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差距!國外重研發 國內重包裝
發布: 2014-08-19 14:10:17 作者: 佚名 來源: 新快報

相關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營養與功能食品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然而,盡管潛力巨大,但中國的消費者仍面臨著保健食品售價居高不下的窘境。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通過中國人大網全文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其中有五條涉及保健食品。面對著需求大但規模小、品類少的尷尬現狀,中國保健食品行業接下來該何去何從?
亂象
外包裝成本超過產品
“現在國內產品的原料成本和研發成本遠遠低于國際水品,國外把產品利潤的百分之六七十投入到產品的研發上,但國內有很多企業的研發成本占總投入的比例還不足10%。”廣東省保健協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營養健康產業協會秘書長張詠指出,不少企業把產品的成本過多地投到廣告、宣傳和過度包裝上面,有些產品的外包裝甚至遠遠超過產品本身的成本。“如果一樣商品的價格遠遠脫離它本身的價值,是非常不正常的,也是不可持續的,而自主定價也容易產生暴利現象。”有機構作了統計,保健食品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兩年左右。
另外,此前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和健全的政策法規體系,行業監管往往上演“貓鼠游戲”,不法企業的趁虛而入,對整個行業形象造成了巨大沖擊。
中山大學營養學系教授陳裕民表示,這種行業亂象得以滋生還由于國人的保健意識不強。“長期受武俠小說和玄幻文學的影響,很多中國人都喜歡相信‘奇跡’,把營養保健食品當做靈丹妙藥。其實保健食品歸根結底還是屬于食品,不能過于夸大它的治療作用。”
方向
重備案輕審批
長期以來,我國對每個想要以“保健品”名義出現在市場的產品進行審批,這被業界稱為藥品化的管理。審批之后獲取“國食健字”批準文號,也就是俗稱的“藍帽子”。自2005年《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實施以來,保健食品行業的準入成本被無形中提高了。
此次《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的五條與保健食品相關的內容中,一大重要變化就是變“審批制”為“備案制為主”,僅對“使用新原料的保健食品和首次進口的保健食品”進行審批注冊。張詠指出,“審批制”讓保健食品進入市場的周期過長,使企業的負擔加重。而“備案制”實施之后,將有利于推進保健食品種類數量的增加,價格也會隨之有所調整。“審批的費用省下來之后,企業整體的成本肯定會降低,定價也會更加趨于合理化。”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