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并非要命的病(八)——理君博士《自然健康療法》
發布: 2014-11-20 17:25:17 作者: 理君博士 來源: 中國直銷網

從生活細節來預防癌癥
癌癥是一組除了指甲與毛發外、可影響身體任何部位的100多種疾病的統稱。其特點是變異細胞在體內不受控制地快速生長,消耗大量營養、擠占體內組織的空間、擠壓神經引起酸、麻、疼等癥狀;擠壓血管引起血循不暢或血供受阻,導致組織的缺血性萎縮、壞死;在癌癥早期對上述組織的侵占或擠壓不明顯時,也可沒有任何癥狀,從而大大降低了癌變早期發現的機率。隨著癌組織的不斷擴展,正常組織的結構與功能不斷受到削弱與破壞,直至全身或重要臟器發生衰竭或功能喪失而奪走生命。它是目前世界范圍內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癌癥的諸多原因
1.嗜煙:無論是直接抽煙還是二手煙,長期大量接觸都能明顯增加患癌癥的風險。
2.肥胖:身體肥胖是一個特別重要的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癌癥決定因素。包括結腸癌、乳腺癌、腎癌在內的6種癌癥,都已證實與身體的肥胖有關。
3.嗜酒:據流行病學調查,飲酒與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和結腸癌的發病相關,與胃癌和肝癌的發生也關系密切。
4.污染:農藥、獸藥、染料、皮革鞣制、增塑劑、油漆、燃料添加劑(汽車尾氣)、水處理劑、染發劑中的苯胺類化合物、化妝品中的增光劑等許多化學物質都可能污染空氣、水、食物或皮膚等,最后的結果是增加了癌癥的發生率。據國家環保局公布的數據表明,國人的致癌因素中70%與各種各樣的污染有關。
5.輻射:過強或持續的輻射可導致細胞的突變,因而可增加癌癥的風險。一些家用電器如微波爐、電磁爐、電腦、冰箱,還有一直都存有爭議的手機等都能產生強度不一的輻射,醫學檢查中的X線透視、CT、核磁共振等也可產生輻射;過強的紫外線的照射對皮膚也是不利的因素。
6.負面情緒:美國學者托馬斯把孤僻、抑郁、自卑等不良習性稱為“癌癥性格”,并宣布癌癥的40%與性格抑郁、有意隱瞞內心的憤怒和失望等自我損害有關。研究結果表明:以壓抑及否認行為特征的人易患腫瘤。
7.感染:一些病毒感染,如人乳頭瘤病毒的感染可增加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生率;而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則可增加胃癌的風險等。北京大學臨床腫瘤學院游偉程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證實:胃癌癌前病變程度與胃癌發生危險成等級關系;根除胃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使胃癌前病變及胃癌發病風險降低40%。再如感染乙肝病毒發生乙型肝炎并轉為慢性病變后、患肝癌的機率會是健康人群的數十倍。
8.營養:營養過多對健康不利,尤其是長期過食造成肥胖就更為有害,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營養不足如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或營養素的不平衡亦可增加癌癥的發生率。如膳食纖維入過少可增加腸道癌癥的發生;食物中維生素C、E經常缺乏也可增加癌癥的風險;食物中長期缺硒也能使癌癥的發生率上升等。
9.食物不當:不當食物可增加癌癥,如經常大量地吃腌制、燒烤、熏制、油炸的食物可增加癌癥的風險。
10.進食習慣:喜歡吃熱食、常常進食過燙的食物可使口腔黏膜充血、受損而發生潰瘍,粗糙食物不充分煮熟或細嚼慢咽,可對食管黏膜造成機械性的刺激或損傷,可造成食管的慢性炎性損傷,可能是食管癌發病的原因之一。
11.常吃夜宵:常吃夜宵會增加胃癌風險。日本的研究人員調查了部分30-40歲胃癌患者病前的飲食生活習慣,發現他們大都有吃夜宵的習慣。專家認為,經常吃夜宵、尤其是吃燒烤或油炸的食物,會造成胃的負擔。由于胃粘膜上皮細胞的壽命很短,約兩到三天就要更新一次,而這一再生過程一般是在夜間睡眠時進行的;如果吃了夜宵,會促進胃液的分泌,胃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不利于胃細胞的修復與更新,經常這樣,就會增加胃粘膜病變和發生胃癌的風險。
12.長戴胸罩:美國科研人員通過調查5000多位女性發現,每天戴乳罩超過12小時的女人,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短時間戴或根本不戴胸罩的人高出20倍以上。
13.基因突變:癌癥的發生牽涉到DNA的損傷、牽涉到人體的免疫功能、牽涉到癌原基因的激活,而這些都與我們與生俱來的基因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因些,基因的差別被認為是癌癥的原因之一。
14.激素失常:激素分泌失常會誘發癌癥是一個比較確切的定論,正因為如此,人們在使用激素類物質和藥物時是比較小心的,女性尤其如此,尤其是絕經后的女性或更年期女性補充雌激素更具危險。但,國外一些新的研究表明,激素補充療法并非洪水猛獸。激素致不致癌與使用什么激素、怎么使用及使用的量密切相關。
15.作息時間不規則:***紫外線、汽車尾氣、吸煙等,通宵上班隱藏著使人患癌癥的潛在風險。
分享美麗健康,共享美好生活!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