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物酸堿性談素養(一)——我的東方素養觀
發布: 2014-02-26 08:31:56 作者: 理君博士 來源: 中國直銷網

素食養生從食物的酸堿性來看,對健康有著積極的意義。絕大多數的素食都被類為堿性食物,而東方素養90%以上的配伍均為堿性食物,由此,對健康養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那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食物的酸堿性。
食物的酸堿性,是指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后,經過氧化分解的代謝過程,有的產生堿性物質,有的則產生酸性食物。一般情況下,凡含硫、磷、氯等非金屬元素的食物,經過體內氧化后,能分解生成帶陽離子的酸根,人們稱之為酸性食物;而含鉀、鈉、鈣、鎂等金屬元素的陰離子食物,經過人體代謝后,能生成堿性氧化物,稱為堿性食物。
其實食品的酸堿性與其本身的pH值無關,主要是食品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后,最后在人體內變成酸性或堿性的物質來界定。產生酸性物質的稱為酸性食品,如動物的內臟、肌肉、植物種子(五谷類)。產生堿性物質的稱為堿性食品,如蔬菜瓜豆類,茶類等。
根據食物本身所含元素成分的多少,可分為堿性食物、酸性食物、中性食物。

由此可見,含磷、氯、硫的食物屬于酸性食物,如大米、面粉、魚、肉、鴨蛋、花生、白糖、啤酒等,若多吃也會使血液酸化;反之,含有鈉、鈣、鎂的食物則屬于堿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類、海帶、牛乳、茶葉等。其中以海帶所含堿性最大,次為水果和豆類。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呈堿性;若用腦過度或體力透支之后,則血液呈酸性;如果長期偏食酸性食物,也會使血液酸性化。而血液長期呈酸性則會使大腦和神經功能退化,導致記憶力減退。養生之道就是常吃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研究表明,多吃一些堿性食物,血液就會呈現出弱堿性,血液中的尿素和乳酸等酸性物質就會減少,還能阻止這些物質掛在血管壁上,并對血管有軟化功效。有人因此將堿性食物稱為血管的“清道夫”。
堿性食物還有防癌的功效。經常吃堿性食物,就會減少酸性廢棄物質的累積。在偏酸的體液環境中,正常細胞易發生癌變,癌細胞易于生長。正因為如此,瑞士學者將改變體液酸堿度,作為第三種防癌措施。
要使血液偏堿性,應多吃富含無機鹽的食物,特別是含鉀高的食物,如香蕉、花生、芹菜、菠菜、萵筍、香菇、土豆、冬筍等。大多數水果和蔬菜,有利于中和和調節體內由于精米、精面和動物性食品形成的酸性物質,有利于保持體內的酸堿平衡,有利于造成人體健康的內環境以達到美容的目的。
至于時下流行的自然食、崇尚天然的食物,當然也很合適,但也不必堅持吃自然食,以免過猶不及。有些食物因吃起來酸,人們就錯誤地把它們當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楂、西紅柿、醋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堿性食物。
而東方素養絕大部分配伍為堿性食物,如:有機香蕉、有機香橙、有機大豆、有機綠豆、有機香菇、有機綠茶、有機西紅柿、有機胡蘿卜、山楂、蘋果、南瓜、芹菜等有機谷物及水果蔬菜,不僅營養豐富,品類齊全,有機生產還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安全性,無疑是最佳的堿性健康食物方略。
上一篇:理君博士:男士有一種品質比外貌更吸引女性 下一篇: 長壽的關鍵密碼在于“臟器時間”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