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銷法規出臺在即 各路鬼神忙于“唱戲”
發布: 2004-10-02 00:00:00 作者: only 來源:

海峽財經導報
■本報記者 張兆宜
10多年來從來就沒有平靜過的中國直銷業,如今更是激流洶涌。
隨著中國開放直銷市場進入倒計時,早已在直銷業大門口摩拳擦掌的外資和內資企業,已逐步放開手腳,開始了真刀真槍的明爭暗斗。
“目前中國至少有1000家以上的企業已經開始直銷運作。”直銷業研究專家王萬軍對記者說,“直銷市場開放后,將有更多的國內外企業躋身其中。”
中國作為直銷業的最后一塊沃土和即將出現的最大市場,對于企業來講,得中國直銷市場者得天下。
“廈門會議”遭遇炒作
第八屆投洽會期間由全國人大法工委、公安部、商務部等共同舉辦的“直銷立法座談會”剛剛結束,一場“借梯上樓”的炒作就此拉開了序幕。
“廈門會議”后,記者在美國安旗公司網站的首頁發現了這樣一條滾動新聞:“安旗公司參加了在廈門召開的‘直銷立法座談會’”。而據記者了解,參加“廈門會議”的企業只有22家,安旗公司并沒有在其中。
其實,拿“廈門會議”大做文章的企業又何止安旗一家。與會人士向記者透露,有一些沒有參加“廈門會議”的企業,其管理層在“廈門會議”外場為自己拍攝了照片,就宣稱參加了會議,并刻意強調,參加“廈門會議”就等于很快可以拿到直銷牌照。
事實上,9月10日“廈門會議”期間,記者在廈門悅華酒店凌云閣會場外見到了多位被擋在門外的所謂直銷企業的高層。有關企業的高層當時曾向記者表示,能否參加“廈門會議”是衡量獲得政府有關部門認同高低的重要信號。
近日,福州某與會企業的業務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信心很足”,因為管理層告訴他們,公司參加了“廈門會議”,而參加“廈門會議”的企業將成為首批獲得直銷牌照的企業,到時候便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展直銷業務。
對于部分企業刻意炒作“廈門會議”的原因,北京華一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直銷業資深律師劉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由于中國直銷市場目前尚未開放,企業最大的困擾就是其從事的工作處于灰色地帶,隨時面臨被查處的風險。而公司一旦拿到直銷牌照,將為其拓展市場帶來便利;如果企業未能拿到直銷牌照,則將有可能導致直銷企業長久建立起來的業務網絡“一夜間崩潰”。據有關人士透露,部分未能參加“廈門會議”的企業目前正抓緊做相應的準備和公關工作。
對此,商務部外資司有關官員明確表示,商務部邀請企業參加廈門“直銷立法座談會”,目的是向市場傳達目前政府在直銷立法方面的進程及思路,并征求市場的反饋意見,但并未表示所有參會企業都可以拿到首批直銷牌照。該官員同時強調,要拿到直銷牌照,不但要符合中國政府制定的準入條件,而且要通過嚴格的審批程序。
參加“廈門會議”的劉忠律師認為,根據“廈門會議”透露出的“內外一致、資質嚴格、嚴謹審批、逐步開放”的方針和“投資者應有良好的信譽,在近兩年內沒有違法違規的記錄”等“軟條件”的設定,在直銷牌照的角逐戰中,“廈門會議”并不是“決賽階段”,因此,在一切還未有定論的情況下,企業最好潔身自愛,合法經營,照章申報。畢竟拿到直銷牌照僅有硬性條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守法經營。
記者注意到,從“廈門會議”22家企業的背景來看,更是印證了商務部“參會≠拿牌”的說法。據了解,作為參會企業,廣東太陽神目前并未開展直銷業務,而赴會的武漢某企業顯然并不具備開展直銷業務的實力。
企業備戰立法前夜
其實,從炒作“廈門會議”可以看出,企業的沖動來自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統計數字顯示,直銷在全世界每年的銷售額為850億美元,而2003年在高壓態勢嚴管之下的中國直銷業,營業額就達到350億人民幣。中國的直銷市場開放后,沒有人懷疑中國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直銷市場。有專家預測,中國直銷業的市場年增長率將有望達到20%,甚至更高。
“中國最為濃厚的講究人際關系的特點,正是直銷業的天然土壤。”直銷業研究專家王萬軍說。
事實上,自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分享中國這塊巨大的直銷業“蛋糕”,已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尤其是國際上的直銷巨頭早已對中國虎視眈眈。去年以來,內外資企業不約而同地敲響了迎接直銷市場開放的前奏曲。
首先是安利宣布將一次性追加投資1.2億美元用于擴大生產規模;如新隨后表示將在浙江湖州投資500萬美元再建一家工廠;雅芳計劃今后每年新開500家店;而完美公司第二期工程尚在建設中,又準備在揚州再建一個新廠,使生產能力達到現有工廠的兩倍。同時,安利、完美、玫琳凱、雅芳、如新等都在醞釀推出更多的新產品,以便開拓中國市場。
除此之外,各企業也在進行著人才儲備戰,安利計劃招收2000名各級員工,雅芳同樣在大肆招兵買馬,天獅集團更是打出了百萬年薪招聘高級管理人員的廣告。
盡管直銷法規還沒有出臺,有關準入門檻也未明了,但直銷市場巨大的誘惑,已經吸引了眾多內資健康產業巨頭的目光。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步長集團正在緊鑼密鼓地利用旗下的傲普公司搭建進入直銷行業的平臺,“傲普公司董事長駱超、總經理王君平都曾先后服務于安利和天獅集團,有10多年的直銷從業經驗,這家公司近10人的高層管理人員中,絕大部分都有4年以上的直銷行業經歷,而參加傲普公司開業慶典的300多位經銷商,其中90%以上都做過直銷企業的經銷商”。步長集團是陜西省一家集醫藥研究、生產、銷售和診療服務、教育、網絡為一體的大型民營高科技企業,總資產超過50億元,去年的銷售收入突破了35億元。
同樣令人關注的是,有“健康產業第一交椅”之稱的國藥集團,已經成立了國藥健而康有限公司,專業從事保健品的生產和銷售。健而康公司的總經理趙文莉坦言,健而康公司以后肯定要在時機成熟的時候開展直銷業務,現在已經在做這方面的準備。
還有一則頗令人不可思議的消息是,家電巨頭海爾集團目前也在為進入直銷市場做調研工作。據說海爾集團試圖以直銷方式銷售的產品也是保健品。
此外,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修正藥業、康恩貝集團、珠海天年等知名健康產業集團也不甘人后,正在積極籌備,其中一些企業已經開始了直銷方面的運作。
根據王萬軍的分析,健康產品生產企業紛紛看好直銷市場,一方面在于營銷費用增長的壓力,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了安利等直銷企業在中國市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的鼓舞。而保健食品恰好是目前直銷立法中已經明確允許直銷的兩類產品之一(另一類是化妝品)。
“毒瘤”不容忽視
有關方面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直銷業存在3∶3∶4的格局:10家外資轉型企業占據3成市場份額,內資直銷企業占據3成份額,剩下4成則由打著直銷旗號的“非法傳銷”企業瓜分。
王萬軍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內直銷市場上出現魚龍混雜的狀況,主要是由部分人的“掮客”心態造成。
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昔日的“拿牌掮客”如今又出現,盡管現在談及拿直銷牌照還為時尚早,但“掮客”們已經開始了所謂的“企業輔導”活動。
公開的資料顯示,從最初“國情研究會”頒給天獅集團“國家級直銷試驗基地”的牌子,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頒發湖北林楓服飾公司“中國直銷研究基地”和山東永春堂“電子商務研究基地”,再到今年全國高科技健康產業工作委員會市場環境研究中心一口氣批出的大連富饒、北京中誼、寧波御坊堂、簡陽正田等四家“直銷研究基地”,無一不是在直銷立法背景下一批半官方學術機構與“掮客”們共同上演的鬧劇。
根據王萬軍的調查資料,一家“直銷研究基地”的內部人士曾向他透露,拿到“直銷實驗基地”并非最終目的,其終極目標是通過這些機構盡快拿到直銷牌照,因為這些機構都具有“良好的背景”。當然,拿直銷牌照的“中介費”也遠非拿到“直銷研究基地”牌照的費用可比的。而事實上,想在直銷市場開放后獲得直銷牌照的公司也決非只有這幾家。
王萬軍認為,開放中國直銷市場,再一次讓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等政府管理部門的手里掌握直銷牌照這一“金鑰匙”,由于他們占據了極度稀缺的公權資源支配權,眾多想在直銷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的企業自然趨之若鶩,這也為“掮客”們提供了市場。王萬軍指出,直銷立法在規范企業行為的同時,也應建立健全對相關權力部門的監控機制,防止權力尋租等腐敗行為的發生。
與“掮客”行為相對應的是,一些海外直銷企業通過宣揚“中國即將承認直銷行業,必須搶占市場先機”為幌子,大肆進行非法活動,而部分轉型企業也在直銷立法前夜乘勢進行違規操作,不惜代價“跑馬圈地”。據有關方面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地的調查結果顯示,安利、玫琳凱、完美等企業的在校學生業務隊伍已有一定規模。
實際上,直銷企業內部也確實存在管理難度,就在2002至2003年,安利公司內部就整頓出1649起違規事件,涉及2317人,取消了509人從業資格。營銷人員違規的主要內容為低價銷貨、夸大產品功效等。而這些都將與“跑馬圈地”、“掮客”活動等一起,在直銷市場開放后引發中國的“直銷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