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藥交會業界新動向顯露 藥企轉戰保健品
發布: 2013-05-07 11:02:22 作者: 未知 來源: 楚天金報

為期三天的第69屆全國藥品交易會在漢落幕。作為國內醫藥領域盛會,本屆藥交會不僅吸引2000多家醫藥企業參展,涵蓋國內制藥行業百強中97%的企業,更是有10余萬專業觀眾捧場,規模創歷屆之最。
記者觀察發現,在藥企的展臺中,“主角”藥品相較往年變化不大,而“敲邊鼓”的保健品、健康附加品,卻風頭正盛——涼茶、維生素、深海魚油、膠原蛋白膠囊,甚至牙膏、中藥洗發水、沐浴露、美白潤膚霜……藥品企業紛紛將視線投向藥品之外的“大健康”消費類非藥品產品,成為本屆藥交會的一個鮮明特色。
藥品便宜,非藥昂貴多家藥廠“不務正業”
昨日展會上,記者隨手拿到華北制藥的產品目錄中,這家老牌的抗生素生產基地,不僅生產多達25種保健品,還有一個高端系列的化妝品。
記者觀察發現,這個目錄中,諸如阿莫西林、羅紅霉素等經典常用藥,標注的零售價格從0.55元-64元不等。
反觀該廠生產的非藥產品,零售價格顯示,番茄紅素520元、大豆異黃酮420元,抗皺美白精華液1580元,營養眼霜358元……品種多得令人驚訝。
另外,貴州百靈、康美藥業等知名企業,都在展位的顯著位置擺放了復合維生素、人參提取片、蜂膠、阿膠糖、大豆卵磷脂膠原蛋白等保健品,誠征各級代理商。
記者在“武漢健民藥業”的展臺前,還看到嬰兒沐浴露、護膚乳、潤膚油、護臀霜等嬰童日化用品。
多家擁有知名經典老藥的廠家,開始在保健品、家庭醫療用品、化妝品、母嬰用品、生殖健康用品、名貴藥材等超出藥品的領域開發新產品,似乎成為藥品行業不約而同的新方向。
一藥企轉向加工土特產據稱是政策副作用所致
采訪中,來自烏魯木齊一家藥廠的負責人感慨,醫藥經濟其實是政策經濟。醫藥行業應該是受到政策影響最大的行業,每輪“新醫改”政策出臺,都會造成大量醫藥企業重新洗牌。
這位負責人舉例說明,國家為了擠出藥價水分,對部分藥品實行最高限價,此舉不僅沒有讓藥品價格降低,反而讓一些價格本來不高的藥物從市面上消失——廠家不再生產,或者更換包裝和品規重新注冊,抬高價格后重新入市。“這些政策的‘副作用’,對藥品企業而言,都是致命的。”該負責人稱,他所在的藥廠,做了十幾年的抗生素,今年都放棄了藥品生產,因為目前原料藥和成品藥生產企業的利潤極為微薄,競爭又異常激烈。
該負責人還透露,從去年開始,該廠主動轉向加工土特產,如人參、蜂蜜、蜂膠等藥用食品。
眾藥企為何熱衷做非藥藥品利潤攤薄衍生非藥產業
記者昨日在廣藥集團的招商目錄中看到,除“烏雞白鳳丸”這樣的傳統藥品外,“王老吉”涼茶的位置最為顯著。湖北午時藥業的食字號“金銀花露”,擺放了整整兩排貨架。而縱觀市場,云南白藥牙膏、馬應龍眼霜,不知不覺中,這些做經典老藥的知名藥企早已進軍日用品領域。
武漢健民營銷中心副總經理裴學軍分析說,近年來,國內知名藥企的主要精力應該來說仍然是在制藥領域,但由于國家藥品價格調控以及原材料成本增長,國內藥企兩頭承壓,業績增速明顯放緩。尤其是,當前藥物研發成本與日俱增,研發難度和上市周期在不斷擴大。醫藥行業飽受基本藥物制度、招標采購和藥品價格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困擾,處方藥的競爭日益加劇。生產藥品所獲得的利潤已經幾近透明,利潤率很低。
而反觀保健品、營養品、健康類食品、消費品,都不像藥品那樣有著非常苛嚴的審批程序,且生產周期短、成本更加低廉,利潤也更豐厚。同時,也因為國家對藥企的出品管控更嚴,消費者普遍認為藥企生產的產品安全系數會更高,也推長了知名藥企開發出的非藥產品的信譽度,延續了其品牌信任度,“盡管這些產品的價格并不便宜,但推向市場反響卻很好,得天獨厚的優勢促使其飛速拓展到健康消費品領域,主動布局搶占市場。”
現場展藥不賣藥觀眾很少打醬油
昨日,到漢陽國際博覽中心辦事的何先生看到正在舉辦的藥交會,想進去湊個熱鬧,沒想到卻被攔在門外,工作人員要求他進入“專業觀眾登錄大廳”,填寫一份表格后才發放通行證。
而這份表格的選項并未針對普通市民,“您的公司?”“您的職位?”“您負責的區域?”“您感興趣的領域?處方藥、醫療器械、保健品……”
“展臺都是醫藥企業的,來參會的都是藥品代理商、銷售經理、采購經理等,都是來尋找貨源、發掘銷售渠道的,普通人是不會來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因此,他們設置的“入場證”登錄表格都是針對“專業觀眾”。兩天來,以個人身份來藥交會的人可謂鳳毛麟角,但填寫了聯系方式后一樣可以進去看“熱鬧”。
何先生進去后,發現展廳內最漂亮、最大的展臺都是國內大名鼎鼎的藥品企業,哈藥集團制藥總廠、國藥集團、遠大醫藥集團、廣藥集團等,每家藥廠的展臺前都展示著各種藥品,拿起來一看,卻只是包裝盒,里面并沒有藥。
對此,廠家解釋:“藥交會現場并不賣藥,只是藥品生產廠家和流通企業各自尋找合作伙伴的平臺,因此可以說是一場信息交流會,而不是實物交易會。”
生產商經銷商的Party 醫院沒興趣參與
藥品消費絕大部分是在醫院完成的。但規模空前的藥交會,竟找不到醫院方面的代表。廠家生產了哪些藥?哪些藥又好又便宜?難道醫院不需要掌握這些信息嗎?
對于記者的這些疑問,武漢健民營銷中心副總經理裴學軍道出個中原因:“在藥品銷售鏈上,醫院就像是被追求者,藥企是追求者。能否進公立醫院的采購目錄,關乎藥企生死存亡。因此,只有廠家和藥品代理商去找醫院。”
業內人士稱,這其中有著被公眾詬病的藥品流通內幕。藥交會上,藥企選擇有渠道、有能力的代理商,代理商選擇利潤空間大、用量大的藥品,省級代理商和醫藥代表拿到藥廠的某個藥品的代理權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想辦法進入各省的招標目錄。藥品中標后,并非萬事大吉,因為醫院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接下來要看藥品適合哪個科室用,科室主任同意使用,才能完成藥品銷售。
業內人士還指出,藥品進入醫院后,醫院還享有藥品加價政策,即在進價基礎上加價15%賣給患者。諸多利益涌向醫院,因此醫院根本沒有動力去采購便宜的基礎藥,更不會主動去選擇低價藥。
上一篇:人民日報:醫美消費應回歸理性 下一篇: 尚赫董麗萍今正翁莉獲評中國優秀經濟女性
今日新聞頭條
我也說兩句
已有評論 0 條 查看全部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