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太陽神、健力寶20年風雨路
發布: 2010-04-04 21:11:43 作者: 東方愚 來源: 上海證券報

前言:健力寶與太陽神并非個案,解構的卻是改革開放30年來大難而不死、劫后欲重生的企業自救路徑,展現出來的是一幅政商關系艱難變遷、企業家精神拘謹蛻變的立體畫卷。
健力寶與太陽神,這兩家曾盛極一時的廣東企業今年都超過或接近20歲。20多年內中國企業界演繹了無數“從無到有再到無”的企業童話。而健力寶與太陽神在20年間雖屢遭劫難,卻幸存到了今天,這在廣東企業史上實
屬不易──根據香港貿發局統計,僅2007年一年廣東地區倒閉的企業就超過一萬家。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兩家企業意欲東山再起的路徑選擇和效果評價。碰巧的是,健力寶與太陽神不約而同想借2008北京奧運會的東風。前者于去年底推出“健力寶1984”等新品,想通過與24年前的奧運情愫來喚起市場的興奮點,后者也將于今年奧運會開幕當日力推集團成立20周年及直銷事業部周年紀念活動。
“當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的愛天長地久”這一經典廣告語曾被廣為傳誦。太陽神創立后僅花5年時間銷售額就達到13億元,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63%;1995年又成為第一家在香港掛牌上市的內地保健品企業(上市當日大跌22%而“破發”)。一年后太陽神開始走下坡路,很快江河日下。2000年太陽神虧損高達1.17億元,上市公司控股權也于2002年初出讓(50.91%的股份賣了不足3000萬港元;現名為曼盛生物科技)。前些天,一位記者朋友在廣州看到太陽神礦泉水的巨幅公交車車身廣告時隨即問我:太陽神現在到底是干什么的?
“現在到底是干什么的”,這個疑問恐怕如今不少太陽神“老客戶”也未必能回答上來。不少人也一度以為,上世紀90年代太陽神鼎盛時期涉足的保健品、化妝品、食品、房地產、貿易、醫藥、旅游投資領域的業務,在世紀之交太陽神資金鏈緊張的時候不少已撤出或收縮,甚至偃旗息鼓了。但事實上,上述大部分行業,太陽神今日仍在經營,除飲用水外,如今太陽神在廣州有電腦城,在增城有制藥廠,在肇慶有度假村,在云南與新疆有旅游星級酒店,……而于去年2月拿到直銷牌照的太陽神,現在更是在全國遍地招兵買馬。以至于一位從安利跳槽到太陽神的直銷經理,最近云里來霧里去地向筆者大贊太陽神直銷模式之強。不過,煞風景的是,今年4月太陽神牌猴頭菇、胃腸保健口服液等保健品正悄悄登上廣東省食品藥監局通報的“2008年第一期違法保健食品廣告公告”,原因是使用過期廣告批文、擅自篡改審批內容,夸大保健食品功效之“三宗罪”。
太陽神再度雄起愿景的企業之軟肋,可見一斑。盡管遭遇1996年保健品市場整體塌崩,也不過是此前過度擴張應該付出的代價。而20年間太陽神掌門人從未更換,一直都是懷漢新,在今日國內企業界也算是稀有之例。如今的懷漢新嗅覺依然高度靈敏,直銷之外,又有在資本市場上參股并“一增一減”粵傳媒這樣漂亮的資本運作。但遺憾的是,如今繼續多元化的太陽神仍沒找到明確的主業方向,直銷業務的迅速擴張過程又開始彌漫起過去那股激進的氣息。
謀略看起來挺美,但市場才是最好的老師。拿健力寶重打奧運牌來講,現在的消費者有多少人真正關心24年前某個飲料品牌究竟發生了什么?“80后”那時還沒出生或只是襁褓嬰兒呢。至于健力寶對“美好回憶”的情感訴求,顯得尤為牽強,甚至是自己給自己找尷尬──從李經緯到張海到祝維沙,再到李志達、佛山三水區政府,直到現在的葉紅漢,在健力寶掌門人走馬燈式更換之冰山一角中,大家看到的是在權力、資本糾結與紛爭下健力寶走向千瘡百孔的軌跡,然而現在卻要將消費者的回憶定格在24年前健力寶的輝煌瞬間,實屬一廂情愿。
三水區某大型超市的售貨員稱健力寶新品銷量“很一般”,健力寶某經銷商向筆者大倒苦水稱“不好弄”;而筆者日前從健力寶內部人士獲知,今年4月,健力寶企劃部門負責人被撤換。有道是,時過境遷心亦變,在時隔20多年后,歷史還能再次給健力寶千分寵愛萬般眷顧嗎?
有業內人士在一篇關于中美企業家20年歷史差異對比的文章中稱,中國目前的企業仍是建立在對資源和產業的開發和成長上,而美國企業已經是建立在對人的知識和技術的開發和成長上了。誠哉斯言!健力寶與太陽神由興而衰,吃的就是這個虧。十多年后試圖重振雄風,卻依然不見能逃出這一宿命的跡象;而對企業過往事件扭扭捏捏與避重就輕,這種非開放心態有可能令如今的努力突圍大打折扣;當然這不僅是企業或企業家本身的問題。或者說,健力寶與太陽神并非個案,而是改革開放30年來大難而不死、劫后欲重生的企業自救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