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向顧客賣什么?
發布: 2008-04-13 15:39:54 作者: 查鋼 來源: 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

一位偉人有這么一句精辟的論斷: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句意簡明扼要,至少說明了兩個含義,一是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二是做事一定要抓住核心問題。
改革30年,在形勢多樣的市場需求中催生了許多企業,企業家們都在按自己的方式而活著,苦心經營的成就不少,稀里糊涂的失敗也很多,可謂“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商海沉浮,企業無數,從眾多失敗的例子中我們可以領悟很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成功自有規則,失敗只有一個理由,因為不了解市場需求!
雖說機遇隨時都有,但并不是你用心就能把握得住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企業失敗呢?好產品真的就有好市場嗎?好質量就真的有人買嗎?也不盡然。
實際上,市場需求總是多變的,顧客購買的眼光越來越挑剔,有時候,還真搞不清楚我們的顧客到底想要什么?
企業在向顧客賣產品么?
可如今,市場需求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市場大眾化需求轉向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由傳統的4P理論(產品、價格、渠道、促銷)衍生出4C理論(顧客、方便、成本、溝通)。產品不再是排在第一位,價格也不再是主要問題。
“好酒也怕巷子深”,為了產品上量,企業不斷地去做廣告,做促銷,終端陳列擺得是“花枝招展”,可顧客依然還在貨比三家,挑挑揀揀。
企業若沒有核心產品,就不可能在市場上立足。因此,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來不得半點的馬虎,這也是企業應有的職業道德。
可為什么很多企業還是不遺余力地大肆宣揚,把自己公司的產品吹噓得天花亂墜,說產品配方如何的真材真料,進口設備如何的先進,技術含量如何的高……
但這與顧客有什么直接關系?顧客不管廠家的產(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品是用進口設備生產還是手工坊制作,購買者只關心購買產品是否合法正規,有無確切療效,有沒有副作用?可憐,有多少好產品雄心勃勃地推向市場,市場卻反映平平,大成本的投入得不到相應的市場份額,得不到顧客的認同。
企業在向顧客賣服務么?
《世界經理人》中有一篇文章說:四流的企業賣產品,三流的企業賣服務。可見,即使企業服務賣得再好,也只是一個三流企業而已。再說,企業僅僅賣服務就夠了嗎?
當前,很多中小企業好像是在賣服務,例如從事會議營銷模式的企業,服務至上的口號喊得高過了頭頂,在會場上,企業的工作人員可以把每一位到場的顧客叫“爸爸媽媽”,平日里噓寒問暖,關懷倍至,可購買率依然還是上不去。
僅僅靠形式主義就能達到目的嗎?沒有內涵的服務是蒼白的,賣服務也應當賣它的價值,不管你是產品銷售企業還是服務型企業,優質的服務都應貫穿于企業銷售流程的始終。
顧客其實并不關心你的服務,因為你的服務是有功利性的,支撐起服務價值的是企業的品牌力。例如:海爾提供的五星級服務,戴爾倡導的個性定制服務,這些品牌力你能做到么?
企業在向顧客賣模式么?
在很多醫藥終端,決勝的口號此起彼伏,很多廠家恨不能赤膊上陣,結果還是事與愿違,產品在消費者眼里總是新品。
隨著醫藥市場的激烈競爭,很多藥企紛紛把眼光投入了非主流渠道,紛紛搶占和嘗試農村市場、電視直銷和會議營銷等,都想憑著自己掌握的有利資源,在邊緣市場分一杯羹。
深圳健康元藥業(原太太藥業)高調宣布進入直銷領域,目前市場運轉尚不可知。金日集團經營數據庫營銷多年,社區推廣深入人心,可是一直也沒有舍得放棄主流終端建設。
做直銷,你能做得過安利、玫琳凱嗎?網上商務,你能做得過阿里巴巴嗎?定制渠道,你能做得過戴爾嗎?貼牌外包,你能做得過耐克嗎?
企業應該向顧客賣什么?
顧客到底要什么?企業有沒有想透,有沒有去尋找原因,還是花在這方面的時間太少了,或者根本沒有花時間,閉上門一個勁兒的搞科技研發。
當前,我們眾多的科技力沒有轉化為生產力,大量的專利技術沉于塵埃之中,難道就沒有企業感興趣的嗎?
當然不是!了解顧客的需求還需要一雙慧眼。
舉幾個耳熟能詳的例子:
同樣是感冒藥,為什么白加黑一年能做幾個億?1995年上市,僅180天,銷售額就突破1.6億元,一下子就瓜分感冒藥市場15%的份額。眾多的感冒藥不都是一樣的成分嗎?除了“業內人士”,老百姓根本不會知道他們都擁有一個通用名字“復方氨酚烷胺”。
試問一下,你知道感冒患者內心的感受嗎?他們說:“我們不要理想,我們只想感冒能好”。“白天服白片,精神好;晚上服黑片,睡得香”。就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搞得我們多少策劃人絞盡腦汁。越是簡單,我們反而越是想不明白。
獲得2006年度中國企業營銷“創新獎”的鵬潤電器更是基于特定顧客需求,更新傳統家電專業店的營銷模式,不再(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中國酒業新聞網)單純將賣場劃分給供應商,而是依據顧客的日常生活需求來設計產品結構、產品組合及陳列等零售元素。
顧客需要自己的需求價值
企業賣的不是產品,而是顧客的需求價值,企業要做的是不斷去開發這種需求價值,生產產品或服務,然后滿足消費者。
要了解顧客內心需求,對使用者有價值的就是有用的,能給顧客帶來切身的利益和好處,顧客才可能接受。
這就像在沙漠里,對于一個跋涉的人來說,就是在地上堆滿了黃金,又有什么意義?它的價值遠不如一瓢清水重要。
企業的任何工作,都是為了幫助顧客實現自身的需求價值。只有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寶潔公司全球科研中心每年要做那么多次的試驗,每年要派送出那么多的贈品和試用裝,對于外企的這種成本浪費,國內很多企業都是直搖頭。
“有這么多錢,上中央電視臺打廣告多好啊”是國內不少企業的想法。
如果你要立志于做一個更好的企業,你就應該明白自身有多少不足,國內企業要多學習外企捕捉顧客未來需求的能力,尤其要保持對顧客未來需求變化的關注,才有可能獲得持續成功。