將是未來銷售的主要方式,這在歐美國家已經得以展現。一旦外資企業搶先進入直銷領域,依賴傳統銷售辦法的國內企業可能會非常被動。
直銷專家胡遠江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即將出臺的《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中的這些條款完全是為外資量身打造。胡遠江直言:“每年5億元的銷售額、3年以上的經驗和在5個國家區域開展業務這樣的標準,能夠獲得這樣資格的將是安利、雅芳等外資企業,內資僅有天獅一家。”
負責制定行業法規的商務部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為履行我國加入WTO承諾;一方面是解決中國直銷業失控的現實情況。記者于日前從商務部條法司及市場流通法律處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這部直銷法規的制定出臺,各方都是慎之又慎,撒手怕亂、過度管理怕慢,總之,有過前車之鑒,現在有關部門會更加嚴格。該不該放、放到什么程度都比較謹慎。同時,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早些年曾出現過的混亂局面,大多數都是由于內資中小企業引起的,1998年前出現問題的小企業因為小而隱蔽,不好查,并且不規范的情況多一些,相比較而言外資企業要規范得多,更關鍵的一點是它們經驗比較豐富。所以抬高門檻的舉動也是情非得已。
對于1000萬美元準入門檻,商務部相關人士表示:這個準入條件過高的說法只是部分人的看法,國內很多企業完全有這個實力,另外,我也注意到網上的評論,他們中的一些并不認為準入保證金過高,相反有的還說是不是門檻低了一點。另外,這位相關人士還表示,對于在廈門舉辦的直銷法規座談會上,“外資先行還是內外一致”的討論,讓透露的準入條例門檻被自己人看來,似乎有偏袒外企的成分,但在直銷法規尚未正式出臺之前,這些都還不確定。也有可能最后不需要這一系列嚴格的準入制度,主管部門也會對國際國內實際情況作出通盤考慮。
安利(中國)董事長鄭李錦芬在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稱,商務部就直銷立法曾與安利多次溝通,安利認為制定行為準入門檻等屬合理監管范疇。
本土企業:期待門檻降低
本土直銷業老大的天獅國際傳媒集團總經理張向東告訴時訊記者,本土成長起來的直銷企業相對外資直銷企業而言,發展比較滯后,絕大部分企業的實力和經驗都難以與外資相抗衡。尤其是民營直銷企業,非常期待主管部門制定行業法規時能對內資公司有些政策傾斜,內資的標準低一點,外資的標準高一點才能相對拉近現實的差距。
“之所以有這樣的請求并非出于對天獅集團的考慮,即便出臺直銷法規按內外一致的國際標準,在海外上市的天獅集團也完全有實力和外資相抗衡。但這并不能代表本土直銷企業的絕大部分利益。”張向東說,“如果按照草案的標準來執行,國內恐怕只有少數幾家企業能跨入這個門檻。直銷門檻的高低對天獅集團雖不會造成什么影響,但對其他企業就難說了。”
張向東表示,商務部前身是外經貿的緣故,過去他們一直與外企打交道較多,一方面立法意識比較強,再加之直銷立法本身的推動力也來自于外部,因此考慮外資企業因素較多也正常。不過國家出臺的任何一部法律法規都是雙刃劍,內外一致的標準對天獅這樣的跨國企業是能夠接受的,并且不管立法前后也都會遵守法規制度運行。但如果國家更多地考慮到本土企業的現實,降低一些標準,我們會更歡迎。
談及目前真正能夠達到法規“門檻”要求的本土直銷企業,張向東說道:“只有天獅和新時代兩家,國內原來一些實力稍強的傳統保健品企業也有意加入本土直銷隊伍,比如太極集團、大連珍奧核酸等等。但他們最終能否如愿還有待于直銷法規的正式頒布以及并非一夜之間就能搭建的人氣網絡平臺。”
對于主管部門抬高門檻防止市場混亂的做法,張向東認為,這種擔憂固然合情合理,但與6年前相比,國家對直銷行業的執政管理能力與過去相比大有長進,那個時候是單一管理,如今卻是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及相關職能部門聯合的系統管理,放低一點門檻應該是沒問題的。
“直銷法出臺是遲早的事情,我們現在可以很樂觀地做事情,但也不會過于樂觀,政府對直銷市場一定會采取逐步放開的政策。”這是安利一位特一級營銷代表對團隊成員談論直銷立法前夕的個人體會。
政府3年前對于出臺直銷法的承諾,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年2月美國商會代表團到中國參加中美商務經貿座談會時,直銷企業代表就來了包括安利、雅芳、玫琳凱、如新、康寶萊在內的5家,他們來的主要目的就是敦促中國履行WTO約定,在年內制定直銷業相關法規,使直銷合法化。
但就在離兌現WTO承諾不足30天的日子,《法制日報》記者從國務院法制辦獲得權威信息,目前由商務部起草的《直銷管理條例》尚未報送國務院,這意味著這一備受關注的立法將不可能年內出臺。據介紹,12月11日是我國承諾取消直銷限制的期限,但并沒有承諾立法一定要在此之前出臺。
時訊記者也于日前從商務部相關人士處了解到:“我國加入WTO承諾在12月11日要給直銷一個合法的身份,但現在看來,時間挺緊張的。各部門都在爭取年內出臺,但因為各個方面的關系還需要協調,立法程序也還沒有走完,所以在年內能不能出臺還不好說。”
安利:直銷法給我正名
“在這個敏感時期,我們不適合出來說什么。”美國直銷企業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對外事務經理姜京源這樣向記者解釋。他強調,安利賣的是產品和服務,直銷法出臺只是給直銷企業一個合法的身份,讓直銷行業的營銷人士能正正當當昂起頭來賣產品,僅此而已。同時,他表示,現在公司是在時刻準備著迎接直銷法規的出臺,同時對外宣布一定按法規的要求辦事,隨時調整公司相關營銷政策。
早在1990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的直銷企業,雅芳也早已被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雅芳公關經理對時訊記者表示,我們現在不方便作出任何評價,只是在乖乖地等待和作好迎接的準備,對于媒體把雅芳公司比作聽話好孩子的評價,公關經理表示認同。同時她對雅芳高層的思維方式這樣解釋,高層的思維模式和想法都很簡單,只要能做好生意,公司方面一定與政府行規保持步調一致。而在1998年的政府出臺轉型辦法時,為保險起見,雅芳轉型最為徹底,由過去的直銷方式一步到位轉變為單層次的店鋪經營。
抬高門檻情非得已
今年9月,在廈門舉辦的直銷論壇上,直銷法草案初稿被媒體曝光,企業注冊資本金1000萬美元;企業必須具有3年以上直銷運營歷史;企業上一個財經年度完成的銷售總額應該在5億元以上等等,把許多實力和經驗還不如外企的國內直銷公司關在了門外。國內營銷專家不無擔憂地表示,直銷將是未來銷售的主要方式,這在歐美國家已經得以展現。一旦外資企業搶先進入直銷領域,依賴傳統銷售辦法的國內企業可能會非常被動。
直銷專家胡遠江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即將出臺的《直銷管理條例》和《禁止傳銷條例》中的這些條款完全是為外資量身打造。胡遠江直言:“每年5億元的銷售額、3年以上的經驗和在5個國家區域開展業務這樣的標準,能夠獲得這樣資格的將是安利、雅芳等外資企業,內資僅有天獅一家。”
負責制定行業法規的商務部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為履行我國加入WTO承諾;一方面是解決中國直銷業失控的現實情況。記者于日前從商務部條法司及市場流通法律處相關人士處了解到,這部直銷法規的制定出臺,各方都是慎之又慎,撒手怕亂、過度管理怕慢,總之,有過前車之鑒,現在有關部門會更加嚴格。該不該放、放到什么程度都比較謹慎。同時,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早些年曾出現過的混亂局面,大多數都是由于內資中小企業引起的,1998年前出現問題的小企業因為小而隱蔽,不好查,并且不規范的情況多一些,相比較而言外資企業要規范得多,更關鍵的一點是它們經驗比較豐富。所以抬高門檻的舉動也是情非得已。
對于1000萬美元準入門檻,商務部相關人士表示:這個準入條件過高的說法只是部分人的看法,國內很多企業完全有這個實力,另外,我也注意到網上的評論,他們中的一些并不認為準入保證金過高,相反有的還說是不是門檻低了一點。另外,這位相關人士還表示,對于在廈門舉辦的直銷法規座談會上,“外資先行還是內外一致”的討論,讓透露的準入條例門檻被自己人看來,似乎有偏袒外企的成分,但在直銷法規尚未正式出臺之前,這些都還不確定。也有可能最后不需要這一系列嚴格的準入制度,主管部門也會對國際國內實際情況作出通盤考慮。
安利(中國)董事長鄭李錦芬在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稱,商務部就直銷立法曾與安利多次溝通,安利認為制定行為準入門檻等屬合理監管范疇。
本土企業:期待門檻降低
本土直銷業老大的天獅國際傳媒集團總經理張向東告訴時訊記者,本土成長起來的直銷企業相對外資直銷企業而言,發展比較滯后,絕大部分企業的實力和經驗都難以與外資相抗衡。尤其是民營直銷企業,非常期待主管部門制定行業法規時能對內資公司有些政策傾斜,內資的標準低一點,外資的標準高一點才能相對拉近現實的差距。
“之所以有這樣的請求并非出于對天獅集團的考慮,即便出臺直銷法規按內外一致的國際標準,在海外上市的天獅集團也完全有實力和外資相抗衡。但這并不能代表本土直銷企業的絕大部分利益。”張向東說,“如果按照草案的標準來執行,國內恐怕只有少數幾家企業能跨入這個門檻。直銷門檻的高低對天獅集團雖不會造成什么影響,但對其他企業就難說了。”
張向東表示,商務部前身是外經貿的緣故,過去他們一直與外企打交道較多,一方面立法意識比較強,再加之直銷立法本身的推動力也來自于外部,因此考慮外資企業因素較多也正常。不過國家出臺的任何一部法律法規都是雙刃劍,內外一致的標準對天獅這樣的跨國企業是能夠接受的,并且不管立法前后也都會遵守法規制度運行。但如果國家更多地考慮到本土企業的現實,降低一些標準,我們會更歡迎。
談及目前真正能夠達到法規“門檻”要求的本土直銷企業,張向東說道:“只有天獅和新時代兩家,國內原來一些實力稍強的傳統保健品企業也有意加入本土直銷隊伍,比如太極集團、大連珍奧核酸等等。但他們最終能否如愿還有待于直銷法規的正式頒布以及并非一夜之間就能搭建的人氣網絡平臺。”
對于主管部門抬高門檻防止市場混亂的做法,張向東認為,這種擔憂固然合情合理,但與6年前相比,國家對直銷行業的執政管理能力與過去相比大有長進,那個時候是單一管理,如今卻是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及相關職能部門聯合的系統管理,放低一點門檻應該是沒問題的。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