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人應該如何讀書與學習?
發布: 2004-10-01 00:00:00 作者: only 來源:

作者: 俞雷
給雜志寫文章有幾年了,經常有朋友來問我,做營銷,做管理,要閱讀一些什么樣的書籍。不少朋友都期待著諸如“寶典”的面市,工作上有什么問題,書里一翻就可以解決;沒有做過營銷的,看完幾本書就可以大功告成,仿佛《射雕英雄傳》里的郭靖,憑一本《武穆遺書》就可以百戰百勝一樣。
先不去說這些個想法對不對,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先假設你去醫生那里看病。在你還沒有機會描述完是什么病癥在折磨你的時候,醫生就給你開了個藥方,并對你說:“這些藥吃三天,三天后給我電話。”
你肯定會問:“你怎么知道這些藥能治我的病呢?我還沒有告訴你我哪里不舒服了。”
“這些藥怎么會不管用呢?”醫生會說:“這些藥把我以前的好多病人都治好了!”
當然,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理智的人會接受這些藥品的。但是在面對市場營銷和企業管理的問題時,無論是學者、咨詢顧問、管理專家卻常常開出這樣的藥方。一本《誰動了我的奶酪》、《沒有任何借口》、《執行》可以讓不少企業趨之若騖;一本好書或者一個優秀的理論在對某幾個優秀的企業奏效時,他們就會輕易地認為這對自己的企業也是同樣有效的,相同的藥方一定會治好他的病,而不管他的病因到底是什么。
在過去幾年,有2本書給我們企業帶來的問題是巨大的。一是《杰克·韋爾奇自傳》,二是《執行》。
在韋爾奇和他的書風靡中國企業界的時候,也正是中國企業走向多元化陷阱的時候。韋爾奇曾經掌舵的GE,是多元化的一個杰出代表。中國的不少企業正是看到了這點,一時間,家電企業全面挺進IT領域者有之,飲料行業的挺進服裝行業的有之。但是,家電企業除了TCL還存活以外,其余在IT領域幾乎全軍覆沒。哪怕就是TCL,盡管它在過去算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做大未必就代表著做強,到目前為止,這個企業的產品線和規模雖然在迅速擴張,然而在能力的積累上,卻多多少少給人以原地踏步的印象,因為在產業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上它都不能算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GE的多元化,實質上是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不斷選擇產業的結果,韋爾奇放棄的產業,和進入的產業一樣的多。GE當年就曾經把銷售額高達30億美金的家電部門賣給了湯姆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家公司后來被TCL合資)。另外一點,GE的多元化又是基于它不斷的管理創新,大家都知道,很多全球領先的管理技能都來自GE,比如無邊界管理、目標管理、GE矩陣、六∑等等。中國企業學習韋爾奇的書籍,如果看不到這些,又不明白中美的并購環境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話,那么,弱小的企業規模去硬套上千億美金的GE的模式,只能是邯鄲學步。
《執行》也是如此。這本書橫行的時候,一個錯誤的聲音就是“戰略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執行。”這一年多來,我聽到過很多企業領導抱怨下屬的話總是“執行力不夠”。但是說這樣話的人恐怕對執行力和《執行》這本書都存在著很大的誤解。這本書中強調“對于一個組織來說,要想建立一種執行文化,它的領導必須全身投入到該公司的日常運營中。”并且,“執行的習慣首先應該從高層領導培養。”而這些領導在抱怨下屬的執行力的時候,正是忘記了執行應該是領導者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
在深層次上,我們也誤解了《執行》。在目前的中國經濟環境中,過分強調執行,其實是在逃避作為一個企業家或者企業領導者應該承擔的責任,他們放棄的是對企業命運的掌控。日本企業在泡沫經濟年代,也曾經以運營效率和執行能力稱雄,但是,現在它們卻在為戰略的缺失付出慘痛的代價,因為僅僅在運營效率和執行上和對手進行競爭,將很難維持自己的優勢,說到底,運營效率和執行都是很容易被模仿的。另外一個關鍵點在于,哪怕就是“執行”,他也是企業的一種資源,是需要你對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制度進行投入和改造的,如果不基于以上幾點,那么,你給員工看再多的《執行》、《沒有任何借口》,也是不能指望他們“把信送給加西亞”的。
所以,企業界的學習,要注意的是產生這些理論和做法的機制,要了解的是成功現象背后的因果關系而不僅僅是皮毛。萬金油式的建議方式,只會導致在企業自身的環境中產生錯誤的結果,我們只有具備了隨著環境變化而進行思考和行動的能力,才能在現實的工作中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企業界讀書和學習這個問題上,我傾向于學習經典的著作,尤其是管理和營銷的原理,因為這些構成了理論基礎,這是有效的思考和行動的開始。
實際上圖書發行業務本身也是一種營銷,每一年,引進的和本土創作的新的財經、企管和營銷書籍汗牛充棟,但是,很遺憾的是,精華的只是少數。不少不負責任的作者抄了一大堆的資料就編一本什么生存手冊、實戰手冊,并且自己硬造出幾個營銷和管理的名詞,順便再封自己為大師。誤讀書,是自己的問題,但是這些壞書,卻是在害人。學習不是一種流行時尚,所以,千萬不要被這些號稱讀了之后就可以解決一切疑難雜癥的書所迷惑,他們的背后,只是書商的商業運作,他們看到的是錢,而不是知識的傳播。
我和曉石、陳寧等人在去年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產生了寫獨立財經書評的想法。盡管我們的觀點可能不一致,視角也和大家不相同,但是我們共同的一個想法是,基于一個第三方的角度,在浩瀚的財經書籍中找出幾本好書——或者是壞書——來進行評判,這種評判是不與任何書商或者出版社合作的,完全基于我們的閱讀經驗,從一個批判者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書籍。盡管這種力量和聲音是微弱的,但是我們相信,如果有更多的同行能加入進來,那么,獨立財經書評就一定會體現出它的社會價值,而不會像現在大多數的書評一樣,充滿著吹捧和商業運作的味道。這個時候,書評才會真正成為學習者的福祉。
事實上無論是作為一個業務員還是企業的管理者,你都不可能僅僅通過幾本暢銷書的閱讀立刻精通營銷和管理的知識,學習是個漸進的厚積薄發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僅僅讀了幾本營銷書籍而精通營銷,依樣畫葫蘆也只能讓你最多停留在一個中間的層面,要登上行業的頂峰是不可能的。因為高手不能光知道怎么做,還要知道為什么。學習營銷的知識,我們就不能光學營銷學,還要學它的母學科,比如經濟學和管理學。并且,如果你不懂數學,不學消費者行為,不學社會學,不學財務,不學戰略,理解也依然是膚淺的。
但是,光學還是不夠的,學習的威力在于Learn To Earn(學以致富),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在學習中思考,在工作中運用,并且再把新的疑問帶入學習中去。在知識經濟的年代,知識被不斷地更新,學習的重要性也日益地明顯,而不斷地掌握新知,不斷地實踐,這才是成功者的不二法門。
本文發表于《銷售與市場》上半月刊2004年第10期。原文有刪節,此為完全版本。
歡迎與作者一起探討本文,作者的電話:13336013078,電子郵件:raymondyue@126.com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