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直銷歷史
發布: 2004-11-01 00:00:00 作者: only 來源:

中國直銷網 http://www.hevsp.cn
從80年代至今,直銷業在臺灣走過了20個年頭,根據世界直銷聯盟的統計,1999年臺灣直銷業的總營業額,達到新臺幣357億元,高居全世界排行第10名,從業人員也高達281萬人口,僅次于美國甚至高出日本,這樣輝煌的成績足以證明,臺灣直銷事業在這20年來的努力,的確有了令人贊賞的收獲及成果。
直銷在臺灣
若把直銷廣泛地定義為:「透過人員到顧客家里或工作場所去銷售產品的方式」因而運用此種銷售途徑的公司及行業,即稱為「直銷業」;臺灣的直銷業泰半師法或承續日本的直銷系統和作法,而日本直銷業則淵源于美國直銷業的制度和精神。
專家學者認為,傳統式的直銷應是指有組織,具規模、制度的「訪問販賣」或「人員銷售」,而純就歷史的觀點來看,臺灣的直銷市場應以60年代的人壽保險,例如:國泰、新光、慶豐、南山等企業為代表。后來,以臺灣英文雜志社為主導的套書直銷,亦采用國外直銷的管理制度,一般客戶對這種新的銷售服務方式頗感新奇,且懾服于業務員情理交攻的說服技巧,于是雙方大有斬獲,也為直銷事業奠定了相關的基礎。
在臺灣直銷業的發展歷程中,直銷協會無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1980年末期,美、日兩國的直銷公司紛紛涌入臺灣。除了當時臺灣的經濟、社會環境有利于直銷產業發展,部分也是因為兩地發生多起詐欺事件,不肖業者轉移陣地,來臺另起爐灶。1981年,臺灣爆發「臺家事件」,一時之間,直銷業形象嚴重受損,媒體的大肆渲染,為臺灣直銷發展史寫下黯淡的一頁。
臺灣直銷協會自1986年起,即致力于正當直銷與傳銷理念的推廣與宣導工作。社會對產業的誤解,加速協會會員們建立產業秩序與自律的決心。多年來,協會不斷運用主辦或參與各類型的直銷研討會、座談會、記者會等國內外活動 ,進行直銷信息的傳播與經驗交流。10年來所累積的具體結果,對產業環境改造深具意義。
直銷協會見證直銷歷史
至今,直銷協會成立已屆10年。10年來,除了在健全直銷體質上貢獻良多之外,更見證了直銷市場的歷史發展與更迭。
細究臺灣直銷產業的發展環境,約略可分為4個階段:即導入期、成長期、暴漲期與成熟期。1980-1986年為直銷導入期,當時臺灣社會對直銷產業尚處于缺 乏管道以建立正確認知的階段;1987-1991年進入成長期,1990年中華民國直銷協會成立以后,臺灣直銷業界在協會的帶領下,開始擺脫舊有的負面形象,朝向正派經營的康莊大道邁進。
臺灣直銷協會以:
1. 做為業者與政府單位、傳播媒體及消費者間的溝通橋梁;
2. 建立直銷的經營倫理與業務準則;
3. 保護直銷消費者權益并提升其生活品質;
4. 加強教育、研發及強化直銷經營管理工作等。
4大要項為創會宗旨,在全體會員的努力運作下,產業秩序逐漸建立,企業財團與跨國公司紛紛進駐,臺灣市場因而逐步擴增。
1992年,公平交易法生效,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臺灣直銷業正式納入有法可循的階段。一方面改變過去十幾年來政府單位無法可據、束手無策之窘境,同時也可約束、嚇阻欲藉直銷斂財或圖謀短期暴利的投機份子,促進產業健全發展。因為法令的公布實施,臺灣直銷產業也跨進了暴漲期。
在1992-1995年的暴漲期中,臺灣從事直銷活動的人口年年攀升,報備的直銷公司家數與年營業額也逐年成長,但快速拉高產值后的表現,就是市場胃納量趨于成熟階段。
根據公平會每年年中公布的「多層次傳銷事業經營概況調查報告」顯示,自1992-1995年,直銷產業的經營概況,只能用「一路長紅」來1995年的總體營業額甚至高達448億元。
1996年后的成熟期,臺灣直銷產業已蛻變成更專業、更具品質,同時市場也步入良幣驅逐劣幣的態勢,而為求市場競爭的公平合理化、公開化;同時保護正確的交易秩序,政府主管機構亦采取主動 執法的精神。
成熟期后的直銷業
成熟期的臺灣市場,無論新舊公司都進入重新調整市場的盤整期。「激情過后」,反映在數字上的便是1996年的產業年營業總額略降為418億元,但直銷公司的營業家數,仍由210家增加為275家。1997年,受亞洲金融風暴及公平會大力取締違法雙軌制公司等因素影響,營業額續降為401億元、營業公司家數240家;1998年,全球性 經濟不景氣,直銷市場產值亦縮水,營業額繼續下探為392億,營業家數242家;1999年,「健康食品管理辦法」施行、「921」震災對產業造成沖擊,總體業績表現降至357億元,營業家數只剩209家。
對于近年直銷產業業績逐年下滑,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所長趙義隆認為,這是深受1998年11月中公布的「多層次傳銷管理辦法修正草案」結果,使整個直銷業呈現一個參加人數、業績精準化的務實狀態,不再是過去幾年因特殊因素所造成的數字虛胖表征。他表示,整頓浮夸現象后,消費者已達高度穩定的成熟度,可分辨真正好與不好的直銷公司,使正當、正派的業者在穩定中成長。
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直銷學術研發中心主任陳得發教授認為,總體業績下滑是受臺灣整體政、經情勢不穩、「921」大地震和產業界如三光吉米鹿、康薈等負面事件的影響;而政治大學企管系主任洪順慶教授則表示,雖然直銷產業近期深受環境及負面案例影響,但一直「沒有新的商品」出現,也導致一般消費大眾有所保留而不愿加入直銷團隊。
陳得發教授指出,直銷業者應朝正確、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其方法有:
1. 遵行商德約法,推動公司、直銷商與消費者的嚴格規范,以提升一般社會大眾對直銷商的看法;
2. 加強低階和消費型直銷商服務,由公司運用各種溝通管道,落實服務真正產品使用者;
3. 提升正面形象,這一點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
(1) 參與、贊助公益活動,提升公司形象。
(2) 熱烈參與學術活動,以提升直銷商專業層次。
(3) 針對媒體制造新聞性話題,如:「如何辨識正派經營的傳銷公司」等正面議題。
(4) 改善經營效率,全面進行e化。
(5) 經營透明化,透過媒體廣告,宣揚公司制度、產品等。
洪順慶教授表示,向外尋求更新、更好的產品和落實對直銷商、一般民眾教育,以提升形象,是直銷業者應努力的方向。
直銷所面臨的問題
對于未來經營所將面臨的問題,根據公平會歷年來的調查報告顯示,「同類產品競爭激烈」向來與「不法多層次傳銷業者之破壞」分列1、2名,若以去年的統計數字來看,業者的看法依序是:
1. 同類產品競爭加劇(54%);
2. 不法多層次傳銷業之破壞(50%);
3. 傳統通路之競爭激烈(33%);
4. 參加人漸減少(31%);
5. 市場漸趨飽和(23%);
6. 不認為未來經營有問題(19%);
7. 其它(7%)。
另外,大多數業者皆希望政府提供多項協助措施,俾在合法的環境下發展業務,其中提供直銷產業信息、加強查緝非法業者及舉辦相關座談會或講習會等3項措施,有超過半數的業者希望能藉由政府的力量協助,另有4成以上的業者希望公布報備事業名冊及辦理宣導說明會。
直銷產業雖歷經多年風雨,但直銷人仍在風雨中不斷挺進,直銷產業的健全、市場的興榮與否,必須由所有直銷人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共同努力,直銷協會以提升、健全直銷產業為己任,希望所有直銷公司、直銷人,能與直銷協會齊心協力,為更美好的直銷明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