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詐騙”坑害老年人手段多
發布: 2016-11-09 15:16:18 作者: 佚名 來源: 環京津新聞網

非法集資是發生最為頻繁的金融詐騙方式之一。通常這些機構和個人利用高額紅利作為回報、支付高額利息騙取信任,從而吸引投資者加大投資,達到斂財目的。在眾多的已經曝光的非法集資案中,受害者大多數為中老年人,騙子利用老年人信息來源閉塞的弱點和對“高回報率”的期待對他們進行詐騙。

老倆口被騙一萬元 礙于親情不報警
近日,家住文安縣的老李就遭遇了“非法集資詐騙”的陷阱。今年年初,老李的女兒們為了更方便的與父親交流,開始教老李使用微信。在微信上老李被親戚們拉進了一個聊天群,漸漸的“親情群”變成了“集資群”,七大姑八大姨都勸老李加入他們的“掙錢隊伍”。他們對老李說,一次性最少投資5000元,不出半個月就會有百分之10的回報,并且以后回報率會越來越高,不出三個月就能撈回本金,三個月后就是純賺,而且投入越多回報率越高。
雖然聽上去有些難以置信,但是親戚們信誓旦旦的告訴老李,大家都從中賺了錢,還把自己收到的紅包截圖給老李看,老李和老伴沒有經濟來源,為了不給兩個女兒增加負擔,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從本不富裕的家中拿出了一萬塊轉賬給了親戚。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所謂的“回報”沒有到手,自己的本金也如石沉大海,老李坐不住了開始在群里詢問,親戚們回復說是錢被套住了,以后會回來的,此時的老李意識到自己有可能被騙了,但是又不好意思跟親戚們撕破臉,整日悶悶不樂,老李的女兒知道后勸父親去派出所報警,不料老李和老伴都生氣的說:“都是親戚,哪能報警!”于是老倆口的一萬塊錢就這樣沒了。
“非法集資詐騙”坑害老年人手段多
除了使用微信等網絡進行集資詐騙,騙子還有很多方式從老人手里騙錢,手段可謂“五花八門”。
利用小恩小惠吸引投資。承諾以獎勵、積分返利等形式給予高額回報,起初按時足額兌現,實則用后面投資人的錢兌付先前的本息,等籌集資金達到一定規模后,攜款潛逃。
編造虛假項目。騙子編造投資植樹、集資建房等虛假項目,騙中老年人入股,或以林權代管等方式承諾高額固定收益,吸收資金。
打著愛國旗號,謊稱是皇族后人騙錢。對外稱是皇族后裔,擁有龐大資產基金,為了解凍“民族資產”,騙取“解凍資金”。
利用親情、友情“殺熟” 。一些投資人想挽回損失,或為了多拿“提成”,不惜欺騙父母、配偶和子女,甚至拉親朋、同學或鄰居參與投資。也就是上文提過的老李遭遇的情況。
避免老人上當 子女的關心是“第一劑良藥”
如何避免家中老年人成為騙子的“目標”?警察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子女們給予老人的關心程度,直接影響著此類案件的發生。以往案例顯示,孤獨感強的老人,因為精神空虛更易受騙。
由于中老年群體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之年紀大、警惕性較差,犯罪分子比較容易得手。根據全國老齡辦和公安部此前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老年人上當受騙的原因主要包括老年人自身的防范意識和辨識能力下降,難以識別花樣不斷翻新的騙術。
因此,建議廣大市民,平時應當多與老人溝通,最好是以案例說法,提高老人的辨別能力。此外,應給予老人更多陪伴和關心。
此外,針對以中老年人為目標的行騙手段,警方也總結了6字“防騙口訣”——“不聽、不信、多問”:不聽花言巧語,不信天上掉餡餅,多問家人意見。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